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治与乡村变迁

ISBN-10
7305102628
ISBN-13
9787305102622
Category
History / Asia / China
Pages
186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5
Authors
徐畅, 赵兴胜, 高纯淑

Similar books

  • 唐宋时期地方政治制度变迁史
    By 贾玉英

    本书立足于历史学实证的研究方法, 借鉴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思路, 依次对唐宋时期京畿管理体制变迁, 唐宋时期"道""路"制度演变, 唐宋时期地方政区中"府"制的创置与发展, 唐宋时期三大京府的管理制度及其演变, 唐宋时期地方州军监管理制度演变, 唐宋时期县级管理制度及其演变, 唐宋时期乡村基层管理体制及其变迁, 唐宋时期地方监察体制及其演变等问题,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

  • 岳村政治: 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
    By 于建嵘

    Ben shu shi zuo zhe zai shen ru she hui diao cha de ji chu shang, yi yue cun wei biao shu dui xiang er jian li de you guan...

  • 乡村中国变迁中的地方政府与市场经济
    By 黄玉

    本书通过综合财政激励, 政治激励, 资本资源运用, 土地资源运用等四个层面的分析, 在"南镇"这一个案基础之上, 详细呈现了市场经济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机制, 行为特征和社会后果.

  • 江村自治: 社会变迁中的农村基层民主
    By 薛和

    本书描述了江村经济和社会变迁之中的村民自治,揭示了目前村民自治中的若干矛盾和问题,探讨了制度的冲突和整合,阐述了“渐进式、多样性、开放型、规范化”的政策方案,提出了修订现行法律的十点建议。

  • 民间权威与地方政治: 一个中原乡村的传统蛻变
    By 李晓斐

    Ben shu shi guan yu yi ge zhong yuan xiang cun jin bai nian lai wen hua yu zheng zhi bian qian de min zu zhi. shu zhong chang shi...

  •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 1903-1953
    By 张鸣

    中国农村政治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为什么非走这一步?本书正是通过回顾1903~1953年之间的农村社会历史,试图彻底厘清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和文化结构变迁的内在线索和发展方向。

  • 近代政治变革与江西乡村社会变迁
    By 李平亮

    本书以近代政治变革为背景,结合官方档案与族谱,碑刻,契约等民间历史文献,以江西社会为中心,分别从乡村社会文化传统的构成,地方军事化与乡村社会权势转移,新兴士绅与乡村社会重建,清末新政与乡绅权力网络的重构,以及家族组织,乡村联盟与地方自治等方面,探讨和分析政治变动与乡村社会权力体系的演变的相互关系,从"新体制"与"旧传统"来讨论近代乡村社会演变的机制,从"团练"到"新政"讨论士绅的转型及其差异化,以此展现传统乡村社会近代转型的多元性.

  • 乡村秩序的社会保育:安村变迁研究
    By 张秀梅

    本書從浙江紹興安村展開,以國家、市場和社會的視角去分析安村社會秩序的變遷過程,揭示不同力量的運作機制。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安村從典型的傳統中國村落演變為區域性經濟開發區,既是國家力量治理的結果,也是市場機制運作的結果。而在國家力量與市場機制推進的這個轉變過程中,安村傳統的社會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只有防衛,鄉村秩序從而呈現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張秀梅,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農村社會學、發展社會學與公共政策研究。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村落秩序研究」;浙江省社科規划重點項目「現代化主要標志及省際比較研究」。

  • 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 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
    By Susan H. Whiting, 白苏珊

    1978年以来,制度变迁成为中国快速的经济社会转型的核心。作为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正同时从农业向工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研究考察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层面之一——乡村工业的制度变迁。通过探讨个体,地方政府及其所处宏观政策环境之间的复杂的互动,全书比其他任何著作都更好地澄清了中国城镇和乡村工业的制度背景以及最近产权改革的私有化趋势。

  • 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社会治理:以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为例
    By 刘锋, 靳志华, 徐英迪

    貴州清水江流域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其社會治理遵循著自己獨特的運作方式。清水江流域社會的“三根支柱”——政教合一的鼓社、制定法律的議榔、司法審判的理老——整合並延續著社會的運轉和發展,在包括情感、信任、道德、信仰、交往等方面形塑規範,發揮著“三位一體”的作用。   村民自治制度與傳統制度的融合提高了當地社會的自我管理水準,衍生出既現代又內生的治理方式。“五老理財”、“民主民生評議團”以及“民主民生監督員”等的誕生,均是該地區苗族在社會治理方面探索出來的制度創新。現代治理與傳統地方文化之間並不必然成為一個矛盾體,只要兩者互為主體,互相尊重和承認彼此,也會形成互相為用、共生共長的生態關係。   當今鄉村正經歷著從“行政性整合”到“契約性整合”的過渡階段,傳統地方文化也勢必會在社會治理上繼續突出所長、展現自身優勢。只有建設一個公平正義的鄉土社會,人人都有基本的權利保障,才能真正使民族地區的鄉民生活安寧、幸福。 學術價值:重在探討鄉村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遷,地方文化資源與鄉村權力運作模式與治理模式。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更好地解決民族地區的“鄉村問題”,為建設一個“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中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創新點:採用歷史人類學的視角進行研究,區分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境,將口述歷史與文獻記錄結合起來,既重視文獻資料又注重民族學田野調查。鄉村社會治理研究是一個要求多學科整合來解決的重大問題,涉及社會治理、民族文化、權力運作等多方面問題,只有開展多學科對話,如民族學、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等,才能深入剖析民族地區的文化與權力及鄉村治理問題。 與同類研究比較:立於國家與鄉村權力關係的基點,相較於國內外學者進行的中國基層治理研究,西南邊疆地區鄉村治理的研究著作相對較少。國內學者在關注對基層社會滲透的同時,也注意到鄉土社會自身文化的延續力,地方精英往往也借助于地方文化資源來獲取權力與地位。但大都忽視了權力本身與身俱來的文化屬性,也正是這樣的文化特質,權力及權力關係才有差異化、階序化的具體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