Books written by 錢穆

  • 中國思想史

    本書自春秋之中、晚,下迄現代,分立四十四目,中國歷代主要之思想家及其思想之要點,已在其內。限於篇幅,但作扼要之提點。

  • 宋明理学概述

    宋明理学概述

  • 論語新解

    本书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及作者自己对论语的新解,最后附有论语的白话试译.

  • 孔子與論語

    孔子與論語

  • 論語新解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學。孔子之教人以學,重在學為人之道。」自西漢獨尊儒術以來,《論語》便是中國歷代學者必讀之作,諸儒為之注釋不絕,習《論語》者亦必兼讀其注。然而,學者往往囿於門戶之見而刻意立異,眾說多歧,未歸一是,致使讀者如入大海,汗漫而不知所歸。賓四先生因此為之新解。「新解」之新,乃方法、觀念、語言之新,非欲破棄舊注以為新。一則備采眾說,折衷於是,以廣開讀者之思路,見《論語》義理之無窮;二則兼顧文言頗析之平易,與白話語譯之通暢,以求擺脫俗套,收今古相濟之效。讀者藉由本書之助,庶幾能得《論語》之真義。

  • 國史新論

    《國史新論》初編於民國四十年,七十七年,先生重編本書,增入九篇。八十六年整編全集,又增一篇。

  • 中國歷史精神

    《中國歷史精神》乃民國四十年春,先生在臺北應國防部高級軍官組特約講演,講辭由先生修潤成書。

  • 談文學

    ★十位跨領域大師談文學★一場感性與理性的對話★收錄錢穆、琦君、彭歌等多位大師作品有人說,文學是高掛的藝術品;有人說,文學是流淚的社會實踐;也有人說,文學是火把,我們借別人的火來燃燒自己,最後為大家所共同。「到底文學是什麼?」與大師一起暢談那些年、那些文學。本書為民國六十年「新文藝講座」的講稿集結,邀請十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名家,一起「談文學」。錢穆〈學術與人才〉強調重視原有文化;邢光祖〈中國文學欣賞〉引述西方理論來分析中國文學;鄭騫〈中國文學的精義〉舉例闡述中國文學的特質;崔垂言〈莊子對中國文藝的影響〉深入分析莊子哲學;潘琦君〈中國詩詞之演進及其戰鬥性〉談古典文學中的積極意識;成中英〈存在主義與中國哲學〉比較中西哲學異同;俞大綱〈國劇學理〉是中國戲曲入門必讀篇章;黃得時〈臺灣光復前後的文藝活動與民族性〉記錄了臺灣文學史上重要的一環;葉維廉〈從比較的方法論中國詩的視境〉從中國古典詩詞翻譯論中西文學的各自特點;以及彭歌〈弗洛依德、存在主義與文學〉放眼世界並提出追求和諧的人生態度。作者群為各個領域前賢,其多元理論見解、深厚的眼識觀點,必能帶領現代讀者探索文學廣博的世界。

  • 國史大綱

    Ben shu wei jin ju da gang, shan qi suo jie de zhong guo tong shi, nei rong yu xue shu si xiang, zheng zhi zhi du, she hui feng...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乃民國四十一年春,先生在臺北應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委何應欽先生之邀,演講「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題。

  • 人生十論

    「飛翔的遠離現實,將不是一種福,沉溺的迷醉於現實,也同樣不是一種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足踏實地,安穩向前。」本書為錢賓四先生之講演稿合集,由「人生十論」、「人生三步驟」以及「中國人生哲學」等三編匯集而成。所論人生,雖皆從中國傳統觀念闡發,但主要不在稱述古人,而在求古今之會通和合。讀者淺求之,可得當前個人立身處世之要;深求之,則可由此進窺古籍,乃知中國傳統思想之精深,以及與現代觀念之和合。做人為學,相信本書皆可以啟其端。

  •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

    思想無法脫離群眾獨立,中國傳統思想更是蘊藏於廣大群眾的行為、往古相沿之歷史傳統及社會習俗之中。本書以「道理」、「性命」、「德行」、「氣運」四題及補文一篇,共五個部分,拈出目前社會習用的幾許觀念與名詞,由此上溯全部中國思想史,並由淺入深的闡述此諸觀念、諸名詞的內在涵義,及其相互會通之點,藉以描繪出中國傳統思想的大輪廓。凡此,均足供讀者作更深入的引申思索。

  •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凡三編,共分八冊,彙集了賓四先生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書之單篇散論。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迄先秦,中編(三~四冊)自兩漢迄隋唐五代,下編(五~八冊)自兩宋迄晚清。先生治學主通不主專,是以能於歷朝歷代諸子百家中,梳理其學術流變,闡發其思想精微。三編一貫而下,中國歷代學術思想之脈絡自然呈現。本冊乃《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編之第一冊,上起兩漢、下迄南北朝,凡得論文十二篇。本冊所收,堪與《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莊老通辨》、《中國史學名著》相參證。本冊重要部份,一在論本時代之文學,以建安新文學為其轉捩點,溯源窮流而以《昭明文選》為其主要之題材。一在論東漢以下之門第,舉凡當時門第在政治社會上,在學術思想上,在詩文藝術上,在有關中國文化傳統之種種關係上,莫不有所闡述,可謂發前人所未發,為考論此一時代之歷史實況者所不可不知。其他如根據陸賈《新語》,推求秦漢之際之學術,根據稀見材料,編為葛洪年譜,以揭破神仙家言之傳說。要之隨篇陳義,語不虛發,新見絡繹,則在讀者之自為尋究。

  •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凡三編,共分八冊,彙集了賓四先生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書之單篇散論。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迄先秦,中編(三~四冊)自兩漢迄隋唐五代,下編(五~八冊)自兩宋迄晚清。先生治學主通不主專,是以能於歷朝歷代諸子百家中,梳理其學術流變,闡發其思想精微。三編一貫而下,中國歷代學術思想之脈絡自然呈現。本書乃上編之第一冊,共收論文七篇。首先推論中國上古之時,北方農作物及山居實情與今日所知之大不同,其中援史證經,多發前人所未發。再論周公對中國文化之影響與意義,探求《詩經》之源流意蘊,考辨〈西周書〉之文體,發明《易經》之旨趣,皆於理舊之中見其萌新。最後引經據史,以春秋時代人之行為事例驗證中國文化之特殊精神──道德精神,深細剖揭民族文化之生命內涵。凡此種種,皆為研究中國學術思想指引出具體路徑,有志於此者可踵之入門,一窺中國文化至善至美之堂奧。

  •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凡三編,共分八冊,彙集了賓四先生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書之單篇散論。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迄先秦,中編(三~四冊)自兩漢迄隋唐五代,下編(五~八冊)自兩宋迄晚清。先生治學主通不主專,是以能於歷朝歷代諸子百家中,梳理其學術流變,闡發其思想精微。三編一貫而下,中國歷代學術思想之脈絡自然呈現。先生曾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於有清一代學術思想已剖析良多,本書各稿成於其後,惟所重偏在思想,多為《學術史》所未及者。而書末更取康長素、章太炎材料,涉及民國時代,尤為有意考論民國以來之學術思想者所不可忽略。又所著《清儒學案》以故湮沒,則中國四千年來學術思想傳統演變之跡,本書實為其殿。

  •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凡三編,共分八冊,彙集了賓四先生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書之單篇散論。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迄先秦,中編(三~四冊)自兩漢迄隋唐五代,下編(五~八冊)自兩宋迄晚清。先生治學主通不主專,是以能於歷代諸子百家中,梳理其學術流變,闡發其思想精微。三編一貫而下,中國歷代學術思想之脈絡自然呈現。兩漢後,儒學衰微、老莊代興,而佛學東來日益興盛。迄隋唐,有天台禪華嚴之佛學中國化,其中禪宗尤為特出。本書屬隋唐之部,收錄十六篇論文。四篇討論王通、韓愈,其餘全為禪宗部分,主要在剖辨六祖惠能與神會之異同,其次辨析禪宗與理學的關係。全書以考據方法陳述思想,以歷史演變闡發思想史承先啟後的關鍵,語必有證、實事求是,且義理特出。閱讀此編可上溯魏晉、下究宋明,明白中國學術思想轉變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