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分析:
本书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过程分析与现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FDI对中国制度变迁的影响.
本书从制度动态变化的视角, 对外商直接投资(FDI)与我国产业技术进步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全书内容包括: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格局;技术梯次:不同所有制的比较;转型经济中的FDI技术扩散:理论分析;制度变迁与FDI技术溢出:实证研究;技术溢出影响因素:跨国公司特征等.
本书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跟踪与系统分析,从而正确地把握目前研究的近期新进展,并在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创新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重点建构实证分析模型,从科研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四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 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经济学(季刊) ; 2009,8 ( 4 ) : 108-115 . [ 80 ]陈浪南,王瑞银,林海蒂,汇率变动对外国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投资研究, 1999 ( 2 ) : 16-18 . [ 8 ]徐康宁,王剑,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决定性因素分析( 19832000 ) ,中国社会科学 ...
现有研究认为,随着传统贫穷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并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程度一直在下降。 然而,几乎每个国家内部的不平等现象却在不断加深。在许多国家,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化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失业率也在不断上升,“穷与忙”、“富与闲”并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面对上述全球性问题,世界银行于2008年正式提出“包容性发展”的新理念。与以往过分注重GDP增长不同,该理念倡导“全体参与-全体分享”。而“全体参与”在经济发展维度则体现为充分就业。实现充分就业的难点在于为社会中失去就业机会的弱势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行业,因此,包容性发展的实现离不开服务业。由于服务业是三次产业之一,因而,包容性发展的实现与产业政策有关,并要求包容性发展的服务业政策(简称包容性服务业政策)应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和就业增长“双目标”的实现。然而,现有研究对于 “包容性发展视域下服务业政策对就业效应”这一交叉领域的研究明显关注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本身还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且组成包容性服务业政策的要素是多元的,许多研究认为产业政策对包容性发展的影响较为间接;另一方面,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效应也是多元的,研究这一多元输入-多元输出问题,目前缺乏恰当的理论框架及其有效的测度系统。因此,对包容性视域下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效应进行定量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和价值就在弥补上述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量化地揭示包容性发展视域下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效应。为此,必须先研究清楚其作用机制,并基于作用机制设计一种能够处理多元输入、多元输出的测度系统才能实现研究目标。 为此,本研究设定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包括:(1)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作用机制是什么?(2)如何评估测度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作用?(3)包容性发展的服务业政策有什么特征?(4)如何评估测度“包容性发展的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效应?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书先基于按内容对产业政策分类的方法,将服务业政策分为五类。接着分别论证每一类政策对就业的作用机制,最后归纳得出具有普适性的两种机制:“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作用机制”和“包容性视域下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作用机制”;指出了“包容性服务业政策体系”与“服务业政策体系”的结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以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马奎斯指数分析法为引擎,设计了具有普适性的“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效应测度系统”和“包容性发展视域下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效应测度系统”。这两个测度系统都可以测度多元输入对多元输出的静态效率,也可以测度效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动程度。之后,本研究应用此系统分别对2008-2019年间,新加坡服务业在产业层面和内部行业层面的“服务业政策”及“包容性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相对效率进行了横向静态和纵向动态的测度评估及比较研究,提出并验证了18个核心假设。此后,本书也应用了质性比较分析法(QCA)研究了政策路径,回答了如何“协同”包容性服务业政策以优化效应的问题。最后,为了揭示企业高管的政策感知度与政策效应之相关性,本书还运用了半结构访谈法,对新加坡当地服务业企业的高管对包容性服务业政策的感知度进行了研究。在结论部分,本书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 (1) 从新加坡的政策实践中归纳出“协同型”的“包容性服务业政策体系”。实测数据证明了这种“协同型”的“包容性服务业政策体系”在整体上对促进就业更有效率。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政策体系结构的优化升级,它能更好地配合产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2) 对新加坡“包容性服务业政策”对就业效应的测度发现:总体上看,新加坡政府的包容性服务业政策对服务业整体就业的效应是积极的。政策的平均综合效率达99.9%。对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平均综合效率分别都达到99.8%。(3) 在新加坡的“协同型”的“包容性服务业政策体系”中,按照各项政策对就业的平均综合效率值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服务业结构政策,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政策,包容性因素,服务业技术政策,服务业区域政策,服务业组织政策。这说明,新加坡的政策对服务业结构优化的效果最好。而产业结构能实现持续优化,说明其就业结构可以及时跟进,以形成良性的持续优化循环。(4) 新加坡“包容性服务业政策体系”中,单一的“包容性因素”对于直接帮助整体就业的影响效率不高,虽然它实际上解决了一些中低端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包容性有所贡献,但所增加的就业量占比很小。可能的解释是新加坡社会的就业市场机制较为健全,已经基本达到充分就业(1990年至2020年的平均失业率是3.3%),即使有结构性失业,其占比也不大。(5) 新加坡“包容性服务业政策体系”对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和商业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业、运输存储业、住宿食品业)的就业效应明显。政策的平均综合效率值都在99.6%以上。(6) 新加坡“包容性服务业政策体系”对就业效应的动态变化呈不规则跳动性,效率的均值小于1,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稳定。这与克鲁格曼(1994)的研究结论一致,他认为,新加坡的经济成长主要是通过调动资源,而不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这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产业结构可持续的升级。说明新加坡服务业政策的动态效率仍有提升的空间。(7) 应用质性比较分析法(QCA)研究表明,新加坡政府“协同型”的“包容性服务业政策体系”是一个内部互相关联的整体,由于经济社会政策资源的有限性,政府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形下可以科学地调整各项服务业政策和包容性因素的强度,形成科学的政策组合,最大程度地优化对就业的效应。(8)运用半结构访谈法对20家新加坡当地服务业企业的高管的访谈研究表明,他们对于包容性发展视域下新加坡各项服务业政策对就业效应的感知度,与相应的各项政策对服务业新增就业数(BEM)效应的测度值,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一致性。其中,企业主们对产业组织政策的感知度最高,达到71%。说明大部分企业主认同新加坡市场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对产业结构政策的感知度次之,达到68%。说明多数企业主还是希望本企业能够参与产业结构升级并从中受益。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包括:(1)深化了包容性发展与产业政策交叉领域的理论研究。 本书基于现有理论,结合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深入研究了现有文献关注不足的交叉领域:即包容性发展视域下,服务政策对就业的效应。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两种作用机制:①“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作用机制”,②“包容性视域下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以数据包络分析法和马奎斯效率指数分析法为引擎的“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效应测度系统”和“包容性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效应测度系统”。这两个系统都可以测度政策的静态和动态效率值,及时反馈给政策制定者参考,也为类似的政策评估测度问题提供了一套新的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2)拓宽了传统的城市管理研究领域。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问题已经从城市层面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的高度。本书基于城市国家新加坡的城市管理实践,探索了包容性发展视域下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效应,为城市政府更好地管理城市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也拓宽了传统的城市管理研究领域。(3)首次提出了“协同型”的“包容性服务业政策体系”的概念。 本书基于对新加坡的实证研究,从政策体系结构上区分了“服务业政策体系”和“包容性服务业政策体系”,指出两者是不同结构的政策体系。后者是前者增加了“包容性政策因素”的政策体系,并且比前者对促进就业有更好的效应。这实质上是产业政策体系的结构升级,以此带动就业结构的升级。这样才能确保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这一结论也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即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且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本书在研究方法方面的贡献包括:(1)改进了现有的政策效应的研究方法。 现有的政策效应评估方法通常注重政策的绝对效应或政策对单一目标变量的影响或政策对象所处的某种状态的变化,容易忽略政策效应在时间序列上所产生的动态、多个结果变量的相对变化。而本研究采用的马奎斯DEA分析法可以测度政策效应在时间序列上所产生的动态、多个结果变量的相对变化,从而发现政策效率在较长时间段内的进步或退步趋势,供政策制定者借鉴。这改进了现有的政策效应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服务业政策的效应评估更趋完善,也可以扩展应用到其他政策效应评估领域之中。(2)首次运用本书的测度系统对新加坡进行了评估测度 本书首次运用“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效应测度系统”和“包容性服务业政策对就业的效应测度系统”对新加坡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评估测度,并实证了“包容性服务业政策体系” 比“服务业政策体系”对促进就业有更好的效应。 由于本书是基于新加坡的实证研究,因而无论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政治体制、政府资源、人口规模、市场规模,还是从创新能力、城市规模、行政体系等视角来看,一定存在局限性。为此,本书在最后也提出了五点不足与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希望本书为各级政策制定者、产业开发者和即将就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在政策决策、投融资决策和择业决策中提供科学化决策的参考。Existing research...
本書是一部全面系統論述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學術專著。內容包括自貿區的建設任務、擴區擴容、功能定位、運行方式、可複製推廣的制度創新、擴大開放的舉措、全國“1+3+N”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空間佈局方向和點、線、面相結合的漸進式擴大開放的複製傳導機制。
希冀《新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一书,以其既沉潜于历史纵深对70年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特殊史实、经济现象和社会场域所做的思想检视与价值辨析,又眺望于时代创新对当下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价值、发展旨归的思想建构与理论自觉,提供一个切中肯綮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值新中国诞生70年之际,为其波澜壮阔、不断创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研究着上一抹亮色。
本书全面总结、梳理和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过程、机制、模式以及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中肯的政策建议。
本书为了解中国经济增长到底是怎么回事,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内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等提供了经验借鉴。具体内容包括:中国为什么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出口退税政策与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财政转移支付的增长效应、财政转移支付与腐败等。
本书分两编, 第一编了介绍在2004年取得成就或较有影响的学着, 学术上有所阿建树或较有影响的著作或论文, 第二编是国外中国学研究文献目录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论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