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大師
二十世紀最具爭議、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
《存在與時間》對日常語言中的「存在著」提出詰問,
並重新提出「存在的意義」的問題
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詮釋學✕後現代主義
◎海德格的哲學主題並非要揭示人的行為或解析人的心理,
【存在的再次探索】
海德格認為:
儘管存在問題依然沒有答案,
儘管這個問題依然晦暗和茫無頭緒,
但是,今天仍然有必要重提存在問題。
為此,海德格從三個方面闡述了重提存在問題的必要性: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存在」的概念不可定義;
•「存在(是)」是自明的概念。
【現代的根本現象】
海德格對此做了詳細闡述,主要包括五個部分:
▎現代現象是科學
科學是現代的根本現象之一。
就地位來說,同樣重要的現象是機械技術。
▎現代現象是機械技術
機械技術是現代技術的本質,是時至今日最為顯眼的後代餘孽,
而現代技術的本質與現代形而上學的本質相同。
▎現代現象是藝術
藝術成了體驗的對象,藝術因此被視為人類生命的表達。
▎現代現象是人類活動
人類活動被視為文化來理解和貫徹。
文化透過維護人類的至高財富來實現最高價值。
文化本質上必然作為這種維護來照料自身,並因此成為文化政治。
▎現代現象是棄神
棄神並不是要徹底消除神,也不是膚淺的無神論,
【自由的本質】
海德格這樣解釋:
一個正確的表象性陳述與之相稱的那個可敞開者,
是一向在開放行為中敞開的存在者。
向著敞開之境的可敞開者的自由讓存在者成其所是。
於是,自由便自行揭示為讓存在者存在。
換句話說,自由的本質便是讓存在者存在。
【真理的本質】
海德格用一句簡潔的話提出──自身為自由。
自由是綻放的、解蔽的,讓存在者存在。
任何開放行為都在「讓存在者存在」中漂浮不定,
且往往對此一或彼一存在者有所作為。
作為參與到存在者本身的解蔽中去這樣的情況,
自由已經使一切行為協調於存在者整體。
★本書特色:本書所選篇章是根據海德格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
作为”卡耐基全集”其中的一本,《美好的人生》是美国”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的代表作之一,它教人们怎样用智慧经营人生。卡耐基以简单明了的道理结合生动真实的具体 ...
这个是个性化的时代,我们需要独特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生活的并不如意,那就需要改变。从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想更好的活,就趁早把生活折腾成你想要的样子,那样才 ...
100多年前,美国费城有一个勇于奉献的牧师康惠尔先生,他看见他的教堂所在的地区有许多年轻人因为经济原因不能接受大学教育,善良的康惠尔牧师就想:要是能为这些年轻人办一所大学那该有多好啊!于是,康惠尔牧师奔走于名流商贾之间,想筹到办这所大学所需的经费 ...
秀才说:“我看火这么旺,想熬石头汤喝。”财主惊奇地问:“石头能熬汤?”秀才说:“这你就不知道了,石头汤的味道好极了。”财主带着好奇答应了秀才的要求。秀才开始从院子里捧回几捧雪放在锅里,架在火上烧,到水快开的时候,他从院子里捡回几块石头,用雪擦干净, ...
这才想起父母的劝诫,认识到自己做了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于是你去学校申请改换专业,可是并不容易,在L大的历史上还只有很少的几个先例。你递交了申请,陈秘书却说这是要履行程序的,要等校领导层层审核批准,于 是你每天中午都去系办公室找陈秘书,陈秘书一见 ...
Race after Sartre is the first book to systematically interrogate Jean-Paul Sartre’s antiracist politics and his largely unrecognized contributions to critical race theories, postcolonialism, and Africana existentialism. The contributors offer...
本书汇集了哈佛大学家训思想的精华,这些思想触及了人性中最朴素的情感和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出成功中最丰富的内涵,帮助每个人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完美的品行。
人類從原始生物開始一路演化,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部壯闊的史詩,但時至今日,科技的進展已讓人類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道德困境,讓人類對自身存在的意義陷入迷惑,人類的未來將往哪裡去?我們的生命是否有其發展的目的? 兩度獲得普立茲獎的當代科學大儒、眾所公認的全球生物學家及自然歷史學家翹楚,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從人類在非洲大草原上的起源開始,談及他對人類存在意義的思索。 ※入圍2014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撰文推薦※全球最值得訂閱的文化社群網站「食腦」(brainpicking.com)年度好書※《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自然》、《華盛頓郵報》等重要媒體齊聲推薦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專文推薦 生物人類學者 王道還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李家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邵廣昭 熱忱推薦 人類是一種很特殊的物種,也可以說是被揀選的物種,是包含遠古生物史在內的歷史機遇,讓我們成為了現在的樣子:˙我們是地球上數十萬種動物當中,少數二十種具互助這種高等社會行為的動物之一。˙自私的基因讓個體存活,無私的基因讓群體存活,人類是地球唯一同時具有兩種特質的動物,因此我們會時刻活在矛盾與衝突之中。˙善與惡、自私與無私,這些都是人的生物特徵,它們的衝突與撞擊,創造出人類璀燦的文明,讓人類在整個宇宙中顯得如此特別。 人類的存在究竟有何意義?是為了完成什麼樣的使命?在科技日漸發展的現在,人類有愈來愈多選擇可能的時候,我們該如何思考未來,並選擇成為一種怎樣的物種?˙關於基因改造:我們是否要藉由自我意志進行更高等的演化,或是選擇保留人的生物特徵? ˙關於機器人:當愈來愈多的工作和決策由機器人負責執行時,人類要做些什麼呢?繼續改造自我以與機器人競爭?˙關於環保:地球上所有的物種當中,唯有人類可以理解生物界的現象,看見大自然的美,並肯定個體的價值,那麼,我們現在是否也可以以相同的精神,關懷那賦予我們生命的大自然? 隨著人類在科學上的發現愈來愈多,科技文明日益進展,我們又再次步入一個「新啟蒙時代」,是時候重新將科學與人文結合,思考當前社會遇到的環保、倫理、宗教、種族等議題,作者愛德華•威爾森身為當代科學大儒,頂尖的生物演化學家,在書中討論了當前生物學界自《自私的基因》之後最受矚目的議題,並由此以科學的角度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 猶如曖曖微光,為我們指點一個可能的未來。 【國內外各界推薦】‧我很高興也很榮幸有此機會為愛德華•威爾森的這本書,具名推薦。《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他以從事螞蟻的研究及社會生物學的權威觀點來看,人類何以會造成「地球的第六次大滅絕」,以及相關的思索,值得一讀。──邵廣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威爾森的文字清晰、見解深刻,獨樹一幟。他分析了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我們與實體宇宙的關係,不僅具高度可讀性,也極有啟發性。他毫不費力的將哲學融入科學,鋪陳他對人類命運的理論,成就了一部大師級的作品。身為全球最傑出的演化生物學家,威爾森在書中跨越了科際的界限,針對人類的面貌和我們眼前所面臨的抉擇做了寶貴的分析。──美國前副總統高爾 ˙這本書雖然文字簡潔,卻非常有震撼力,尤其書中所提出的一個新穎論點更具說服力:人類若為了成為超人而改造自身的心智,將會是一個無比嚴重的錯誤。威爾森明白:人腦雖有其侷限,但卻足以構築我們所需的未來。這樣的「存在保守主義」使我們更有理由歡慶──人類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機械化時代保持人性》(Enough)一書的作者 ˙這是本告別之作……威爾森先生真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作者。兩度獲得普立茲非文學獎的他,在眾多生物學作家之中鶴立雞群,就像約翰‧勒卡雷超越其餘諜報小說作者般。他睿智、詼諧、生動又隱晦。──德瑞克.葛納(Dwight Garner),《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兩度普立茲獎得主威爾森以他一貫的優雅風格,精準且赤裸地探究人類存在的本質。——《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需要与动机的心理态势、理想与目标的心理定位、行动与实践的心理潜能、自信与自强的心理作为等。
你是否害怕死亡?甚至对此避而不谈?你可能觉得死亡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可靠、不确切的的事情。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是我们对死亡的错误认知让其变得可怕。作者杨足仪教授在华中师范大学讲授死亡哲学多年,她告诉我们,死亡与生命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辩证地看待死亡,你会发现,原来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本书根据作者多年研究经验提炼而成,让你更深刻地了解死亡,认识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