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終結得頗為波瀾不驚,沒有大規模的戰爭、衝突,有的只是一個改朝換代的國家所必須經歷的種種喜怒哀樂。然而,冷戰又是一場真正的戰爭,對陣雙方較量的真實程度與兩次世界大戰不遑多讓。在大約半個世紀的時間裏,這場冷戰塑造著我們的生活和世界,而且冷戰的後果更可能影響未來的幾十年。在過去的幾年裏,出現了諸多令人厭惡與驚訝的事變,特別是在環繞著原蘇聯邊境的地區,這些都是冷戰所進行的模式及其最終結束的方式所導致的結果。至於其他倖存的共產主義國家,包括古巴、朝鮮和越南,從蘇聯敗亡的經歷中所汲取的教訓,亦可能幫助塑造未來幾十年時間的形勢發展。 迄今,西方在多大程度上真正理解了蘇聯所發生的一切?現實的真像應該被如何更好地理解?如果西方未能理解蘇聯和其他共產主義政權的本質,那麼又怎能希望它們能夠理解當前更加陌生的社會現象呢(比如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是西方通過冷戰擊敗了蘇聯,抑或蘇聯體系本身就帶有受到詛咒的瑕疵而使其崩潰最終不可避免的呢?對於我們的將來,這些問題的答案仍顯重要。 從大歷史觀角度看冷戰史和今後世界的格局是作者和我們共同的思考主題。
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美国史和国际政治教授理查德·克罗卡特(Richard Crockatt)的重要作品, 对1941~1991年间世界政治中的美苏关系及其在世界地缘政治变化中的作用做了详尽, 权威的研究.
新中国文学五十年
Zuo zhe lun shu le mei su leng zhan ru he fa sheng, liang ge chao ji da guo ge zi de mu biao yu you lü ji yi su...
《文學評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文學研究和理論批評的大型學術刊物,主要內容為關於文學理論、中外文學史上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史問題、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創作和理論的研究和評論文章。本書精選《文學評論》六十年的代表之作,按照學科匯輯為四卷:文藝理論與比較文學、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這些文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力,啟示作用久遠。
何以二十世紀特別殘忍? 是因為我們各類族群有基因上的差異嗎? 還是經濟蕭條與貧富差距擴大? 或者因為這時代的政治意識形態更加極端地不相容? 本書縱論二十世紀人類的武裝衝突與血腥暴力的奇特現象,探討何以戰爭行為在20世紀出現頻率之高、受此影響人數之多都是史無前例的!在一九○○年之後的百年,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世紀,就相對值以及絕對值而言,都較之前的時代來得更是暴力。因為,二十世紀不是只有兩次世界大戰而已,韓戰、越戰、以阿戰爭….。二十世紀有十六場犧牲百萬人以上的衝突(戰爭、內戰、族群屠殺以及繁多的大規模殺戮),死亡人數介於百萬到五十萬之間的有六場;還有十四場的衝突損失了五十萬到二十五萬之間。 造成二十世紀無疑地獨一無二的第二項特徵,是那明顯身為文明社會的領導者,竟能夠釋放出他們公民同胞那最原始的謀殺本能。德國人不是亞馬遜森林的印地安人。然而在一位由民主政治選出的領導人之下,配備工業化的武器,在東歐所進行的戰爭,好像是被真正史前的動機所驅動。正是這種發展,所以威爾斯已經在他的《世界間的大戰》中朦朧、但本能地預見到。讓威爾斯的火星人如此令人厭惡、如此恐怖,但卻又如此吸引人,正是火星人結合了謀殺傾向及科技發展,就像擁有死光的自私基因。這些正是二十世紀人在進行這世界裡的內戰時,所流露出的特質。 …………… 對於部份區域的人而言,二十世紀的戰爭時期不過為時五十年(1904年的日俄戰爭到韓戰結束的1953年),然而根據戰爭相關計畫資料庫(Correlates of War Project),在一九○○年到一九九○年之間,總計至少有兩百場國際戰爭或是內戰。二十世紀下半葉並沒有比較和平,只是發生暴力的地點改變了,美蘇兩強不再直接對上、改以代理人在邊緣戰場交戰。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八三年爆發了一百場以上的戰役,有一千九百萬人喪生。那麼蘇維埃帝國解體後,世界就此平靜? 我們喜歡將一九八九年的革命想成是二十世紀的高潮大結局,一個標記西方大獲全勝以及意識型態的快樂結局時刻。隨著東歐共產主義的崩潰,以及兩年之後蘇聯本身的瓦解,許多人都結論說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終於贏得勝利。一些人期望新世界秩序,其他人則提及歷史的終結。…簡言之,世界大戰似乎終於結束。但巴爾幹的事件很快地便嘲笑這歷史的快樂結局。南斯拉夫的各民族似乎轉身背對著這自由資本主義的美麗新世界。在東歐共產主義崩潰的數月內,他們在以殘酷對待平民以及系統性「就地淨化」(ciscenje terena)為特色的繼承戰爭中,將他們的國家撕裂。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機構估計在過去十年有超過一百場的武裝衝突,其中有二十場在一九九九年仍然繼續進行。所以「歷史不曾終結」,聲稱二十一世紀將迎來西方(民主憲政與資本主義)的全面勝利更顯得蒼白。 作者簡介 |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1964年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英國牛津大學畢業,研究專長為國際歷史、經濟史及英美帝國主義。 哈佛大學國際歷史教授,牛津大學耶穌學院資深研究員,史丹福大學胡佛學院資深研究員。 著有1914: 戰爭的憐憫(The Pity of War),世界大戰:歷史的仇恨時代 (The...
本書將填補該段史料在這方面的不足。利用軍事學理的觀點來描述這一段在中國近代史上短暫且重要的事件,並對民國二十六年八月至十一月的淞滬會戰做一個精闢扼要的評析。相信您會在本書看到許多前所未有的獨到見解。
緬甸自從尼溫將軍於1962年3月,以軍事政變獲得政權以來,就成為一個軍事獨裁統治的國家,一直持續到登盛於2011年3月就任總統。在這五十年軍事統治期間,緬甸從原本開放的社會,轉變成為一個封閉、落後及軍事獨裁的國家;緬甸人民的經濟生活原本與東南亞國家大致相當,可是軍事獨裁的統治,造成緬甸成為東南亞最為落後、貧窮的國家。 全書共分十章,以緬甸的歷史及人民為背景,分析從尼溫將軍如何以軍事力量進行政治獨裁統治、經濟鎖國及社會控制。本書最後分析緬甸在2010年11月的大選,說明軍人出身的登盛總統,持續以軍事力量為統
臺灣,是個充滿生命力的亞熱帶島嶼,但也曾是個傳染病猖獗的地方。二十世紀之初,臺灣人口僅三百多萬人,民眾平均餘命僅不到三十歲。不過在百年之後的現今,臺灣已成為人口數超過兩千三百六十萬人、民眾平均餘命超過八十歲,且擁有許多公衛成就的衛生大國。 百年來,許多人在此耕耘,投入公衛基礎建設,也有許多人投入教育與研究,致力於培育本土教研人才。從日治時期的總督府醫學校、戰後成立的臺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到1972年成立的臺大公共衛生學系,以及1993年成立的臺大公共衛生學院,臺大醫學校區一直是培育臺灣公衛人才的重要園地。在這個校園裡,許多師長將公衛教育與研究視為畢生志業,他們的抱負與事蹟,值得被後輩紀錄與珍惜。 本書以臺大公衛系所為主軸,紀錄組織發展歷程,並收錄二十六位師長的生平傳記。這些師長橫跨不同世代,有些曾經歷二戰洗禮與政權轉移,有些成長於臺灣快速工業化時期,經歷快速的社會變遷。他們投入不同的公衛議題,各有不同的特色,但相同的是,對公衛教學研究工作的熱情與使命感。在臺大公衛系創系五十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這段篳路藍縷的歲月,認識前人的貢獻,並珍惜當今擁有的公衛制度與成就。
Recueil de poésies chinoises écrites durant les cinquante premières années de la 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 Se trouvent rassemblées dans cet ouvrage des poésies d'écrivains célèbres ou non.
Ben shu fen wei san ge bu fen : ji gou ji qi zhi neng pian, jie shao guo wu yuan ji gou de she zhi he bian dong 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