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隐喻式小句为切入点考察小句级阶上的概念语法隐喻现象,将"构式""整合""意象图式"和"识解"四个理论因子融合为整体建构起一个框架,在此框架内分析了隐喻式物质,关系和心理小句动态的生成过程,经验基础,认知动因及语义和语法特征.
本书分“理论基础”、“特殊话题”、“语调和语法”、“分析”四个部分,主要内容有:英语及物性与主位札记、英语小句中的选项和功能、从英语的情态和语气看语言功能的多样性等。
Ben shu jie shao le xi fang si xiang jia dui yin yu ren zhi gong neng de si kao, Yin yu:cong xiu ci ge dao ren zhi, Gai nian...
本书包括:绪论、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语篇与语篇分析、语篇与信息、篇章的联结手段等内容。
本书从生活中一些言语实例出发, 探讨词语意义在小语境和大语境中解释的差异, 认为语词的意义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具有拓展的趋势, 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
简介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在当代语言学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形式语法理论,包括短语结构语法、转换语法-管辖与约束理论、转换语法-最简方案、广义短语结构语法、词汇功能语法、范畴语法、中心语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构式语法、依存语法和树邻接语法。作者对重要的理论学说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详细说明了每种理论是如何分析论元成分与附加成分、主被动变换、局部重新排序、动词替换以及跨长距离依存成分前置等问题的。这些分析都以德语作为目标语言来说明。 本书第二部分比较了这些理论在分析语言习得和心理语言学的合理性方面所提出的假说。例如,天赋论假说认为人类习得某种语言是由语言的内在机制决定的。本书对该观点进行了严格的评判,并讨论了其他的语言习得模型。第二部分还讨论了当前理论构建中存在的争议性问题,如平铺结构还是二叉结构更为合适?句式应该是在短语层还是词汇层上处理?以及抽象的、不可见的实体是否应该在句法分析中占有一席之地?实际上,不同的理论框架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是互通的。作者在最后一章说明了如何对所有语言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或某类语言具有的共同特征进行描写。本书是对出版于2016年的《语法理论-从转换语法到基于约束的理论》(Grammatical theory: From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to constraint-based approaches)英语版的中译本。下面引述的内容摘自评论: "穆勒针对各种语法理论所作的严肃且公正的论述填补了文献领域的一大空白。"Karen Lehmann, Zeitschrift für Rezensionen zur germanistischen Sprachwissenschaft, 2012 "斯特凡-穆勒最新发表的这本导论性教科书《语法理论》(Grammatiktheorie)是一本难得的具有综合性和深入洞见的入门书籍,适合当代句法理论的初学者学习。"Wolfgang Sternefeld und Frank Richter, Zeitschrift für Sprachwissenschaft, 2012 "这是那种世间难觅的著作......作者公正且客观的论述特别地令人耳目一新。"Werner Abraham, Germanistik,...
本书除引论外,包括语言和语言学,语言与社会,语言与认知,语音,语法,语义,词汇,文字,语言的发展,语言的类型分类和谱系分类十章,系统地介绍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本書以經驗觀、凸顯觀和注意觀為基本框架,對語言的隱喻性、象似性和虛構性進行探討,深入淺出地分析了許多有趣的英漢語言問題。書中在進行理論探討時,以大量語言實例說明學習語言不能靠死記硬背,而是要盡力尋求語義理據,努力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並提出在語言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習者的語法能力和交際能力,還應注重培養其隱喻能力、範疇化能力和感思能力。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西方语言学自产生伊始直至目前的发展脉络,理论成果和思想流派的入门性研究生教材.在修订过程中,作者站在现时的角度审视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对旧版中已介绍过的学术理论和观点进行了更为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解读,对旧版中未曾介绍过的内容——如已有了较大发展或发展势头正盛的语言学流派——进行了详细介绍,着力剖析了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不仅如此,作者还对书中的文字再予润色,力求在论述的过程中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内容的可读性.
「你的價值,不需要由任何人定義;你的存在,本來就值得你自己的青睞。」吳姍儒Sandy Wu首本散文力作!二十歲下半,三十將至,寫給半生熟女人們的溫柔宣言。在人眼中,25歲是女孩,而35歲卻得是成熟女人。30歲,成了一道關卡,一旦跨過,好像「只能成熟」。但明明,自己還是原來的小女孩啊!對自我、人生的困惑,一點也沒少過。此時的女人,腳上穿著許多不合腳的鞋——「被迫迎合的人際關係」、「有毒傷心的愛情」、「戴上面具的偽裝」……想好好愛人、想擁抱未來,卻總是一再受傷,於是,硬撐出堅強,成了一朵朵帶刺卻脆弱的玫瑰。◇吳姍儒淬鍊下筆,寫女人的愛與傷、溫柔和倔強◇「我寫很多女人的故事,她們愛、她們傷、她們駭、她們殤……可她們本來都只是女孩啊!那些充滿眼淚的過程讓我這旁觀者學習許多。一篇篇都是委屈,一遍遍再重新爬起……」——吳姍儒吳姍儒,30未滿……頂著美國高學歷回台,卻因身分證上的父母名求職受阻。人說她是星二代。辭去英文老師一職後,拾起主持棒表現亮眼。人說那是靠爸。憑藉聰慧反應,六年內二度獲頒金鐘獎,成為史上最年輕主持人得獎者。人說那是靠前輩。親自經營咖啡廳,一手舉辦專屬女人自我提升課程。人依舊說那是靠關係。即使努力一一達到目標,社會仍屢屢告訴一個女孩:「妳還不行,妳只是影子,妳的價值不可能單靠自己的努力得來。」而自己呢?該如何看待自己?看似達到某些成就了,但心中踏實了嗎?接下來,該往哪走去? 吳姍儒,是個不停止發問與思辨的女孩。自21歲大學畢業後,即踏著尋求解惑的道路跌撞走著。她亟欲理解,每人脫下光鮮亮麗的外殼後……「到底生下來是要做什麼的?」「能帶給自己什麼?」「能帶給世界什麼?」「愛是什麼?」「改變又是什麼?」◇這一次,她是作家吳姍儒◇全書16則故事,吳姍儒寫下關於自己,關於女人的受傷與重生。在她們的故事裡,你能找到一部分困惑的自己、憤怒的自己、挫折的自己。◆一場友誼斷裂,使她痛徹心扉,也更懂得人際界線「……我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只在風聲中略知她不滿我們的關係是我在主導(甚至照她形容的「控制」),也曾聽說她早就受不了「擔任」我最好的朋友。我一直以為我們倆在角色中是平衡的互補,我以為我們相處之間是拿出默契美好適切地彼此退讓,我以為她委婉中沒有犧牲,我以為她表現出的緊張擔憂是喜歡被我完美保護遮掩的。直到跟我熟稔的另一個姊妹特意打電話給我,叫我不要老是雞婆管別人的事,我才恍然大悟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我的好朋友,我如此喜愛而欣賞的好姊妹,原來不停向其他人傾吐心聲……欲哭無淚,啞巴吃黃連,哀莫大於心死,都是從同一個人身上學到,也是不容易啊! 回頭看這四、五年的關係,走到最後,竟是硬生生地體會人家真的沒有要把妳當朋友,我雖有傷卻滿心感謝。」「因為她,讓我理解為什麼人需要花力氣去了解畫界線的藝術,也終於學會在經歷一段失去的過程中如何療傷,或是與自己的悲傷共存。」◆至於愛情,不合腳的鞋,總有天要脫掉「很多女人會為了穿上限量設計師高跟鞋搶破頭,硬是削足適履,即便尺寸不對、版型不順、款式不搭,都還是願意一腳塞進小號尖頭鞋。看似漂亮高調,但明眼人一瞧就知道那內裡的歪七扭八才是真的。」「在關係中沒被好好對待,就跟穿了尺碼不符的鞋一樣,愛自己就一腳踢開吧!」◆了解自己真正的情緒,才能好好與自我和解「一個人會生氣,不管表面上的原因是什麼,最終都和兩種脆弱感受有關:一是「害怕未知」,另一個是「害怕再次受傷」。所以,當人有生氣的情緒時,真正要解決的,不是表面上爭論不休的事件本身,而是薩提爾冰山理論中最底層那最脆弱膽小的感受。」/吳姍儒想要告訴脆弱、自我懷疑的你:「真正的勇敢存在脆弱之中,當願意把脆弱拿到陽光下攤開來曬一曬,就不再是想獨自爬出流沙的女孩,而是最勇於與自己面質的女人。」一張千元紙鈔就算被揉爛了,也無損它本身的價值。我們又何須為了別人莫須有的標籤與評論,影響對自己的認知?值不值得被愛,與外在無關;妳的價值,也不該建立在別人給的標籤裡。 銘心推薦Melody|時尚媽咪Selina任家萱|主持人方志友|演員張西|暢銷作家許瑋甯|藝人/演員黃子佼|跨界王曾之喬|演員曾沛慈|藝人劉軒|知名作家魏如昀|聲靈系歌手魏如萱|歌手(按姓氏筆畫排列)-本書帶你深入內心,找回自己真正的需要。寫在吳姍儒20歲尾聲,接下來的30歲,Sandy仍繼續學習。送給自己,也送給每位仍在探索、發掘自我意義的你。
「數位人文」將如何改變人們理解過去的方式,又將如何引領新的未來? 數位人文藉由數位資料、人文研究之學術關懷和資訊分析技術的連結而整合,其目標是要幫助研究者在面對鉅量資料或多元資料時,能夠以更寬廣的視角進行觀察,挖掘出前數位時代無從發現的多重脈絡與意義關聯,進而開展出新的研究議題和研究取徑,甚至更進一步地孕育出新型態的人文研究和數位研究(digital scholarship)。 本書所收錄之文章,正呈現出數位人文在各人文研究領域和資訊技術開發中的逐步發展,希望也能引領讀者一同開創數位人文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