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本近千家照護機構高度認同並實踐有成
40多年來致力「擺脫尿布運動」,
幫助老人提升生活品質的竹內大師照護理論與應用大公開!
奇蹟!原本癱坐輪椅上的老人家,
3個月後能起身行走,尿布也拿掉了,怎麼辦到的?
只要每天1500CC飲水、1500大卡以上熱量、預防便秘、
每日30分鐘以上的步行運動,
就能大幅改善失智症患者的健忘、躁動、遊走、
*提升照顧者專業照護力
*改善失智者自主生活力
【專業推薦】
李光廷 國際整合照顧學會常務理事
李明濱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暨社會醫學科教授
李春國 前衛生福利部北區老人之家主任
吳銘標 弘光科技大學附設老人醫院院長
吳聰能 亞洲大學講座教授兼校務執行長兼副校長
林金立 台灣自立支援專業照顧發展協會理事長
林冠宏 前臺安醫院腦脊髓神經科主任
詹麗珠 財團法人切膚之愛基金會執行長
簡慧娟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
本書特色 在本標準教材第2冊〈失智症照護實務I:總論〉中, 將介紹如何學習具體執行照護的基礎方式, 以及與執行照護相關的一切重要課題。 如溝通技巧、 ...
沒有健康的照護者,就看不見有品質的照護。 失智症照護是一條漫長的路,更由於病程隨著退化狀況有其階段性的發展,每一階段所面對的問題均不同,從學習與失智症有關知識與照護技巧、建立照護體系與照護者支持體系、生活內容走向非藥物療法的逐步改變、家庭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如何面對長者精神行為症狀、身體照護、學習翻身移位等。其中,以如何面對長者精神行為症狀對照護者挑戰最大。 暢銷書作家伊佳奇在本書提供的是:面對不同精神行為症狀時,照護者的心理建設、互動行為模式、可能的緩和方式等,幫助照護者減少照護壓力、避免衝突、或導致長者衍生更多的精神行為症狀、維繫在動態平衡下較理想的生活品質。 本書的核心價值與基礎之一是:維護照護者的心理與生理的健康。所有對照護的研究都確認:沒有健康的照護者,就看不見有品質的照護。失智症照護者的憂鬱傾向,比照護其他疾病為高,甚至因而自己罹患憂鬱症。 我們不希望看到因已經有失智症長者需要被照護,結果是造成更多人因照護而被傷害,無論是心理或是生理。 失智症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是可避免、降低,即使還是出現,是可不影響照護者與被照護者雙方健康,是本書的目的。知識是解決問題的工具,不僅是為考試而存在,是為提升我們生活品質。
對於失智症,中醫有不錯的治療對策,而且已經被臨床研究所證實!這對失智症患者來說,是多一種的治療選擇。 用中藥來治療失智症,可以延緩腦部的的退化,並且預防失智症病人因為肺炎住院;減少失智症病患因為身體機能的老化,而需要放置鼻胃管、導尿管、呼吸道插管等痛苦的維生設備。維持食慾和消化功能,是中醫失智症治療的重點,除了服用中藥以外,針灸治療可以加強吞嚥功能,可以減少吃東西時嗆傷與噎到的危險。 失智症照護是個漫長的過程,本書獻給所有失智症的患者、家屬和第一線照護人員,介紹中醫師用實證、有效的治療方式,及在家就可以自己做到的方法,讓失智症患者可以活得更好,也讓家屬做好準備去面對照護之路上的各種困難。 本書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簡介中醫對失智症的常用治療,以及何時開始治療是最佳的時機;第二章依照失智症的嚴重程度,依照初期、中期、後期介紹不同階段的治療策略;第三章則依照病人的症狀,介紹中醫的分類方法,以及面對特殊病患的處理原則;第四章與第五章則分享飲食照護與四季保養方法,與第六章日常照護一起,希望提供家屬清楚的建議,要如何安排失智患者的飲食與生活。希望藉由本書的介紹,家屬可以對於失智症有更多的了解,也能透過中醫的調養幫助患者。
最好的失智照護,是先好好理解他。因為即使失智,也怕丟臉,有自尊,與被愛的渴望。── 老年醫學專家 陳乃菁醫師 ──── 最貼近失智長輩的照顧心法 ──睡眠障礙/尿失禁/玩排泄物/情緒失控/不講理/失智失蹤/時空錯亂與妄想……解決失智長輩的照顧困境前,應該先把他當成正常人。▍沒有問題行為,只有未被妥善理解的需求與感受──▍尊重與溝通,才能找到問題的核心。失智症照顧者的常見崩潰情境:● 為什麼好說歹說,他就是不洗澡?!● 總是忘記吃過飯,怎麼辦?● 老是喊著要找過世多年的媽媽,還吵著要回老家。● 不是不尿,就是尿失禁,還抓起排泄物塗牆。● 懷疑幫傭偷東西;妄想老伴搞外遇。● 無故動怒,出現暴力行為。● 明明失智了,卻仍管東管西,還想外出找工作。● 想跟他講道理,但完全不管用,兩人愈鬧愈僵、彼此都受傷……▍失智長輩並非總能完整表達自己的需求,▍但他們害怕、受委屈的感受,是那麼地真實而深刻,▍因此更需要我們的理解與尊重。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醫師長期為失智症患者看診,她是患者與家屬間的協調者、翻譯員,以強大的耐心與同理能力,偵探般地從失智患者看似難以理解的言行中抽絲剝繭,分析行為背後的心理成因,並借力使力,提供患者合適的治療與協助。書中,乃菁醫師以診間裡的對話案例提出具體建議,例如當長輩拒絕洗澡,可以試著採取他過去習慣的盥洗方式;經常忘記吃過飯,則少量多餐,並一起買菜、擺碗盤來增加「吃飯」的參與感。她提醒照顧者:長輩即使失智了,也仍會恐懼與不安、渴望被愛。照顧者應仔細觀察日常行為變化,了解他們過去的生活習性,找出他們喜歡也需要的生活方式。失智症不可逆,但我們能選擇讓摯愛的親人做個被愛的失智者,延緩病症的進程。★名人推薦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照顧者)__專文作序王培寧(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政策研究者)朱為民(台中榮總家醫部家醫科主任)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高有智(《ĀnkěCare創新照顧》雜誌總編輯)張曼娟(作家、照顧者)陳景寧(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劉秀枝(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__一致推薦陳醫師貼近失智者的心法,連執業精神科多年的我都佩服不已。更令人驚豔的是,她將自己與子女相處的點滴穿插在各種溝通情境中,巧妙避開傳統心理學術語的詰屈聱牙,讓深陷泥淖的照顧者看了,不只如醍醐灌頂,還能收到舉一反三之效,從中汲取照護長路繼續前進的能量。──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一本充滿愛與智慧的作品。乃菁醫師將她的專業以親切關懷的語句,娓娓道出如何站在失智長輩的角度,以理解、支持他們的方式,而非我們自認為好的方式來互動,體現出真正的愛與尊重。──王培寧(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認知症患者是位「認知功能」逐漸缺損的「人」。對照護者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先認識:什麼是認知功能?認知功能逐漸缺損過程中,如何影響原本的生活功能?第二大挑戰,是如何重新認識原本熟悉、現在卻感到陌生的人。第三大挑戰,是暫時放下「自己」,建構一個溫馨的照護者。陳乃菁醫師的這本大作,正是幫助認知症照護者來面對這三大挑戰。──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政策研究者、台北市政顧問)失智照護是重要的照顧課題,但我們卻常常忽略了失智者的心理需求和狀態,本書不僅提供專業醫療的意見,也洞察家屬和病患照顧溝通的痛點和建議作法,打破誤解迷思,解決照護的困境,尋求妥善的治療和照護模式。最好的照顧,不是只有看到失智病症,而是尊重和理解失智患者的需求。這本書提供了穿越失智照顧迷霧的出口。──高有智(《ĀnkěCare創新照顧》雜誌總編輯)在某次的照顧者活動,我與乃菁醫師同台。我們一起經歷整天的錄影後搭高鐵要回家。上了高鐵,已經身心疲憊的我,看到乃菁醫師拿起筆電,開始劈里啪啦打起字來寫文章。乃菁說,這就是她的書如何產生的:一次次穿梭南北之間的路程,讓她可以將失智症家庭的故事,好好記錄下來成為寶貴的學習經驗。台灣的失智症家庭很幸福,因為有一位神經內科的醫師,她同時扮演許多專業角色,不厭其煩,不怕辛苦,努力帶給所有失智症的照顧家屬一線曙光、一道家庭的希望、一個友善的社會!─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這些顛覆傳統的觀念: 享清福,可能很快就失智 「讓老人家多動腦去做些事情」這種講法,顛覆傳統的照顧老人家模式,傳統就是人老了,就是要被家人保護照顧、好好的侍奉。 可是照這個講法:「老人家還是要讓他適度的,去靠他自己的能力處理一些事情。」是很不一樣的,這無關孝順與否,而是在幫忙他不要退化的太快。以現在的生活形態來說,所謂的「老來要享清福」,不見得就是享清福,因為太享清福,什麼都人家代勞,自己都不用腦動作,可能很快就失智了。 失智跟老化,真的有很大差別 失智病人當他一開始自覺到有些不對勁了,會推託一個原因掩飾:「這個我不做了。」或是「這個我不想要了。」失智的病人很特別,他不想去做的事,他都會搜尋一個記憶中合情合理的理由給你,讓人信以為真。 預防失智,從心血管健康著手 一提起心血管疾病,大家會想到中風。 可是即便沒有中風,若一個人整體的血液循環不良,造成慢性的腦部的缺氧,就算沒有發生過中風,血管也沒有阻塞,可是在做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後看起來,腦子整個就是缺氧的狀況。 開這些藥,是為了讓家屬好照顧 失智症的病人在吃些什麼藥?把它攤開來看,很多失智症病人,是那些治療失智症藥沒有吃,可是精神症狀的藥吃了一堆、心血管疾病的藥吃了一堆、促進腦循環的藥吃了一堆……這些藥有沒有明確的療效? 很多醫師開這些藥,是為了讓家屬好照顧,並不是病人因此而變好;如果照顧的家屬對於失智過程是清楚的,其實病人不見得需要用藥物來處理。非常多的研究指證:失智症的病人,如果長期在吃這些精神藥物,他的死亡率會變高! 沒有一個疾病像失智症,折磨家屬的痛苦遠比病人多! 從生命歷程來講,失智症的發生,65歲以上機率大概是5%- 10%左右,到了80- 90歲,則高到20%- 30%。如果,能對失智症多些了解,是指,真能幫得上忙的了解,會是越來越「高齡化社會」下,無數家庭的渴求吧! 失智病人在警覺到不對勁的時候,會用已認知、甚至非常合理化的理由,來掩飾自己的恐慌無措;以至於家屬不疑有他,等病持續惡化,不但讓家屬錯愕,病人也錯失了早發現早治療。病人許多言行表現,親如家屬都會誤認為病人是存心在找麻煩、惡搞,把家的氣氛緊繃到有如戰場。 失智病人經常還伴隨著各種慢性疾病,照顧上有多重的技巧,日本政府把失智症當高齡化社會的「難以負荷的沉重」看待,台灣的輕忽,病人及其家屬,唯有靠自立自強、自求多福面對,門診所見,多是苦不堪言。 失智症不僅國家要付出極高的醫療成本,家庭經濟與人力的拖累更是驚人,當2016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與15歲以下人口等比時,失智症遠比癌症,更值得大家關注。本書以人文醫學角度談失智,藉由臨床醫案,沒有硬梆梆的專有難懂教條理論,書中對如何看待失智症,從預防、發病、照顧,到家屬因應,皆提出可行易行的幫助方法。 本書封面及內文插畫,由國內名水墨畫家鄧雪峰教授夫人提供。鄧教授失智後作品,被收藏界譽為可遇不可求的「窯變」之作,宛如畢卡索的「星光」,一畫難求。也是國內唯一記錄失智過程的研究畫作。
資深失智症照護專家寫給茫然無措的你,立刻就能上手的失智症照護方案,溝通話術╳緩解技巧,有效應對症狀、消弭衝突,陪伴身為家人與照顧者的你,走出壓力與負面情緒,與親愛的他好好過日子。【誠摯推薦】大師兄/作家王培寧教授/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政策研究者高有智/《ĀnkěCare創新照顧》雜誌總編輯陳乃菁/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執行長陳靜敏/台灣護理學會理事長、國立成功大學教授(依姓名筆畫排列)六親不認、口出惡言、顛倒是非……失智症狀總令照顧者束手無策又心如刀割。親身臨床經驗精煉的照護心法,引領你與症狀共處,留下心力照顧自己的內心,不再被病症綁架。你將看見,在內心深處,他仍是深愛著你的那個人。依據衛生福利部調查,台灣的失智症人口逐年攀升,無數家屬面臨失智症照護的難題。看著心愛的家人彷彿變了一個人,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感到困惑、挫折、受傷……聰明靈光的奶奶漸漸找不到回家的路,回到家卻直說你不讓她回家;與你感情一向很好的母親認為你偷了她的錢,是可惡的小偷;原本溫文儒雅的父親不分青紅皂白地辱罵家人……失智症患者的這些「失控」行為,其實都是有原因的,也有方法可以應對。本書作者二花小姐身為資深護理師、澳洲醫院臨床教育訓練經理,擁有豐富失智症照護經驗,同時也經歷至親罹患失智症,切身體會照護者的手足無措、身心俱疲。本書濃縮多年臨床心得,以真實的案例故事,引領你走入失智症患者的腦中世界,從常見症狀出發,帶你學習與失智症患者溝通、互動,在變化層出不窮的狀況下,都能掌握應對、緩解的重點技巧。在失智照護這條路上,你毋須再迷茫。本書將幫助你減輕照護壓力、重拾生活平衡,留住對彼此的愛,停止互相傷害。「失智症就像硬梆梆、沈甸甸的蚌殼,將我們熟悉且鍾愛的那個人囚禁在撬不開也扳不動的硬殼中。但只要找到對的方法,我們都有機會窺見深藏的珍珠,為這條漫長孤獨的路途,注入一些正向且珍貴的回憶,留住相愛,停止傷害。」──二花小姐【專家誠摯推薦】「作者以豐富的照護經驗,以真實案例將失智者的症狀生動的活躍於文字間,輔以大腦認知功能的理論基礎,帶領讀者由觀察他、瞭解他,到面對他、緩解他,將失智照護回歸到以愛為本,不再彼此傷害。」──王培寧教授/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本書提供在認知症照護上,從照護者最困擾的精神行為症狀(BPSD)著手,從問題的解析到照護的技巧與方法,為一工具書。」──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政策研究者「二花小姐以細膩的筆觸幫助讀者理解與失智患者相處過程中該有的應對方式,字句間充滿溫暖正向氣息。一再提醒大家:即使老化與疾病不可逆轉,但我們依舊能在照顧過程中記住彼此的愛而沒有傷害。」──陳乃菁/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執行長
失智照护: 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
「失智」!要面對?還是逃避?家及家人的關懷是失智症照護良藥 我們文化中傳統觀念:生病→就醫→服藥→康復,是一根深柢固的思維,是面對疾病的路徑,但所有的慢性病(Chronic Disease)卻無法用這路徑或思維來解決。大多數甚至以更殘酷的說,所有的慢性病是無法治癒(Cure)的,甚至日本有醫師認為除少數是遺傳的因素,大部分慢性病是屬於生活習慣病,我們必須學習與慢性病共處,更重要的是改善生活習慣,失智症(Dementia Diseases)正是其中之一。這本書中可以幫助讀者認識失智症。 有關失智症的暢銷作家伊佳奇以自身的經驗與所學與你一同找出可選擇的方案,無論是預防或是照護,由自己根據自己的狀況、需求與條件等,比較各種方案的利弊得失,你自己必須做出「當下」較適合你的決定。 本書基本的功能是幫助讀者如何預防失智症,也協助失智症的家屬或照護者,從開始當得知家人罹患失智症以後,所需要考慮與可能面對的問題,這些問題應先瞭解的相關資訊,作者伊佳奇以「失智症照護者畢業生」的經驗,及持續進修研究全球失智症照護資訊後的心得為讀者彙整出來。在有基本資訊,有目標與方法下,為自己、家中長者與家庭找出一條新的道路。 人人都可能會失智,在沒有失智前,建立健康生活,遠離失智或失能,即使有朝一日,上帝給了我這一禮物,我能為自己規劃失智症的長期照護方式,如何維繫動態下有品質與內涵的人生,我已經學會不要給他人增添麻煩與困擾。 每個人都要有準備!去面對可能罹患失智症後的自己!專業推薦 王培寧 臺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 白明奇 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 李世代 輔大醫學院醫學系暨跨專業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教授 李怡娟 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所長 李四端 節目主持人 易智言 電影導演 徐文俊 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 徐業良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曹汶龍 慈濟大林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嘉義縣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任 陳乃菁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高雄市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執行長 黃信彰 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
健康直通车
老年癡呆症常見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