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笔记: 1914-1917

ISBN-10
7100094755
ISBN-13
9787100094757
Pages
216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3
Author
Ludwig Wittgenstein

Description

本书分为"哲学部分"和"私人部分"两部分.

Other editions

Similar books

  • 维特根斯坦文集: 战时笔记(1914-1917). 第1卷
    By 维特根斯坦

    本书是维特根斯坦写作逻辑哲学论时所作的笔记.包括哲学笔记和私人笔记两个部分.哲学部分主要探讨了语言,心灵和世界的关系 ...

  • 应用伦理研究:2017年第1期.总第2期
    By 崔延强, 甘绍平

    《應用倫理研究》為西南大學道德哲學與應用倫理研究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研究中心合辦的學術集刊。該集刊前身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研究中心的《中國應用倫理學》。該集刊致力於推進道德哲學基礎、中國道德哲學、外國道德哲學、應用倫理學研究和特色倫理話題的研究。本輯有四個欄目:倫理基礎理論、中國倫理思想、外國倫理思想和應用倫理前沿。

  • 维特根斯坦文集: 逻辑哲学论. 第2卷
    By 韩林合主编

    本书利用维特根斯坦所有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大量的二手研究资料,探讨了逻辑哲学论的主要思想,特别是研究了其中最为困难的几大问题.

  • 口述历史在中国丛书——口述历史在中国第二辑:跨学科应用与公共传播
    By 林卉,康学萍

    本书为口述历史国际周2016第二届“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征文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新加坡、美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既有普通从业者也有资深学者。本书一方面从跨学科应用的角度呈现口述历史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现状,既有学科前沿理论的探讨,也有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从公众传播作用的角度呈现口述历史在国内外的现状,阐述口述历史在文化普及与个人文本记录等方面的进展。

  • 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变迁
    By 齐春风, 郑忠, 严海建

    第二天下午,杨先生把我叫到办公室(杨石先,留美博士,原为南开大学教授,时任西南联大化学系主任),我一眼就看到了放在桌上的火柴盒,心里一怔,知道坏事了。杨先生真的生气了,紧锁眉头,眼睛冒火,毫不原谅地指责我不知国家在抗战中的困难,办学不易,一口气给我讲 ...

  • 回首当年
    By 秦兆阳

    回首当年,往事散记,战时故事和战时笔记。

  • 反法西斯战争和苏联文学
    By 李毓榛著

    本书以俄罗斯战争文学传统为观照,力求全面揭示俄苏文学中独特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文学的历史传承、发展历程,深刻的创作内涵及其特殊的审美体验。特别是通过重点探讨六十余位俄苏作家动人心魄的军事题材创作,深入剖析苏联文学中独具特色的"战壕真实派"的崛起,关注社会问题的"前线一代"作家,史诗性的"全景文学"、纪实文学,战争文学的抒情风格及其战争创伤、战后反思,战争中的道德叩问等诸多问题。

  • 新编顾准读希腊史笔记:顾准先生百岁华诞纪念版
    By 顾准, 罗银胜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希腊城邦制度;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和僭主政治与民主。回答了希腊的官制、兵制与中国或其他亚洲政体有多少差异、希腊城邦制度与东方专制主义有何不同、希腊的城邦制度与航海技术的真正来源又是什么等问题。

  • 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文集
    By 曹礼海

    本书收录了湖北省公安厅政治部联合湖北警官学院举办的全省公安机关“创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务”学术研讨会的相关论文。该论文集主要由从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公安院校的教育者、从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民警察以及奋斗在公安一线的基层民警撰写。论文集围绕着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创新性的解决措施。本书共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上下两部分:理论篇主要从新时代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创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生态学、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及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研究等方面展开理论阐释,奠定理论铺垫;实践篇多来源于公安一线基层民警的在警务实践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及心得体会,从警营文化、警辅人员的管理问题、警察职业礼仪、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等多方面展开了探讨和总结。

  • 品乐之乐:关于作曲家和演绎者的笔记
    By 张可驹

    本书为《京师爱乐丛书》之一。《京师爱乐丛书》是一套中国资深爱乐者的美文集,内容涉及音乐流派、音乐史论、音乐家及其作品评介、音乐会现场评论、唱片版本与收藏、音乐事件剖析、音乐跨界探索等,部分内容刊发于《爱乐》《音乐爱好者》《歌剧》《音乐周报》《留声机》等知名音乐报刊,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丛书作者均系近二十年中国(包括内地、香港、台湾)有影响力的音乐评论家、媒体人,在中国音乐界均具有相当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