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拯救我們的自然新觀點

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拯救我們的自然新觀點
ISBN-10
6269577853
ISBN-13
9786269577859
Category
Nature / Animals / General
Pages
293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23-01-16
Publisher
知田出版(udn)
Author
道格拉斯.查德維克(Douglas Chadwick)

Description

人類至少是一頭五分之四的灰熊。

「我有少部份的釀酒葡萄(共享24%的DNA),

和一部分蛔蟲(共享 DNA為21%至38%)。」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類的一部分,我們在這個真理中找到更廣義的自己。❞


道格拉斯‧查德維克(Douglas Chadwick)以博學、知性、趣味又帶有詩意的筆調,描述生物演化、生態系間物種互動、交織的關係。他不去大篇幅書寫人類文明演進帶來的災難與污染,而是從整個地球自然生態圈的角度來使我們理解,人類是如何棲居其間。


▍物我一體:細菌約擁有7%與人相同的DNA

當我們的生物研究能夠比對物種彼此之間的基因型,生物學家發現了人類並非萬物之靈──我們和許多物種或多或少的共享了相似的基因。雖然在生物演化的道路上智人取得了優勢地位,然而千百年來存有過的生物都曾參與其中。


▍共生:人類其實是一個「複合生物」

你是否知道,其實有數以百計、數以千計的物種居住在你的口腔和你的消化道裡,並覆蓋在你的皮膚表面,它們幫助我們維持身體機能,或者保護你免於侵害。我們知道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生物棲息在地球上的每個角落,包含你的體內。作者告訴我們,從最微小的細菌開始,它們如何推動整個龐大的生態系。


▍大我:人類的基因組成來自於演化道路上各種大小生物的參與

人類為什麼認為自己和其他物種特別不同?人類是有別於自然的特殊存在嗎?作者給了我們不同的視角去看待人類在生態中的位置,無論是宏觀的,還是微觀的──都顛覆了以往我們對自己的認識,生物間的競爭與共生,能量在不同層面的有機體間轉移,沒有物種能外於這個巨大的系統。 


▍多樣性:將更多的關注,轉移到被忽略的生命形態上

如今透過社群媒體,我們能輕鬆看見各種環境中不同生命形態的生物。人與動物之間的固有疆界逐步被打破,除了貓貓狗狗,人類已經開始學習去欣賞、尊重各式各樣的生命,並將同理心延伸,開始學著關心、保育它們。


傾力推薦


吳永森 臺灣水下攝影師

李瑾倫 繪本作家暨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校長

林青峰 臺灣生態觀察家

張東君 科普作家

黃宗慧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美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臺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綦孟柔 社團法人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秘書長

(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科克斯書評》(Kirkus)

「知名保育生物學家思索人類在自然世界消逝的時代中,所代表的意義……對自然科學家及環保人士,真是一大福音。」


克里斯丁‧湯普金斯,湯普金斯保育組織主席與發起人(Kristine Tompkins, president and cofounder, Tompkins Conservation)

「道格‧查德維克(Doug Chadwick)的作品,點破了人類與自然關係的一大迷思:我們人類是生命之環的一部份,而非其中心,我們只是整體的一個環結。」


《山岳期刊》(Mountain Journal)

「作為一個充滿抱負的科學家(別在乎我已經69歲),這是非常振奮人心的一個提醒,自然界的所有生物是多麼強烈地、令人目瞪口地連結在一起。這個網絡的聯繫是如此複雜,個體或物種內部及周圍生存著其他眾多的物種,以至於科學家們開始質疑現行關於生物個體或種類區分的精確性。」


國家公園旅行者組織(NationalParksTraveler.org)

「《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是作者一生知識與經驗的精華。他敬畏大自然的複雜性,並深信是時候改變我們的方式,同時相信這是可能的……查德維克知道如何向外行讀者表述與解釋科學,以一種輕鬆、有風度的筆調書寫,易於理解、機敏,甚至相當有趣,而且不說教。

Similar books

  • 章魚的內心世界:三顆心臟、八隻腕足、九個腦袋、三億個神經元,章魚的獨特演化如何感受這個世界?
    By 賽.蒙哥馬利

    ★ 警告 ★ 可別小看我們,其實我們比你想像中還聰明! 如果你喜歡《海底總動員》七逃狼、《海綿寶寶》的章魚哥、甚至算命仙章魚保羅, 就該知道章魚都超‧有‧個‧性! ...

  • 動物們的青春:從動物到人類,醫師與動物行為學家打破物種隔閡,揭開青少年時期的真正意義與祕密
    By 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

    ★《人類三部曲》作者哈拉瑞力薦!★ ★《紐約時報》暢銷書《共病時代》作者跨物種議題最新著作!★ 青少年的叛逆、愛冒險、不想長大,竟然在年輕動物身上也看得到!? 沒經歷過青少年時期真的就沒辦法成年嗎?為什麼令人頭疼的青少年階段對生物來說如此重要? 人類能從中學到什麼?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 ★《時人》雜誌 最佳書籍 ★《出版人週刊》最值得期待書籍 ★《芝加哥論壇報》必讀書單 ★《書目》十大科學書籍 ▎專業審訂 曾文宣 泛科學、《國語、《國語日報》專欄作家╱臺師大生態演化組碩士 ▎國內佳評 林大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彭菊仙 親子作家 番紅花 作家 黃一峯 金鼎獎科普作家、自然教育工作者 黃仕傑 外景節目主持人、科普書籍作家 綦孟柔 社團法人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祕書長 顏聖紘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作者們的前一本書「共病時代」我認為是當年最優秀的科普書,到了幾年後的現在,需要學會面對疫情的我們,仍舊是直得一讀的科普讀物。現在,第二集來了!這兩本書不斷的讓我們確信,我們和其他動物沒有什麼不一樣。我們會生相同的病,我們同樣在狂熱的中二青春中成長。這一系列的故事,都不斷在提醒我們:人類只是芸芸眾生的一份子,我們都有共同的祖先。——林大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 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重思生命起源的歷史與身而為人的意義
    By 梅蘭妮.查林傑

    測量過後,他們詢問病人為何害怕,病人們雖然說不出自己看到什麼,但給了無關卻詳細的解釋。一個溫暖的午後,我前往布魯克林區威廉斯堡與李竇會面,那時候他正在寫作的題材是「人類的深沉歷史」。近幾年李竇提出新主張,認為焦慮症主因是對 ...

  • 动物科学故事总动员
    By 华业主编

    康拉德·劳伦兹1903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0来岁时,劳伦兹读到了一本进化论方面的书,并从此迷恋上动物学和古生物学,然而他的父亲却坚持要他学医。1922年,他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修了两个学期的医学课程。后来,劳伦兹进了维也纳大学学习比较解剖学并开始 ...

  • Libri XXVIII - XXXII
    By Plinio

    Pliny the Elder, tireless researcher and writer, is author of the encyclopedic Natural History, in 37 books, an unrivaled compendium of Roman knowledge. The contents of the books are as...

  • John Lyons' Bringing Up Baby: 20 Progressive Ground-work Exercises to Develop Your Young Horse Into a Reliable, Accepting Partner
    By John Lyons, Jennifer J. Denison

    An outstanding manual for training weanlings and starting yearlings by "America's Most Trusted Horseman." Every young horse will benefit from John Lyons' training methods because they lay a strong foundation...

  • Food Pets Die for: Shocking Facts about Pet Food
    By Ann N. Martin

    Food Pets Die for: Shocking Facts about Pet Food

  • 可爱的动物王国——动物世界集中营
    By 李剑桥主编

    本书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软骨鱼纲动物、鱼类硬骨鱼纲动物等内容。

  • 可爱的动物王国:见证怪兽有多怪
    By 李剑桥主编

    本书包括:兴风作浪的海蛇、海洋中的不明潜水怪、加那利群岛水域海怪、长白山天池怪兽、新疆喀纳斯湖怪、尼斯湖怪的来历、阿拉斯加海湾海怪、福州左海湖水怪等内容。

  • The Great Dinosaur Discoveries
    By Darren Naish

    This elegantly illustrated volume is a journey through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of remarkable discovery. Books on dinosaurs are usually arranged by classification or epoch, but this unique work t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