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中原地区城市伊斯兰教作为研究对象,
本书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问题研究、国际都市化进程中的境外族群关系研究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等内容。
本书通过对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基本态势判断,在此背景下分析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流动方式、社会效应,以此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与制度安排。
本书分五部分,即中国古代文化特征、中国古代文化制度、中国古代学术进展、中国古代宗教艺术与中国文化现代进程。
本书首先介绍了北京牛街地区现状调研报告,接着介绍了牛街危改、从牛街清真牛羊肉市场的成长、中国东部的城市化和西部少数民族的涌人等内容。
岡田英弘歷史學的總結算!繼「世界史」與「日本史」的誕生之後,綜觀亞洲大陸的歷史、剖析「中國文明」的本質。 不只解構、更要建構。 不以傳統「漢族」為主線,從各個族群的流動, 來解釋中國文明的誕生、演變、與終結。 「本書不採取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國人,作為國民歷史的中國史形式。」──岡田英弘 本書認為,「中國文明」指的是自西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一直到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日本戰勝、清國敗北為止期間,在現今認知的「中國」空間範圍內所發展的「文明」。在先秦時代,「中國」還沒有成立,而在之後的現代,中國的傳統文明斷絕。 「中國文明」以前的時代是蠻、夷、戎、狄的時代。後來被出身西戎的秦統一,結果出現漢字、都市、皇帝,在長達二千多年間,中國式的文明成為中國的主流。 然而,「中國人」只是文化上的概念,以人種來說,「中國人」屬於「蠻」、「夷」、「戎」、「狄」的子孫。 與傳統的「中國通史」不同,作者將「中國文明」的歷史重新劃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的中國時代是自秦統一開始,直到隋滅陳再度統一天下為止的約八百年。當中,「漢族」的天下變成「北族」的天下,轉變的契機是黃巾之亂。以黃巾之亂為分界,前期的漢族銳減,後期的北族取而代之,入住中國,傳統意義下的古漢人在此消失。 ◆第二期的中國時代是自隋統一開始,直到元軍進入南宋首都杭州為止的約七百年。此一時期,再度來自北方的「新北族」取代了「舊北族」,突厥帝國、回鶻帝國、契丹的遼帝國、女直的金帝國、蒙古的元帝國等新北族勢力強大。這個時代,「北族」體系的隋、唐、五代、宋的帝室君臨中國,但北宋主張「中華思想」的議論占優勢,不過實際上,「中華思想」只是宋帝國在面臨「新北族」入侵時,為了建立自我尊嚴所創造的安慰。 ◆第三期的中國時代是自蒙古族的元統一開始,直到滿洲族的清在甲午戰爭敗給日本為止的約六百年。在這個時代,蒙古帝國統一亞洲大陸與東歐的政治和經濟體系,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換句話說,這是真正世界史的開端。當中一三六八年誕生、原屬於宗教祕密結社體系的明朝看起來像是逆道而行。但是,元依舊生存在蒙古高原之上,從蒙古帝國分割出來的各國占據歐亞大陸,而明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帝國而已。劃分第三期中國前期和後期的是一六四四年明的滅亡、滿洲族的清入主北京,君臨中國。清在政治上整合滿洲、蒙古、漢族、藏族、突厥系伊斯蘭教徒的同時,嚴密劃分各人種的經濟,幾乎重現元的統一。 甲午戰爭宣告超過二千一百年的皇帝制度和中國文明的結束。明治維新開始後的日本,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就打敗過去的大國清。受到衝擊的清朝決定走向現代化,派遣許多留學生前往日本,學習西洋的新文化。自此之後,中國依舊持續模仿日本。這個時期的中國已經沒有獨創的文明。「中國文明的歷史」就在十九世紀劃下句點。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本书是"郑和下西洋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选编.共收入国内外专家学者高水平的研究论文62篇.包括:"郑和航海的世界意义", "郑和七下西洋的功绩及其历史地位"等.
本書為我社已有集刊,已連續在我社出版六期,本選題為2018年第1期(總第7期)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內容介紹:1、 區域與國別聚焦:就某一國家展開論述。2、 語言與文化研究:社會中的語言與文化。本部分主要是阿拉伯語言與文化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本年度做阿拉伯語與阿拉伯文化在阿拉伯社會中的作用,阿語文章1-2篇,4-5篇漢語文章。3、 學術前沿與動態:本部分主要介紹前沿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學術活動動態.
本書為我社已有集刊,已連續在我社出版6期,第7期(2018年第1期)即將出版。本書稿為2018年第2期。書稿共有12篇文章(詳見目錄),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國別和區域聚焦:中阿產能合作研究,阿拉伯政治、歷史與社會文化,阿拉伯語言與文學。重點在於中阿經濟貿易合作以及阿拉伯世界的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作者都是相關研究領域專家。本期國別和區域聚焦的主題是“中阿產能合作研究”,收錄了3篇文章。從整體結構來看,阿拉伯語言與文學部分所占比重較大;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阿拉伯社會歷史文化方面的研究為本期書稿重點。附:目錄國別和區域聚焦:中阿產能合作研究戴曉琦 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貿易分析王晶 中國馬格裡布地區產能合作馬偉 中國―突尼斯產能合作研究阿拉伯政治、歷史與社會文化熊亮 阿拉伯國家地方治理:以阿聯酋、黎巴嫩為例范帥帥劉欣路 阿拉伯社交媒體與公民社會參與:特點與反思程詩婷 國內外麥瓦利研究綜述阿拉伯語言與文學胡倩 伊本法圖瑪遊記中的理想國李國棟 《移居北方的時節》中的後殖民悲劇與集體性困境楊婷 崔林傑 電影《開羅678路公車》中的埃及性騷擾問題徐詩雯 蘇丹小說《苦行僧的渴望》的敘事手法研究蔣婧 馬哈福茲《新開羅》對畸形社會的批判李金泰 阿拉伯語名詞的陰陽性及文化內涵。
以往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的研究,由於意識形態限制、資料匱乏、語言障礙等原因,往往局限於單一的民族視角,或簡單概論性的敘述模式。本書首次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進行了理性、嚴肅且深入的學術研究。日文版自1995年出版後,被公認為迄今為止關於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最權威的研究著作。本書在日文版基礎上經過了大幅度的充實及修訂,增補了追究歷史淵源的章節,加入作者新近的研究成果,推進了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在新疆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 本書尤其難得的是涵蓋了眾多珍貴的一手史料:作者遍覽東突厥斯坦共和國領導人的談話、文章、信件等數百件重要文獻,收集了大量運動當事人的日記、回憶錄,日本美國的外交資料等,採訪了與共和國領導層關係密切的少數民族人士。在史料的基礎上,作者從伊斯蘭民族社會結構、民族革命思想的起源與質變、獨立運動的內部結構和共和國的權力構造、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等方面,多角度地呈現與分析了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的政治過程和性質。研究深入獨立運動內部,層層爬梳,嚴謹推度,一步步揭示出在以往宏大敘事的遮蔽之下,一段迷離撲朔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