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许多人虽然渴望拥有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但似乎总是难以遇上对的人;还有许多人,虽然身处关系之中,但是交流的过程总是争吵不断、矛盾重重……人们之所以难以经营好亲密关系,实际上跟原生家庭有着密切关联。如果在原生家庭中,一个人曾经历过忽视、责难、抛弃甚至是虐待,那么他便很难跟亲近的人建立起安全、舒适的关系。所幸,我们可以通过走进原生家庭来疗愈内心创伤、重新拥抱爱与亲密。拥有多年咨询经验的巴里·温霍尔德结合自己的实际身经历指出:首先,我们要透过自己的情感经历,判断自己处于哪一种依恋模式之中;其次,通过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经历,可以找到对应的亲子互动模式,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通过情绪的宣泄和沟通方式的转变,我们便能更好地重建内心、拥抱美好的亲密关系。
★和自己親密,你需要刻意練習! 所有傷口都是未被尋獲的自己,要負傷前行、療癒自己,從刻意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 ★和他人親密,你需要找回自己! 弄懂自己,才能與人分享最深的思緒、想法、情感,除去攻擊、防衛、比較、判斷,建立真實的親密關係。 ★《那些愛情裡,我們所受過的傷》作者╱小妮子、 作家、身心靈Youtuber╱艾波、 諮商心理師、作者╱李家雯(海蒂)、 心靈作家╱柚子甜、 《從我開始的關係功課》作者╱徐慧玲Lynn、 熱門Podcast《好女人的情場攻略》主持人╱路隊長、 諮商心理師、溝通講師╱瑪那熊 ──溫暖推薦 ★特別收錄!「情緒輪盤」,仔細體會自己的感受,了解潛藏在心底的,那些沒有被看見的情緒。 【內容簡介】 你知道情緒背後還有情緒嗎? 情緒是心的語言,當有情緒的時候,表示我們的心在說話,越能細緻敏銳地感受情緒在告訴我們的事,就越懂自己的心、知道自己的狀態,與自己變得親密。 這份與自己的親密,就是情緒管理的基礎。而每個情緒的背後,其實還隱藏著更深的心情,以及沒被接納的自己。 但情緒像小孩,不會告訴你它在鬧什麼、從哪裡來。作者巴小波透過分享自己的經歷,帶你一起整理、接納內在細微的情緒,了解沒被看懂的那些自己,也擁抱被深深傷害過的自己。從關係中的衝突,細心探索當中自我的情感,發現背後的需要與焦慮,理解對親密的恐懼,以及面對這份恐懼的解方。 她的分享,曾在自媒體上引起上萬次轉發,幫助許多人認識自己的問題,相信這本更完整的自我探索指南,也將成為你的幫助! 【作者簡介】巴小波 一路就讀第一志願、英國策略行銷研究所畢業、曾任外商行銷經理,卻從小被打、學生時期被好朋友撕破臉、感情多次短命夭折,自認過著被詛咒的人生。 年近三十被神帶回教會,開始重新省思自己的內在狀態,看見自己對人同時存在的渴望與恐懼,下定決心未來不再過著一樣的日子。 在多管齊下的瘋狂學習後,接回了原本砍斷的情緒神經,爬梳了從小到大的生命事件,嘗試成為一個能陪伴自己、養育自己長大成人的母親。 待業期間以行銷專業製作情緒教育投影片發布在粉絲專頁,「你知道情緒背後還有情緒嗎?」系列投影片引爆數以萬計的大量分享。 震驚之餘發現原來情緒知識的匱乏是我們這代人共同的課題,決定轉行情緒教育,將行銷專業用在推廣自己認同的內容上。 ?個人經歷...
有人说,爱是冬日里的暖阳,能为人驱走寒冷;有人说,爱是秋日里的月光,温柔却又明亮;也有人说,爱是夏日里的骄阳,给人以热烈的激情。我说,爱是世间温柔的力量,可以让自卑的人变得自信,能让绝望的人看到希望。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讲述生活中各种关系的处理,包括原生家庭、爱情、亲子关系、职场、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并列举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加以论述,以此阐释如何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让我们有一个更真切、更全新的认识。本书也是一本心理危机的自我援助指南。通过阅读这本书,能让我们直面生活,重获心灵净土,从而收获快乐和幸福。
★華人社會深受信賴的諮商心理師──蘇絢慧最新大作★──終止情緒消耗,現代人必備的身心復原之書──自我覺察 X 建立界限 X 情緒修復 壓力、焦慮、負面情緒讓你覺得心好累?諮商心理師蘇絢慧,為所有正被情緒消耗的人們,提供恢復身心平衡、修復能量的實踐方法,讓你重拾活力與熱情,體驗生命的美好與幸福。 覺得心好累?本書推薦給正處於「情緒消耗」中的你──◎感覺沒做什麼事卻好累◎每天都自顧不暇,被事情追著跑◎最近很容易被小事激怒◎注意力不集中,很難安定◎心緒凌亂,無法清晰思考◎不敢拒絕他人、拒絕會有罪惡感◎無法停止腦內小劇場與負面思考◎容易被他人言語或態度影響心情 →→當「壓力」、「焦慮」向你提問,你的回答是什麼?Q我現在的生活有些受困、有些瓶頸?那會是什麼?Q如何改變,或做些什麼、少做些什麼,焦慮可以趨緩?Q焦慮想試著讓我了解「自己真心想要的生活」,那會是什麼? 找到心累根源,停止一再浪費能量──「你是把自己當作工具使用?還是把自己當作生命關愛?前者會讓你忽視自己,後者會讓你深察自己。」 我們每天產生、承接著無數的情緒,情緒的強度越大,我們需要耗費的能量、心力也越大,當我們不斷忍受,卻忘記回過頭復原自己,情緒就會一直潛伏在我們內心,造成不安、心累、認知偏誤,最終失去人生的主導權。尤其是競爭激烈的現今社會,很多人都正經歷情緒消耗而不自知。 自我療癒專家蘇絢慧,以超過25年的專業助人經歷,提出情緒消耗的可能原因、樣貌,以及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希望喚醒深陷情緒消耗的現代人,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況,並提供復原的方法,讓心恢復安適,重新找回生命的動力。 【為不斷崩塌的情緒,重建安穩的內在心智系統】 ◎提升自我覺察力.我們的情緒是受到心理誘因的觸發,而心理誘因大多來自非理性的「認知偏誤」。.要減少情緒消耗,就要降低直接以情緒來偵測是否安全的模式。 ◎建立穩定安全感.許多人以為不斷苛責自己才是自我要求,但其實這些都是錯誤對待生命的方式。.要能給自己一個安在的內在空間,情緒界限和情緒空間是重要關鍵。 ◎培養身心復原力.練習「暫停」、「休息」,你的內在會熟悉這種安穩的平靜。.透過自我梳理與引導,還來得及療傷止痛,讓內心的戰事終止,還給內在真正的和平。★隨書附:「日常情緒修復練習」小冊,透過每天的微修復累積,儲蓄內心好能量。
也許你還在生命的路途中徘徊,迷惑人生的方向;也許家庭及伴侶為你帶來的反而是負擔,而非分擔;也許與他人的關係是你成長的阻礙……個人價值迷失、童年時期創傷、親密關係失衡、情緒壓力潰堤──所有需要修復、和解的關係,都是生命的課題!▎原生家庭:那些要用一生治癒的童年 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且根深蒂固,包括安全感、對他人的信任、個性塑造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認定等,都與原生家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就是所謂「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思想,因此若原生家庭對人產生負面影響,將可能影響往後數十年的人生,甚至造成永久的創傷。 學會與原生家庭和解是需要自己去面對的課題,這無法套用任何他人現有的方法來解決,而是必須打開封閉的內心防禦之門,並好好正視自己的心,那些過去曾逃避忽略的感受、與家庭間的摩擦隔閡、被壓抑的真實自我,都要一一聆聽。只要勇敢叩開心中的大門,你就已經邁向與自我和解的第一步!▎親密關係:謀生之外,還要謀愛 所謂親密關係,就是兩人對彼此的互賴性較大,包括家人、朋友、伴侶、親子,哈佛大學對人類幸福指數研究指出,高品質親密關係是決定一生是否幸福的關鍵,因此保有健康、平衡的親密關係就顯得格外重要。 就算是在婚姻關係中,一生也有兩百次離婚的念頭,五十次想掐死對方的衝動,但仍舊希望能在親密關係中得到互愛、尊重及信任,這便是人對於愛的渴求,然而許多人無法向不適當的親密關係告別,難道便只能在病態的失衡中壓抑自己嗎?透過與病態關係的斷捨離,修復腦中的VTA,這也是與自我和解的一部分!▎共情:與他人和解的能力 共情,也可以解釋為對他人的同理心,在這個焦慮的世代,人們已經不再關注他人、不再學會傾聽,缺乏分寸感與對周遭事物的感知力,這對自認擁有最高智慧的人類是何等諷刺!就算是被口罩遮住你我的面容,也該以更溫暖的眼神注視彼此,便是與他人和解的開始。【本書特色】本書以「和解」為每人人生的課題,與自己和解、與親密關係和解、與原生家庭和解、與他人和解、與生活和解。人生中有許多不完美、甚至醜惡的一面,若受困其中則許多人將花上一生來治療傷痕。「和解」中所包含的釋然與平靜意味著心態的寬和,以及願意接納完整自我的坦誠。期待讀者能透過本書中的和解練習,接納不完美的人生。
賴佩霞修練轉念20年,智慧底蘊高峰之作一個極度實用且簡單有效的心法一種為身心注入能量的全新思維一組讓自己清明覺醒的隨身工具一把解開人生膠著困頓的金鑰匙一場遠離苦惱、獲得平靜的旅程在這條心靈成長的道路上我走了五十年,我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幸福的人生。後來發現,幸福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實踐來的。我真希望每個人手中都握有一把足以讓自己走出困頓的鑰匙,一把握在手上就能感知力量的鑰匙,一把時時提醒自己擁有強大自由意識的鑰匙。「轉念功課」給了我一把解開所有困擾的鑰匙。它的神奇之處是,只要花時間一步一步跟著做,突然間,就自己放手了。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分享這一把我帶在身上二十年的金鑰匙。希望每一個有心成長的人都能擁有這個幫助覺醒的工具,看到自己內在愛的曙光,活出獨一無二的幸福與喜悅。──賴佩霞幸福是目標,轉念是方法學會駕馭思緒,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功課我們頭腦裡的念頭,就是左右人生幸福與否的最大關鍵。慣性思考模式和不假思索的答案,長久以來讓我們深信不疑,侷限了生命的開展。賴佩霞潛心修練「轉念功課」二十年,寫下這部凝鍊生命智慧之作。她以美國心靈導師拜倫.凱蒂(Byron Katie)設計的「轉念功課」(The Work)為基礎,一步步為讀者引介轉念心法,同時提出新觀點、新詮釋,並融入自身與學員實踐轉念功課的真實故事。以「非暴力溝通」跟別人好好說話以「轉念功課」跟自己好好說話許多人聽到「轉念」一詞,可能會解讀為所謂的「放下」或是「看開一點」,問題是「怎麼放?」放不下,怎麼辦?怎樣才能真正得到「解脫」?本書介紹的「轉念功課」有完整的邏輯與具體執行的步驟,絕不只是「放下」或是「看開一點」這樣籠統模糊的概念。轉念心法能夠快速解決我們生活中面對的伴侶、親子、家庭、金錢、職場、人際、社會……等各式各樣的關係或議題。就在你一步步按部就班做練習時,自然就會跟著解套了。賴佩霞從長期思考與實踐「轉念功課」的過程中得到了覺醒與寧靜,她開課、演講並寫下這本書,為的是支持每一位有心成長的人品嘗到心靈的恬靜與幸福。賴佩霞說,轉念功課是解開她的人生困擾的鑰匙,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分享這一把她帶在身上二十年的金鑰匙。這個幫助清明覺醒的工具,讓我們免於陷溺在種種負面念頭或情緒裡,放下別人、放過自己,重新找到看待這個世界的新視野,看到自己內在愛的曙光。修練轉念的二十年,賴佩霞用這把金鑰匙打開心中種種「不可能」,從演藝人員一路晉升為身心靈專家、法學博士及大學講師。她認真努力追求幸福的人生,後來發現,幸福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實踐」來的。拿起這本書,讓你能夠看清楚,腦袋裡的念頭如何影響了生活品質、掩蓋了生命的光彩,同時可以從這本書裡學會一套簡單的方法,快速淨空腦袋,享受內心的寧靜與豁達,然後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轉念功課 Step 1──「真的嗎?這是真的嗎?」為大腦按下暫停鍵,不再任由情緒膨脹。幫助自己跳出慣性思考模式,這是轉念功課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轉念功課Step 2──「我能確定這是真的嗎?」重新定錨,釐清真相。在「念頭」和「事實」之間騰出一些空間,保留給「成長」的可能性。■轉念功課Step 3──「有這個念頭時,我如何反應?」這個提問價值非凡,它讓我們看清楚,不悅的念頭影響我們的抉擇判斷,也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轉念功課Step 4──「沒有這個念頭時,我是怎樣的人?」把停滯的能量解開,回歸輕鬆自在的狀態。靠著一點一點的探索和移動,駕馭自己的心智成長。■轉念功課Step 5──「反轉,並找出三個實例」將思緒集中在對自己有意義的地方,帶來新的領悟與自由。把批判和對抗的心力反轉回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物上,開啟轉變的契機。轉念功課是──決意要疼惜自己、同理自己、善待自己。轉念功課是──讓我們可以好好認識自己,看清楚我到底是一個如何對待自己的人。轉念功課是──明白分辨「真相」和「念頭」之間的差距,真真確確從苦惱中覺醒。轉念功課是──不再受毫無益處的念頭折騰,不再被層層堆疊的負面情緒綁架。轉念功課是──真心懂得接受、感受、享受全方位的生活體驗,接納「如是」的輕鬆與圓滿。轉念功課是──單純的事實真相,比我們一心追求的快樂,更豐富、仁慈、甜蜜多了。以轉念做為實踐幸福的方法,讓我們能夠駕馭自己的心智成長,帶來新的領悟與自由,為生命帶來啟發與契機。賴佩霞官網:http://laipeixia.com/賴佩霞YouTube:https://reurl.cc/n50RrD賴佩霞FB:https://www.facebook.com/iReborn賴佩霞IG:https://www.instagram.com/dr.laipeixia/本書特色1.賴佩霞潛心修練「轉念功課」二十年,凝鍊生命智慧高峰之作。2.華文世界第一本完整介紹「轉念功課」專書,涵蓋伴侶、親子、家庭、金錢、職場、人際、社會……等各式各樣的關係議題,同時以賴佩霞的生命經驗重新詮釋,融入東方思維,更貼近華文讀者。3.書中以生活化的角度,帶入賴佩霞自己以及學員的真實故事,敘說「轉念功課」對他們的生命帶來哪些深刻的啟發與契機。作者簡介賴佩霞「一個被愛充滿的傳奇。」──謝志鴻博士如此形容相識25年的妻子。從身分證欄上的「父不詳」,到不忍被倒會的母親夜裡飲泣的身影,忍痛決意從第一志願的復興美工輟學,投入演藝事業成為歌手、演員、主持人。也因將演藝資源帶入弱勢團體,24歲榮膺全國好人好事代表,除了扶持孤兒、老人、受刑人,時至今日仍秉持初衷,2020年創立「中華好好說話,學會」,願支持華人在家庭、職場、社交,以及面對自己時,能將衝突與傷害減到最低,從每一份關係裡獲得最美好的養分。經歷婚變後,意識到自己已漸漸步入單親母親的後塵,更領悟到思維模式乃是命運艱困與否的關鍵,自此,開始走訪世界各地探訪名師,投入身心靈教育,一心渴望尋獲那一把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迄今出版多部著作,是華文地區身心靈成長領域最重要的導師之一。在子女教養上重視言傳身教,她重拾書本,女兒大學畢業那一年,她也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並完成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公共領導力學程。目前除了在陽明交通大學教授「溝通與領導力培養」課程,同時針對個人身心靈成長以及企業人才培育訓練規劃課程,並擔任導師、教練與顧問。豐盛的斜槓人生經歷,是她最大的心靈資產。從當年與豬哥亮同台巡迴演出,到今日哈佛學院與各國智囊同窗;從面對受刑人,到與國家政要對談;無論蚵仔麵線攤老闆,或法國戲劇大師的身影,她始終能從每個人、每個情境中穿透幻象,看見生命的感動以及值得學習的真理。這個世界對她來說,是個豐沛的遊樂場,每一天都有各種激發想像力的元素,無時無刻都在灌溉她成長所需要的養分,此起彼落。「她熱情、有趣、好學又正直,對世界充滿好奇。只要她在,生命從來不無聊。」家人好友如此說。著作╱《我想跟你好好說話》、《回家》、《我要心動一輩子》譯作╱《失落的幸福經典》有聲書╱《賴佩霞六堂非暴力溝通課》、《建立和諧家庭必修的21堂課》、《8分鐘提升領導力的21種方法》官方網站「賴佩霞 好好說話」:http://laipeixia.com/YouTube「Dr. 賴佩霞」:https://reurl.cc/n50RrDFacebook「賴佩霞 快樂家」:https://www.facebook.com/iRebornInstagram「Dr. 賴佩霞」:https://www.instagram.com/dr.laipeixia/
明明是朝夕相處的兩人,為什麼我們卻越愛越無語?薩提爾家庭治療師教你從「冰山」角度剖析親密關係,核對彼此渴望,找出真正需求。先修復自己的內心,就能讓關係更進化。家有不願意溝通的另一半,怎麼改變和他的相處模式?正值事業打拼期的你,孤立無援需要陪伴的我,兩人之間的平衡怎麼拿捏?丈夫長時間不在身邊,如何讓自己不再成天疑神疑鬼?面對出軌背叛的另一半,這個婚姻還有救嗎?▲當親密關係出問題,先找出彼此的「冰山」!心理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座「冰山」。當你和另一半起衝突,習慣性檢討自己、總是先退讓的你,內在的想法是什麼?可能是「很害怕,所以不管怎樣先認錯好了」;可能是「發生不好的事,自己一定也有錯」;也可能是「我希望不被討厭、討人喜歡」?不同的想法,背後都代表著不同的觀點和期待。然而就像冰山一樣,這些念頭絕大多數隱沒在水面之下,連我們自己都不曾覺察。因此,當我們以冰山的角度去看待關係,就能看見更多層次的「我」和「你」,不會再陷入誰對誰錯的爭論,而能核對彼此渴望,找出深埋的真正需求!▲將薩提爾模式導入親密關係,找回愛的溫度▎情境一:每次對話總是不歡而散,彼此溝通出問題,越來越無話可說修復層:辨別兩人的溝通模式和另一半吵架時,你是害怕衝突、寧願先認錯的討好型?還是不分青紅皂白,一定要佔上風的指責型?或是凡事只講是非、把道理、邏輯擺前面的超理智型?還是不知該說什麼,轉換話題以逃避問題的打岔型?覺察自己慣用的溝通模式,是改善溝通的第一步。「心口合一」的溝通練習,能帶來自我內心的和諧和穩定。▎情境二:忍不住緊抓著對方,不明白自己為何會如此寂寞不安修復層:瞭解我的情緒來源往往我們產生負面情緒時,很容易認為問題出在別人身上。 但外在事件只是引信,尤其是頻繁出現、反應很大或停留很久的情緒,往往是成長過程中,那些被壓抑的感受、未被處理好的「傷」,它提醒我們:我是不是有沒被滿足的期待?時時對情緒保持好奇,先不要評價好壞,而是問自己發生了什麼,讓自己有這樣的感受。連結到過去的經驗後,再試著回答: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情境三:常說「身為男人就應該……」、「你必須……」,對另一半有自己的期待修復層:轉換僵化的觀點和信念薩提爾模式認為,我們往往在成長過程中,因為經驗或父母的觀念,學習到許多觀點和信念。這些「應該、必須、永遠」當初是為了保護我們,然而有些卻不再適合現在的情境。這些僵化的規條,無形中不僅侷限了自己的想法,也綁住了關係中的對方。運用薩提爾模式,我們可以練習把「應該」、「必須」,改為「可以」;把「永遠」、「任何時候」改為「有時」,為自己鬆綁。作者總結自身運用薩提爾模式的十年經驗,以「冰山」為框架,透過各個面臨親密困境的諮商案例,詳實呈現心理師和被諮商者的互動過程,帶領我們深入體驗薩提爾模式如何轉變被諮商者的內在歷程。每一章後皆附有「諮商師解讀」單元,在前述案例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薩提爾模式是如何運作,並且提供維護和改善親密關係的解方。好評推薦約翰‧貝曼/國際知名薩提爾導師何亞芸/家庭關係講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孫柏鈞/希望心靈診所院長、薩提爾模式專業訓練講師張璇/諮商心理師、自由時報婚姻專欄作家麥儷馨 Lily Mai/諮商心理師、Lily的兩性關係診療室羅志仲/親職教育工作者(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作者以一種平衡、有益和可操作的方式展現了諮商的過程和來訪者的心路歷程,使每個讀者都能以此為指導,實現人生的重大轉變。她提倡人們對自己的內在生命肩負起更大的責任,並建設更加真誠的婚姻關係。如果您正在幫助他人或自己建設更幸福的婚姻關係,那麼我推薦您讀一讀這本書。──約翰‧貝曼(國際知名薩提爾導師)薩提爾女士相信:『我們因相似而連結,因相異而成長。』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伴侶卻是因相異而衝突、分離,當兩個不同的人,從各自的原生家庭走來、相遇在一起,組織一個全新的新生家庭,如何成為『我們』,經營出一份深厚潤澤的關係,是親密關係中的修煉。本書以故事做為引線,走入這些故事,就像走進作者的晤談室,只有讀者與作者,安全而放鬆,作者的提問,經常穿透書本,撞進我的內在,開啟我對自己更多的覺察。案例結合理論的書寫,深入淺出,更接地氣,架構清楚明確,想要遇見完整的自己,親密關係無疑是其中一個入口,誠摯的推薦大家這本書。──何亞芸(家庭關係講師)冰山理論中的應對姿態,對於我個人的成長相當有幫助;我也因為常能連結內在渴望,而充滿歡喜。這麼好的思想,衷心推薦給您!──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薩提爾模式的精神是真誠一致的連結,從學習與自己連結到真正能與伴侶連結。本書能提供好奇的朋友們,窺見人們如何學會享受親密關係的美麗旅程。──孫柏鈞(希望心靈診所院長、薩提爾模式專業訓練講師)作者以大量案例具體示範了薩提爾諮商師的柔軟陪伴,和對個案真誠一致的相信。相信每個人裡面都蘊涵極豐富的寶藏,也相信如果當事人對於溝通姿態與內在渴望有更深的覺察,親密之舞和看待彼此的眼光,也可能有所不同。──張璇(諮商心理師、自由時報婚姻專欄作家)必讀!薩提爾模式是我學過最重要的諮商技巧之一。不論你是心理相關助人者,還是在婚姻裡游移不定的人,作者陪伴一對對夫妻走出風暴的經驗分享,提供更多覺察的可能!幸福婚姻是所有成功家庭的基石,方法就在此,等你來深入發掘。──麥儷馨 Lily Mai(諮商心理師、Lily的兩性關係診療室)
自序 当文桥再次邀我“重出江湖”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要如何命名这个“专栏”。就像任何新生儿一样,新的专栏名称定位了寄托在“她”身上的期望和使命。我问主编大人,是要像以前那样写辅导个案,还是写我的游记心得,还是一些思考文化与信仰的文章?本想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权威人士来决定,没想到她居然如此信任我,让我自行决定专栏的性质。 毕竟是曾经共同在文字上邂逅了10年多的属灵笔友,文桥的主编是一路见证着我的成长与放飞——曾经在2005-2007写了两年的”心星点灯”专栏,然后出了一本合集《陪你走过忧伤》。之后给东马家乡的《卫理报》写了几年零散的《心乡处处》专栏,供稿给星洲日报的《生命树》。这12年来,从一个心理学的博士生,到高校教师,从疮痍满目的灾区走出,进入莘莘学子的象牙塔,试图为人师表;游历了世界各国文化,意欲寻找文化与属灵的根。于是,文字,偶尔成为了内心对话的沉淀,慢慢砌成苦难的心桥,横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 虽然习惯了以赤足服务模式“道成肉身”,觉得行走的力量比说话的声量更为重要,但还是爽快地接受了文桥的邀请来这专栏“说话”。记得黄子总干事曾在40周年感恩宴说过——“文桥很少会主动请人吃饭。”虽然是自嘲的话语,但也表达了我这个赤足流浪客的心声——说实话和作实事比浮于表面形式和词藻华丽更可贵。过去12年“行走江湖”时,我也很少请人“吃饭”,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这样的奢侈。物质上的客套,其实不如精神上的共鸣和交流。所以和“文桥”这老朋友的关系虽然不是天天在一起“吃饭聊天”的那种,却也是彼此观望心照不宣的见证人。朴实的文桥,有着朴实在扎根的人。而我也很荣幸能透过这个专栏参与其中。 如果要每两个月固定写1500字,与读者们分享,思来想去还是从生命的体验和累积,及当下的感动为主干线写一些“朴实”的东西。不想把专栏宥于心理学范畴,也不能停留在属灵层面,所以就立意把这片文字空间取名为“野地的花”——即有“野地”的豪放,也有“花苞”的细腻。这个专栏不在于“种或收”,如所罗门王的名利,却希望引导读者“仰望天空”,从造物主那里支取养分,滋润心灵,自然生长,让人赞叹创造的奇妙可畏;试图引导读者跳出心理学病态化的词汇和诊断,专注在如野花般的生命力和韧性——而这些“花朵”,有时是在辅导室里的忧伤眼泪,有时是大学课堂里的青春;有时是在山区的少数民族,有时是折翼的白领阶层,有时甚至也可以是陌生的路人甲。 另外,取名野地的“花”也与野地的“话”发音相似。这里说的“话”,也许有点尖锐,有点小众,但期待能继续秉持赤子之心,为边缘群体或所谓社会的“蛮夷”群众发声。尤其这几年在中国偏远山区和马来西亚的原住民当中,做了一些关于苦难的研究课题,深受其影响,无法漠视,只要手上有笔杆,就会忍不住为他们多说几句话。虽然辅导室内也有心灵苦难,但是对比一日三餐温饱都不能满足的现实苦难,前者不免享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奢侈。 虽然我也能为辅导室里听到的工作压力或人际关系的苦恼,感到愤愤不平或感动莫名,但我更常看到这些四肢健全有房有车的现代人,其实是被欲望塞满的牺牲品。如果我们能够再“野”一点,再放开一点手中的“筹码”,也许就能再“盛开”一点,轻松一点,更感恩一点。那些在山里的老百姓们,会因为土地被发展商越界砍伐,连生存的机会都受威胁,而我们还在感叹油价上升,过年没有新衣? 年关之际,我也给自己许下新年愿望,不忘《弥迦书》6:8的初心,同时又有《马太福音》6:28的潇洒,以生命影响生命,以文字贴近生活,让苦难能被公义减轻,让暴戾能被温和抚平;让流浪的找到回家的路,让失根的能重新回归田园。每一个在这里述说的故事都被尊重,每一个听到故事的读者,都能去为这个社会和国家做些什么。怜悯人的得蒙怜悯,安慰人的,也被安慰。愿天国的公义与救赎,早日降临在人间。 ------------- ▊作者简介 陈心洁博士 - 留美临床心理学博士及博士后,美国加州合格执业心理师及督导师,现任澳洲 Monash University 马来西亚分校的心理系高级讲师(2018至今) - 曾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及实验室副主任(2011-2016); - 马来西亚吉隆坡精英大学临床心理硕士班高级讲师(2008-2010);...
不怕人、不怕事、也不怕孤單……就是怕被愛! 你的身邊,每5個人就有1個人是「迴避型依戀者」 讓人氣諮商心理師陪你「重建愛的能力」 ★最大年輕人社群Dcard「感情板」最熱門話題★ 「迴避型依戀者請進」「迴避型依戀的人多嗎」「我的另一半是迴避型依戀者」 ●你是否習慣和人保持距離,不喜歡過於親密的關係? ●你是否不習慣依賴別人,也害怕別人依賴自己? ●你是否對親密關係看法悲觀,在關係中習慣放棄和退縮? ──深入解讀親密關係恐懼症,看見迴避型依戀者內心深處的愛與怕── .像一隻被收養的流浪貓,時時防備,時時準備逃走。 .和互有好感的人出去太累人,一個人靜靜的待著才是休息。 .連情緒崩潰時都很平靜,因為堅信無法依靠任何人。 .渴望被愛,但害怕自己原形畢露後被對方拋棄。 .愈是在意,往往愈說不出口那句「我需要你」。 .別說談戀愛了,連真正交心的朋友都沒有,卻用「還沒有遇到對的人」欺騙自己。 ...
Zhe shi yi bu zhen long fa kui de xin li liao shang jing dian. su shan{692126}fu wo de bo shi tong guo da liang zhen shi su cai, fen...
失眠如一面明鏡,映照出一個又一個心魔, 推著我去深思好好存在的路徑。 睡覺是所有生物的本能,睡不著問題大部份來自後天困境所累積的焦慮與防衛習慣;只要勇敢自我凝視,對己溫柔慈悲,聽一點他人的經驗,了解失眠的普遍性,過度的防衛會剝落,焦慮恐懼會蒸發。 本書作者很早就意識到自己難入睡,但只要睡著,仍能一覺天亮,不以為意。然而,隨著年紀增長,難入睡狀況逐漸嚴重,且半夜醒來無法再睡的頻率也增加。因睡眠長期不足,工作量又龐大,身體常覺得被淘空般疲憊。 「書寫」向來是作者研究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文字會幫忙開路,寫的同時就會思考分析推敲,會發現更多問題。一次魔幻之夜的經驗,作者開始如實紀錄觀察每天睡覺狀況,寫下睡好的滋味,睡不著的狼狽,分析為何能睡好,又為何睡不著,也同時閱讀涉獵與睡覺相關的研究,理解、追蹤睡不著的原因,嘗試各種幫助入睡方法,為自己實驗如何翻轉睡覺品質的馬拉松探索。 分析自己睡不著的歷史與原因,幾乎等於重新審視與自己的關係,才看見長期以來的自我苛求與壓迫,看見身體被意識價值所統管。雖然每個人的故事與經歷都不同,但所面臨的存在議題以及生命發展應有許多雷同處,我們都在社會化過程中失去了部份的天性,妥協了部份的自己,甚至過度犧牲自我去適應他者而失衡,身心靈皆傷。 幸運的是,人有回觀與自我分析能力,只要開始覺察,因應與療癒就啟動了。在每天清晨不間斷地書寫,總能發現問題,化解恩怨,超渡釋放被囚禁在體內的孤魂幽靈,讓身心放鬆自由一點,終於有一天,找到深睡裡的國度! 睡覺是身體的治療、修復、整合、重生的時機,是美好的存在,是與更高自我、更大宇宙的連結。好睡有可能是與先天氣質與身體因素相關,是個人的天賦,但也像所有的技能一樣,可以藉著後天的練習而精進。只是,睡覺能力與一般能力的訓練過程與心態不太一樣,並非再去擁有什麼,而是反向運作還原,一次又一次練習讓念頭脫離,讓情緒溶解,能與所有的人、事、物暫別,回到單純的存在,作者期許親身的經歷與探究,能給難入睡的朋友們一些參考與陪伴,根本解決失眠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