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1924年登特父子有限公司重印版翻译
印加帝國vs.西班牙帝國──世界史上前所未見,兩個完全相異的文明正面碰撞,「印加」如何在帝國滅亡後仍持續保住命脈? 在安地斯山脈上形成的殖民地社會,如何與我們一般認為是主流的「世界史」接軌,最終訣別,脫離西班牙統治,實現了「沒有歷史主體」的歷史化? 位在南美洲安地斯山脈上的印加帝國,留下了包括馬丘比丘在內,無數令人驚嘆的建築遺跡。然而在一五三二年時,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僅靠著不到兩百人的部隊展開奇襲,便擊潰了印加國王阿塔瓦爾帕數萬人的大軍。從此,印加帝國便逐步崩解。 在征服與融合孕育出的、多元的殖民地社會中,上演著各種人群彼此的共生和反叛。西班牙人、印加後裔、土生白人(克里歐優人)、混血的墨斯蒂索人、甚至猶太人與黑人,他們如何在動盪的「新大陸」上生存下去? 如果將「印加」納入世界史的主流之中,那麼印加史就不該隨著帝國的瓦解而畫下句點。只有將帝國的衝突,當成印加與西班牙兩條歷史發展線段的交錯、揉合,才能理解「印加」留給安地斯社會的遺產。 ■一部在大西洋兩端,兩個性格相異的帝國,形成全新社會的歷史。 不只聚焦在印加帝國的崩潰,而是從長時間跨距來描述安地斯社會的轉變。 以往書寫印加歷史時的架構,多採取西班牙人入侵後、印加帝國消滅,最終徹底被西班牙征服而畫下句點。然而本書卻將時間斷限一直延續至十九世紀,在長時間的結構中探尋「印加」和安地斯社會的多樣性。 一方面,是夾在大海與雨林之間,獨自發展的印加帝國,形成了獨立於東西方文明之外的社會;這個社會沒有文字、貨幣、鐵器、馬匹、車輪,卻以人與人之間的互惠關係為社會基礎。另一方面,在伊比利半島上經過「收復失地運動」、驅逐伊斯蘭勢力後,西班牙帝國發展出「異端審問」的傳統,競相逐利的西班牙征服者相繼航向大海,渴望能一夜致富。 西班牙的天主教王國發展出的特殊歷史經驗,越過了大西洋,半途安插入崇拜太陽神與自然信仰的安地斯世界,使印加的歷史道路受到扭曲變形,但是,同時在此處也出現了摸索新的可能性、抱著必死決心的生存樣貌。 ■同時關注「在地」與「西方」的視角,找出兩個帝國視線的交會之處。 西班牙人真的成功「征服」印加了嗎?帝國相撞的火花中誕生了什麼? 本書論述不單方面從西班牙帝國的西方視角出發,也不純粹站在印加帝國的在地視角。而是認為,要釐清安地斯社會在西方勢力進入後的轉變,必須同時關注兩個帝國以往的歷史發展脈絡,在認識這兩個帝國的社會、統治性質之後,才能真正理解此一帝國「碰撞」造成的深遠影響。 關於「征服」這個同樣的主題,從印加與西班牙雙向的觀點出發,才能看清歷史全貌。當西班牙的傳教士面對印加國王時,手拿著祈禱書,聲稱自己是太陽之子,是來傳遞太陽的話語時,印加國王則主張自己才是太陽之子、唯一的王。 西班牙征服者消滅印加帝國之後,獲得大量的黃金、白銀,且鎮壓了一次又一次發生在安地斯山脈上的叛亂。然而,最終兩個文明在經歷過共生、融合之後,還是走向了訣別。而「印加」所留下的巨石遺跡,仍遺留在山林之中。 ■將以往被視為「非世界史主流」的發展,重新納入世界史之中! 印加史在世界史之中有何意義?安地斯社會是全球貿易的關鍵齒輪! 西班牙的菲力普二世國王,在十六世紀後半兼領葡萄牙王國後,完成世界史上首次以全球規模擴張的「天主教王國」,帶來爆發性擴散的人員和物資流動,這個在「世界史主流」之中成長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帝國──西班牙,納入了孤立於「世界史主流」之外、於安地斯山脈孕育出南美史上領土最大的帝國──印加。也種下了在南美洲誕生出「融合=混血」的新文化種子。 大西洋兩端,世界史上完全隔絕的文明相遇,也大幅改變了世界的經濟貿易結構。西班牙人帶著在印加挖掘出的大量銀礦到亞洲貿易,帶動了世界物資的流動。從這個角度說,常常遭現代世界史脈絡遺忘的印加帝國,才是全球貿易之所以能夠展開的關鍵要角。 ■即便將帝國最後一位國王處刑,「印加」具有的意涵也不會消逝! 寄託在「印加」之中的理想,最終成為抵抗殖民統治源源不絕的能量。 「印加」(Inca)的原意不是對歷史上古老帝國的稱呼,而是安地斯社會中指稱最高權力者「王」的用詞。西班牙人用此一詞彙稱呼帝國統治的社會、以及核心的民族集團為「印加」。 在西班牙人的攻擊下不堪一擊的印加帝國,在形體瓦解後仍留下了精神上的遺產。圍繞著「印加」意象產生的事物與象徵,沒有隨著帝國一起埋葬,反而頑強地存續至殖民地時代,甚至到十九世紀祕魯獨立時,「印加」仍是支撐民族文化榮耀的思想泉源。 後世生活在安地斯社會的人群,即便血緣上與印加統治者毫無相關,還是憧憬印加帝國的制度與文化,將其視為理想的國家模型。許多抵抗殖民運動的領導者皆主張自己流著印加王權光榮的血液,希望從殖民地的壓迫之中獲得解放,而將未來賭在「印加」這一帝國的存在,於歷史上散發出的強大能量之上。於是,「印加」不斷地被「歷史化」,並且從中建立起國家歷史的主體。 最終,一八二五年時祕魯獨立,與西班牙帝國訣別。雖然古代印加帝國的社會與歷史受到讚賞,是政治家中理想的模型,然而,真實的印第安人的血肉與文化已遭到解體、消失身影,「缺乏主體性的印加歷史化」終於完成。 ==================== ■《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台灣該如何真正的「去殖民化」?南美洲借用「印加」去除西班牙殖民的經驗,能提供台灣什麼啟示?從歷史之中該如何建構主體性? 本書的啟示是: 十九世紀脫離殖民、獨立後的南美各國,雖然將「印加」視為國家歷史榮耀的依歸,但因為社會已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狀態,對於真實的印第安人文化反而不感興趣,形成「缺乏主體性的歷史化」。印加對於同樣在歷史中追求「主體性」的台灣來說,是前車之鑑。...
“你们说的都没错,”罗德里格斯教授大声说道,“但我也要说明,可能有更多更多的财宝在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国期间被藏入了民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美国历史学家威廉·普雷斯科特在他的作品《秘鲁征服史》中有说明在西班牙人征服期间时,土著人把很多的金银都藏入 ...
本书系统收录了1949~2015年中国出版和发表的有关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研究的专著、译著、学术论文等文献题录15000余部(篇)。收录范围广泛,涵盖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教育、文学等多个方面,并对各个时期出现的热点问题增设独立类目。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从专业文献的角度,全面、客观、系统地总结和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研究事业发展历程的专业图书,充分展示了中国的拉美研究事业取得的成就。
本书首先概述文艺复兴研究史的源流,其次,就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文化、文学与艺术、社会经济、国家与政治、教育与科技诸方面,分别概述其中精华,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成果。最后,介绍可资利用的学术资源,以及重点的学术关键词。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第一卷之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记录,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第一卷之间的思想驿站,它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阶段。根据丛书写作的统一体例,本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史考证,主要介绍马克思写作《手稿》的历史背景和《手稿》的写作、传播情况。第二部分——研究状况,主要介绍国内外的《手稿》研究状况。第三部分——当代解读,主要介绍《手稿》的基本内容和作者对《手稿》一些重要观点的解读。第四部分——经典著作选编。第五部分——附录。
西方史学史纲
《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與啟示》( 四卷) 以歐洲、美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38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與方法為研究對象,重點關注上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總體戰略、法律沿革、機構組織、資金來源與運作模式,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力求展開多視角、多方位的分析研究,總結成功經驗、吸取失敗教訓,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出謀劃策、建言獻策。
秘魯,這個孕育古印加帝國的國度,充滿著謎樣的氣息!自遠古時期,秘魯因有安地斯山南北縱貫,地形險阻,但文明早已在此深根發展。十五世紀後,印加人在此建立了高度且燦爛的印加文明,他們崇拜太陽神、喜好收藏象徵太陽光芒的黃金,並以「太陽的子民」自居。然「黃金國」的傳說卻在十六世紀西班牙人登陸南美洲後,轉瞬間成為滅亡帝國的導火線。西班牙人殖民秘魯長達三百多年,對秘魯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風俗留下深刻的影響,致使十八世紀後已然獨立的秘魯,仍擺脫不了獨裁政治的控制。而今,政治貪汙腐敗、經濟產業衰退、國際紛爭不斷,祕魯該如何突破難關,就讓我們拭目以待。本書將為你娓娓訴說秘魯的神話傳說、飲食文化、人文風情,同時也細數印加文明、西班牙殖民時期以及秘魯獨立建國以來,所歷經的政治、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問題,帶你一窺秘魯的真實面貌。
《跟随利玛窦来中国(1500-1800年中西文化交流史)》以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为主线,分别从“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两个角度展开研究。“西学东渐”部分有8章,“中学西传”部分有2章。谓之通俗易懂,属于有创新的、面向大众的学术读物。
本书主要对考古学这门学科的概念、发展简史、研究目的和范围,研究的基本方法,探索的领域,这门学科面临的问题以及与公众的关系做一个约略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