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的樣子:愛滋感染者伴侶親友訪談故事集

愛人的樣子:愛滋感染者伴侶親友訪談故事集
ISBN-10
626720636X
ISBN-13
9786267206362
Category
Biography & Autobiography / Personal Memoirs
Pages
320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22-11-01
Publisher
大塊文化
Author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Description

☆ 第一本關於愛滋感染者伴侶親友的第一手生命故事,擺脫對於疾病不必要的恐懼和汙名。


☆ 醫療進步控制了疾病,但人們的恐懼卻還被疾病汙名所控制。本書透過感染者親友實際接觸生活的經歷,讓大家理解與感染者生活無須恐懼。


☆「愛滋改變了我們的關係,卻是以更好的方式在改變;我們彼此更加互相信任。」


一起走過汙名的日子,就是我們愛人的樣子


愛滋,現在已經被醫界認為是慢性病,定期服藥就可以獲得控制。科學的進步治療了疾病,卻無法治療人心的恐懼與歧視。許多人的恐懼來自於對疾病的無知,不知道能否與感染者互動,這已經不是醫學領域的問題,而是心理與文化層面的狀態,無法透過先進的醫療來解決,而需要更多願意說出來的故事、被看見的身影,才有機會扭轉人心中的未知與恐懼。


隨著愛滋運動的進展,現在有較多的機會聽見感染者現身說法,可是與感染者一起生活的愛滋關係人遭遇的困境是什麼?需求是什麼?至今社會仍鮮少意識到這領域,未能聆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訴說自己的故事。本書的故事以「愛滋關係人」為主角,包括感染者的伴侶/配偶、父母手足、親近友人、第一線陪伴及服務的工作者,從他們的角度出發,以他們的觀點來訴說生命裡被愛滋牽動、攪擾、沉澱的故事。


「愛滋擾亂了我們對親密關係的理解,而親密關係也重建了我們對愛滋的認識。」


本書訪談了十六位愛滋關係人,寫成十六篇故事,前後歷經七年。這些故事的主角,大部分是感染者的伴侶(或配偶),以及感染者的母親、手足、閨密,和照顧感染者機構的社工。故事主角們被感染者親友告知後,從面對恐懼、擔心、焦慮,如何一步一步轉變,走到不再害怕、學習與疾病相處,或是重新定義愛滋這個疾病的意義,重新思考受愛滋影響(或越來越不受影響的)關係裡更多的意涵。也有受訪者因為對愛滋早已熟悉瞭解,被告知後並沒有恐懼。每位受訪者所分享的轉變或面對愛滋的態度,都極其珍貴,記錄這些關鍵轉折或能夠跳脫汙名壓力的因素,是我們未來扭轉愛滋汙名的寶貴助力。


「愛滋感染者親友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人們面對愛滋時所展現的多層次的情感與力量,也印證了愛滋可以不是帶來關係的斷裂,而是關係的強化與延續。」


名人推薦


百靈果凱莉(Podcaster)

林宜慧(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祕書長)

柯乃熒(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事務副院長、特聘教授)

洪健清(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

徐森杰(台灣露德協會祕書長)

莊苹(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常務理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護理師)

郭蘅祈(音樂人、愛之日常音樂節發起人)

陳威圻(感染誌 HIVStory祕書長/創辦人)

楊婕妤(台灣關愛之家創辦人)

詹傑(影視暨舞台劇編劇)

劉致昕(《報導者》副總編輯)

蔡春美(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羅一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

羅毓嘉(詩人、作家)

顧文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主任)


愛滋其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可怕。今天就算感染了愛滋,如果我們有把身體照顧好,有可能到我們離開的那一刻它都沒機會發病。——〈感染者生前伴侶阿青的故事:一見鍾情——花開到花落的跨代戀〉


面對是否要跟感染者交往,法蘭提到一個有趣且不無道理的觀點:若因知情感染身分便結束關係,並不能避免下一位交往對象就沒有愛滋,或甚至隱瞞感染身分。與其因為疾病就放棄跟喜歡的人在一起,法蘭寧願選擇與相處融洽的小偉及其體內的病毒共同前行。

他說:「今天遇到的好對象生病了,決定要好好在一起後,我覺得我更有這個責任,更想好好地珍惜他。就像如果他有癌症,那也是生病啊,我還是會在他身邊照顧,那才是愛嘛。如果他沒有任何的這種狀況,那我可能覺得大家玩玩沒關係。」——〈感染者伴侶法蘭的故事:怎知下個男友不是感染者?〉


林媽說:「親子間為什麼有不能一起渡過的難關?」回想過往接收到的衛教背景,愛滋被描述的樣子充滿恐懼與未知;而當她吸收到正確的資訊和實證,才有辦法逐漸破除迷思,並且得以對抗汙名產生的歧視與恐懼。「孩子並不是因為壞才會被感染,有時候是在未知的情況下被感染的。當父母親的,當然會有很多的不捨,應該更敞開心胸去接納。」——〈感染者母親林媽媽的故事:越近越疏離,關心壓力一線間〉


「我覺得我們靠得更近了。」賽門被問到愛滋是否改變他和小蘭的關係時,他這樣回答。「愛滋改變了我們的關係,卻是以更好的方式在改變;我們彼此更加互相信任。」

「希望更多人知道,我們是可以與愛滋共同生活的。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我們有的是與疾病共存的知識和方法,跟疾病有關的各種汙名和禁忌必須被改變。」——〈感染者配偶賽門的故事:人才是生活的主角,而非病毒〉

Similar books

  • The Diaries of John Gregory Bourke Volume 1: November 20, 1872--July 28, 1876
    By John Gregory Bourke

    These volumes are a first person narrative of a soldier in the West during the Great Sioux War and the Cheyenne Outbreak as well as other important Indian battles.

  • Twelve Years a Slave: Narrative of a Citizen of New-york, Kidnapped in Washington City in 1841, and Rescued in 1853,...
    By Solomon Northup

    Twelve Years a Slave: Narrative of a Citizen of New-york, Kidnapped in Washington City in 1841, and Rescued in 1853,...

  • Personal Memoir of Daniel Drayton: For Four Years and Four Months a Prisoner (For Charity's Sake) in Washington Jail
    By Daniel Drayton

    Personal Memoir of Daniel Drayton: For Four Years and Four Months a Prisoner (For Charity's Sake) in Washington Jail

  • In Search of Alberto Guerrero
    By John Beckwith

    The 1920–21 series of three “Tuesday nine o'clocks” at Jenkins Art Galleries featured the Hambourg Trio along with the English baritone James Campbell-McInnes who was, like Guerrero, a new arrival on the Toronto musical scene.9 ...

  • The Bosnia List: A Memoir of War, Exile, and Return
    By Susan Shapiro, Kenan Trebinčević

    Pero - Kenan's beloved karate coach - showed up at his door with an AK-47 - screaming: "You have one hour to leave or be killed!" Kenan's only crime: he was Muslim.

  • 163256: A Memoir of Resistance
    By Michael Englishman

    Ritter had made it very clear to the camp commandant that he had been given the responsibility for getting the factory operating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hat his orders came directly from German military headquarters.

  • 我們所能承擔的,多過我們所能想像
    By 瑪雅.桑巴格.朗恩

    被人需要是一項禮物 混亂複雜的人生是美麗的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 《早安美國》母親節選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編輯選書 書評網站Book Riot必讀回憶錄 專文推薦 朱國珍|作家 ...

  • 与母校同行:商界骨干之优秀校友访谈录
    By 赵辉主编

    刘仕说,带给她的,是整个人综合质的塑造。在此环中,受大学围的熏,受老师的指导,整个人在看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式上,有上过大学的人是全不一样的。走园,寻找向 2006年毕业后,怀揣梦想的刘仕一心想资企业工作。于是她毕业后便来了中日韩中心, ...

  • 我家的故事:陈白尘女儿的讲述
    By 陈虹

    信中也同样谐谑了起来——不仅直呼对方为“丹阳王”,而且落款处竟是“南京臣顿首再拜”。栋生兄知道玩笑开大了,赶快来信纠正,不料父亲的回信更幽默: ......“王”位之封,是阁下(在信封上)自封的,在下不过是“南京臣(陈)”耳,哪敢裂土封王乎?

  • 我曾經的名字叫知青
    By 子蘊

    只有宣傳股的于英不知疲倦,把大家脫下的濕漉漉的鞋,一雙雙放到火上烤。于英是上海青年,短短的頭髮,略方的臉。她平時積極上進,總是朝氣勃勃的,而且很大氣,不管什麼場合,不管人多人少,周股長只要說:「于英,給大家唱一個吧!」她就毫不忸怩地站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