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农与新富农: 20世纪前半期华北乡村社会变迁的主角

ISBN-10
7010084297
ISBN-13
9787010084299
Pages
391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0
Publisher
人民出版社
Author
罗朝晖

Description

本书以20世纪前半期华北乡村社会中的富农与新富农阶层为研究中心,以富农与新富农的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过程为视角,着重从富农的经营规模,经济行为,权力场域,社会流动,历史命运等方面考察富农与新富农对乡村社会变迁的意义.

Similar books

  • 党建+新农人致富: 富农富民第一课
    By 李春蕾

    乡村振兴离不开党的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传播执行的末端,也是党和广大农民群众联系的纽带.推动农业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带领广大农门脱贫致富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必须把坚持党管农村这一"重中之重"落到实处.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全国各地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通过"党支部+新农人致富"发展模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 嬗变与重塑: 中国特色的富农政策研究
    By 尤国珍

    本书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富农政策变动为研究主题,系统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对富农政策的变动过程和个地方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深刻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和得失.

  • 苍茫大地主沉浮: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本书真实记述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在西柏坡时期的重要历程,歌颂了党和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弘扬了毛泽东思想的精神风范。

  • ___2019-V01-No1
    By Remembering Publishing

    1950 年 9 月 20 日刘少奇在为中共中央起草《中央关于新富农可以被选为劳动模范给东北局的电报》中提出:“由贫雇农劳动起家的新富农是否可以被选为劳动模范问题,我们认为是可以的”,“富农本人也是劳动者”,“只要新富农劳动好,对劳动有新发明和创造, ...

  • 中国农家收支问题研究: 1949~1956年
    By 常明明

    常明明编*的《中国农家收支问题研究(1949- 1956)》介绍了,1949~1956年,由于农业生产的发 展,农户收入水平趋于上升态势,随着收人水平的提 高,支出也不断增加。在农户收入结构中,农副业是 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家庭手工业在副业收入中占 *大比重,除此之外,农民还利用农闲时节通过货运 、出雇等手段获取收入,以贴补家庭日常所需。农产 品的出售收入是农户现金收入*大来源。在农户支出 结构中,尽管生活性开支占了*大比重,生产性消费 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但生产性消费也呈逐步提高趋势 。总体来看,当时农民消费具有较强的自给自足性质 ,小农经济与国家工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着矛盾。国民经济恢复后,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 赶超战略,随着国民经济大规模建设的展开,工业与 农业矛盾凸显,为了解决“农业拖工业后腿”问题, 中共开始实施统购统销政策,此后,农业合作化运动 不断加速。因此,农户收入水平低下、收支相抵剩余 甚少也是导致中国农业合作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一个重 要的经济因素。合作化后,在合作化前具有较高生产 水平的富裕中农和富农阶层,由于**社中取消了“ 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合作社实行集体 劳作制度,对个人的自由发展限制较多,尤其是家庭 副业在**社没有得到相应重视,农户收人结构呈现 单一化趋势。富裕中农和富农增收的比重不大,减收 户数也相对较多,进而引起他们不满,动摇了他们合 作化的信心,形成当时退社风潮重要原因之一。

  • 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史(上)
    By 刘正山

    在本套书上下两册中,作者试图对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1921-2014)的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系统梳理,尽可能全面反映各个时期土地制度情况,在大背景下客观揭示这将近100年的土地制度的演化轨迹,检讨得失,启示未来。

  • 西柏坡历史二十五讲
    By 王荣丽, 李海明

    为进一步挖掘西柏坡精神的思想内涵,让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走进西柏坡,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党在西柏坡时期所创下的丰功伟绩,缅怀先辈风范,继承革命意志,把西柏坡精神发扬光大,我们编写了《西柏坡历史二十五讲》这本书。

  • 毛泽东领导下的新中国十七年(上卷)
    By 贾章旺

    本书讲述了毛泽东领导下的新中国十七年的历史。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建设人民新中国(上)、抗美援朝、建设人民新中国(下)、建设社会主义(上)、庐山会议、建设社会主义(下)等。

  • 刘少奇与探索新中国之路(1949—1956)
    By 林蕴晖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全國範圍勝利以後,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書本沒有也不可能回答的問題。怎樣正確對待中國資本主義?從1949年迄今六十多年的歷史,由建設新民主主義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先後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貢獻。本書主要論述了劉少奇對新中國道路的探索。把資本主義剝削與封建剝削嚴格區別開來,充分估計在人民民主政權的條件下,資本主義發展對新民主主義建設的積極作用;把農村兩極分化的出現、資本主義的發展,看成是新民主主義社會不可避免的必然現象,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有利的。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於這種階級分化和社會分配不公,可以採取經濟的和行政的手段去進行調節。如果企圖人為地去阻止和壓制資本主義的發展,將造成社會生產力的破壞。這是劉少奇所闡述的關於正確對待資本主義剝削的基本思想。 當我們把劉少奇關於如何看待資本主義剝削的理論觀點放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高度去考察,不難看出它既是對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重要內容的深化,又是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重要內容的認識基礎。這就是站在毛澤東和鄧小平之間的劉少奇,在探索新中國之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獨特貢獻。

  • 改天换地: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展开
    By 王金锋编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