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落幕了。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邦在歐洲的視角內,
단기 20세기(양장본 HardCover)
本书讨论了90年代以来社会急遽转型中经济全面市场化、消费主义盛行、社会阶层结构性重组和知识群体明显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思想的状况与问题;同时对60年代末期以降东西方均逐渐强化的“去政治化”过程所导致的政党政治的危机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十世紀中國政治: 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看
本書嘗試以文本閱讀為中心,重新梳理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的一些發展線索。本書大致上按照作品發表或出版的時間順序,閱讀和研討中國近代、現代、當代文學史上比較知名、比較有代表性的九十三部(篇)中短長篇小說。從一九〇二年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一直到二〇〇六年劉慈欣的《三體》。一百年了,中國怎麼會走到今天?會走向怎樣的明天?《老殘遊記》有句話:「眼前路都是從過去的路生出來的,你走兩步回頭看看,一定不會錯。」
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 日治時期
本書討論香港民間論述中常見的憂慮:一國兩制的消亡與威權或極權的興起,循此進入最根本的問題:香港是否進入了Karl Polanyi意義下的新一輪大轉型或Heinrich Geiselberger等作者所指的大倒退? 作者指出,來自政權、建制、資本家的力量,正在改造香港人的文化生活和價值觀念,物質或狹隘經濟利益,成為了人生的唯一的目標,人心在變化中。在這個時候,各式社會運動的興起擴大,包括保育自然生態、生活空間、歷史文物,追求平等公義、民主自由、尊重差異、獨立自主、人權大愛,正是「人心」抗拒墮入生物層次,希望從「獸性」「回歸人心」的明證。 本書分析香港過去二十年的情感經濟(affective economy)和文化政治的轉變。儘管檢視的焦點在於過去二十年,尤其是雨傘前後的時段,但探討兩種相反意義下的「人心未回歸」,有必要同時置放於更長的歷史脈絡中考察。
转自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乡村结构变迁(1901—1945)》,人 2009年, 317页。[7]红:《“一关于中国变的小说”——重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国现代学研丛刊》2008年 2期。[8]河北“租土地者绝大分是贫穷的农户,如'鳏独',这些户主由于劳动力迫他们的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海德格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和纳粹政府进行精神合作的著名哲学家——按斯鲁格提供的名单——至少包括鲍姆勒、克里克、菲利克斯·克吕格、尼古拉·哈特曼、布鲁诺·鲍赫、海姆左特、汉斯·海泽,这些都是当时德国哲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1933 年, ...
在新文學的第一個十年,有發軔之作《狂人日記》的出手不凡,有《吶喊》、《彷徨》為中國現代小說奠定了堅實基礎,有冰心、葉聖陶、郁達夫、許地山、王統照、廬隱等作家的小說風姿各異,有眾多文學青年在小說園地拓荒耕耘,可以說,中國現代小說有了一個興盛的勢頭與良好的開端。 三四十年代小說創作的成就,不僅表現為文體形式的成熟、豐富和意義空間的拓展、深化,而且見之於流派的形成與發展。五四時期,一則剛剛起步,二則時間尚短,小說流派現象固然已經出現,但成績尚不顯著。新文學進入第二個十年直至40年代,小說創作蔚為壯觀,因文學觀念、文學風格的相近而形成一些流派,流派內部相互支援、相互砥礪,有些流派之間既相互衝突,又相互競爭,促進了小說的繁榮。頗為活躍且有可觀業績的小說流派有:蔣光慈、柔石、張天翼等所代表的左翼小說,茅盾、吳組緗、沙汀等所代表的社會剖析派小說,廢名、沈從文、凌叔華、蕭乾、汪曾祺等一脈相承的京派小說,劉吶鷗、穆時英、葉靈鳳、黑嬰、禾金等所代表的新感覺派小說,施蟄存所代表的心理分析小說,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駱賓基、羅烽、白朗等所代表的東北風小說,丘東平、彭柏山、路翎、阿壟、曹白、賈植芳、冀汸等所代表的七月派小說,張愛玲、蘇青等所代表的女性主義小說,無名氏所代表的現代主義小說,張恨水所代表的章回體市民小說,趙樹理所代表的新鄉土小說,丁玲、周立波等所代表的解放區小說,等等。【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本書是作者十多年來沿着制度—程序—機制的主線,在管理學、哲學(包括系統論)、政治學(包括公共管理、政黨政治)、社會學和中國歷史、中國現代轉型史等多學科領域研究的結晶。 塗明君,男,湖北人。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管理學碩士,鄭州大學環境工程學學士。兼任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管理學教授,天津行政學院黨政管理學副教授,國家行政學院考評中心項目專家。曾為四川省、廣東省電力設計院工程師,中國船舶工業集團高級工程師,欣正實業總公司公用事業發展部經理,中閥科技高級管理顧問,日本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ICCS)研究助理,中共中央黨校政治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