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ij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lassics of Taoism, as well as the highest authority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s authorship is attributed to the great Huang Di, the Yellow Emperor, who reigned during the third millennium BCE. This new translation consists of the eighty-one chapters of the section of the Neijing known as the Suwen, or "Questions of Organic and Fundamental Nature." (The other section, called the Lingshu, is a technical book on acupuncture and is not included here.)
Written in the form of a discourse between Huang Di and his ministers,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 contains a wealth of knowledge, including etiology, physiology, diagnosis,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as well as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such diverse subjects as ethics, psychology, and cosmology. All of these subjects are discussed in a holistic context that says life is not fragmented, as in the model provided by modern science, but rather that all the pieces make up an interconnected whole. By revealing the natural laws of this holistic universe, the book offers much practical advice on how to promote a long, happy, and healthy life.
The original text of the Neijing presents broad concepts and is often brief with details. The translator's elucid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incorporated into the translation, help not only to clarify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but also to make it a highly readable narrative for students—as well as for everyone curious about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of Chinese medicine.
Robert Gimello , “ Mysticism and Meditation , " in Steven Katz , ed . , Mysticism and Philosophical Analysis ( Oxford and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78 ) , p . 178 . 6. Peter Moore , " Mystical Experience , Mystical Doctrine ...
本书对《老子》一书在原文解释的章句今译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当前社会的现实“请”老子直接走上讲坛,总结出《老子》中的64个人生智慧。
... 他第二天睡晚一點,說是早上九點鐘才陪他吃早飯,結果他老先生一早七點還不到,就從樓下打電話上來,說:「晦,起來了沒有?下來跟我一起吃早飯」,我還好已經起來了,並且梳洗完畢,要不然就真的丟人了。陳先生很風趣,很有幽默感,跟三教九流的人都能夠談得來。
「文內」和「文外」指的是文本與文本以外所有外緣因素之間的關係。文本猶如王陽明所謂的山花,只是白紙黑字,本身並無任何意義,意義的產生全憑讀者的觀照,一經觀照,「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易‧繫辭下》謂「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正可借來形容文本與讀者之間共存的關係和詮釋的本體根據。儘管讀者的想像可以漫無邊際,但也並非毫無客觀制約。在文本的文外詮釋,須兼顧讀者本人的客觀因素和主觀關懷,其範圍最終必由讀者本人的見識以及其時代關懷、風氣觀念和思想史脈絡所決定。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名為「通義」,一方面〈導論〉討論文內文外兩種詮釋取向在先秦時期形成的大致情況;另一方面,論「朋」一文又從思想史的角度縱覽《論語》首章中「朋」字從西漢一直到清初的詮釋發展。第二部分名為「文內之詮釋」,共收兩篇論文,分別確定《莊子》和《論語》中相關篇章的本義。第三部分名為「文化史中的文外詮釋」,共收四篇論文,討論的經典包括儒、道、釋三家。四篇論文的一個共同目的在於論證文化史的外緣影響可以幫助我們如實地認識經典詮釋的原貌和精神。第四部分名為「思想史中的文外詮釋」,共收三篇論文,重點在指出經典詮釋在政治背景和思想史脈絡中可以衍伸出新穎的思想內容。
在人生的旅途上,人所作出的行動選擇是「對」或「錯」往往乃視自己能否適當的調整與本身有關的「共在」關係而定。人的行為都需要具有「適時」、「適位」與「適中」的判斷力與適應力。而要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就必需具有辯證力與推演力,才能引導出適當的判斷力。《易經》的太極思維就是辯證思維,易卦與太極陰陽圖像是辯證思維的分析工具,能提高人對境況與情景變動的辨識力。 通過太極與陰陽思維的分析,就能對人的行為與有關的共在關係具有較深層的認識,人有了對共在關係的認識,就會在「做人」與「做事」方面有了原則,有助於自身行為的適當抉擇。這是一本談論辯證力、變通力與修養的書,也是一本談思考方法的書。
這是一本關於「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國際研討會的會後論文集﹐距離會議已經兩年餘﹐當時會議由台灣大學哲學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東吳大學哲學系共同主辦。會議的宗旨是有鑑於出土文獻對學術的影響﹐希望藉著哲學與中文思想界的詮釋與理解﹐重新建構先秦哲學的脈絡。這種重構﹐基本上是藉著學者之所論﹐反映一種潮流與趨勢﹐提供讀者一種思維的新方向、新論題﹐以及在學術中關於孔孟與老莊之間的哲學、思想史或文字、音韻之認識﹐有補足與擴建之可能。
這是個屬於老子思想的年代! ★ 喜馬拉雅FM「每天聊點道德經」播放量破億、9.7高分好評、逾40,000讀者熱烈推薦 ★ 當當圖書破10,000則評價,99.9%好評 ★ 人人看得懂、用得上、最好讀的《道德經》解讀本每天都很厭世,覺得人生好難?很努力卻諸事不順,搞得心好累?總是太在意別人,活得好有壓力?生活在鼓勵人們「不停追求」的世界,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被外在環境左右,忘了傾聽自己的內心,於是開始捨不得、放不下、想不通,接著感到情緒低落、內心不安、憤怒不已,有時連健康都出了問題。其實,你所經歷的煩惱,兩千年前的古人也一樣煩!而活得更從容、更自在、更強大的答案,就在不敗經典《道德經》裡。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道德經》,羅大倫博士從修養身心的角度出發,用最貼近你我生活的故事,逐句逐字解讀,幫助我們了解老子的智慧,解決各種人生的疑難雜症,讓人生如有神助,越來越順遂。◎ 覺得自己是魯蛇時,老子提醒你:人生就是在「有」和「無」之間尋找平衡,沒有經過沉澱,就不可能知道生命有多精彩,不需要因為暫時處在不好的狀態就感到焦慮。◎ 太在意別人的想法時,老子告訴你:好壞、美醜、胖瘦的標準都是相對的,今天的批評也許是明天的誇獎,不需要比較與糾結,坦然生活就對了。◎ 碰到挫折、失敗時,老子鼓勵你:逆境往往是成長的養分,若能跳出來換位思考,學習擁抱不美好,你將會不斷成長,事情也會慢慢變好。◎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障礙發作時,老子教你:保持安靜的狀態,仔細觀察、客觀分析,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發現最適合自己的機遇。世界越快,越要跟隨老子,學會卸下包袱,放慢腳步,照著自己的步調,活出真正想要的生活。古今中外名人紛紛讚譽《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 尼采老子的著作,尤其是《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 黑格爾老子的雋語,像粉碎的寶石,不需裝飾便可閃耀。──林語堂行商數十載,唯獨此書不曾離身。──馬雲
本书是介绍老子智慧的文化读本,作者基于国际视野,站在世界平台上,对老子智慧进行阐释和解读。本书结合作者游学和教学实践,阐述了世界各地人民寻求老子智慧,努力在“生之有涯”的日子里,令心灵安静怡宁的努力。本书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老子》,并运用心理学原理,让老子的智慧更能符合现代人当下的需要,读者可从中获得养生达道、快乐安心的力量。
魏晉玄學與宋明理學是中國思想學術史上影響巨大的兩大思潮,二者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本書主要採用「內在理路」的解釋方法,著重探討玄學與理學的學術脈絡與思想理路,探討在中國的社會歷史「外緣條件」下演變、發展的「內在理路」。中國思想傳統本來就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立思考,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和視角,產生了一套獨有的問題意識和概念體系,譬如人性與天道、陰陽與五行、名教與自然、有為與無為、知與行等等,從而建構了一套既高深又實用的中國式學術傳統和思想體系。學術界對魏晉玄學與宋明理學都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但是對於玄學與理學內在理路的研究,學術界還較少涉及。本書希望在玄學與理學的不同學術形態中尋找其內在關聯。關於玄學與理學的內在理路的研究,其實是要思考與解決這些重要的問題:玄學為什麼會轉型為理學?理學是如何既汲收玄學又取代玄學成為主流學術思想?玄學、理學有一個重要共同點,就是對先秦儒、道兩家學說的會通,從而體現了秦漢以後中國學術思想走向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但是,玄學是以道家為主體而相容儒家,被當代學者稱為「新道家」;理學則是以儒家為主體而相容道家(也包括佛學),被當代學者稱為「新儒家」。本書的基本結構是「生活世界→思想觀念→經典學術」。作者首先討論玄學家、理學家在生活世界、人格理想的思想理路;繼而探討他們生活世界之後的思想基礎,即思考玄學、理學的身心之學、性理之學的思想理路;最後則研究了他們思想觀念的經典依據,挖掘了玄學、理學關於《論語》、《周易》詮釋的內在理路。宋儒在整合傳統資源時,對玄學的繼承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魏晉玄學在個體安頓、哲學思辯、身心修養三個方面是先秦、漢唐時期儒學所不及的,玄學作為一種能夠用來對抗外來佛學的重要傳統資源,正好能夠為儒學重建作出有價值的重要貢獻。但是,學術界對玄學與理學的這種內在關聯一直重視不夠,形成的學術成果較少。本書的研究探索,可以明瞭宋儒是如何利用傳統資源回應佛教,實現中國思想文化的時代更新、理論重建的問題。對當代中國如何充分利用傳統資源,以解決回應西方文化、實現傳統儒學、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重建提供啟示。
齐教授用“心”注解《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内容,把道学的发展脉络会于心而形于笔,帮助读者用“心”体会《道德经》的思想精髓,为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指导,迈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