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核:追求极致,热爱工作,精益求精,坚持不懈,专注热情。旨在指导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学习、践行“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地去奋斗,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精英员工。
《普兰年鉴》(2017)详实、全面、系统地记载了2016年普兰县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分数字普兰、精彩图片、特载、大事记、普兰县综述(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俗、歌舞、年节)、两乡一镇、政治(包括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群众团体和工商联、政法)、法治、军事、经济等13个篇目。
自由市場烏托邦的誕生,法西斯主義的興起,以及民主政治的覆滅 從工業革命到兩次大戰,人類社會崩潰的核心經濟線索 對當前時代極具洞察力與啟發性的經典作品 新版序──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 《鉅變》書寫出版於二次大戰期間,面世後隨即成為經典作品,影響深遠,近年更愈受重視,是重新檢視當前劇烈波動的經濟、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等社會經濟弊病極具價值的參考點。 博蘭尼在書中追溯工業革命對社會與經濟造成的巨大轉變,尤其是自律性市場經濟的興起。他認為經濟活動原本就內含於整體的社會生活當中,受人類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控制,然而隨工業革命而來的自由市場理論卻主張經濟應當脫離其他事物的束縛,讓市場自我調節才能達到最大效益。這樣的自由市場經濟原則不但推動經濟與整體社會脫離,也進一步將社會其他層面套入自由市場邏輯,從而引發各種嚴重問題,包括對民主政治的反撲與法西斯主義的興起。 博蘭尼此書最重要的貢獻在於對自律性市場興起與失敗的歷史分析,以及不同於市場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 這個二○○一年的新版本添加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的序言,還有經濟社會學重要學者布洛克(Fred Block)的全新導論,幫助讀者理解本書的核心看法與當代意義。
系統分析中國文化與國情
Model curricula for journalism education: a compendium of new syllabi
正在崛起、但在美國貿易制裁下似乎顯得是隻紙老虎的中國,它的本質是什麼,它的力量真正代表著什麼,以及國際社會應該如何因應?「整個世界秩序的未來、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都有賴於這個判定 。」 然而來自西方的主流分析工具,如現實主義、共產主義或者法西斯主義看起來並不大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修希底德陷阱、中國崩潰論、百年馬拉松、G2、這些看法都觸及到了某種重要的問題,然而無法從根本上理解今天中共之種種作為──比如無情地汲取和剝奪內部社會、發動一帶一路、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種看似道德、實則虛幻的概念。 本書作者王飛凌試圖引領讀者回到西元前三世紀的秦漢時期,通過重新解讀從秦漢帝國到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長達幾千年的歷史,根本性地展示「中國是什麼」,以及「崛起的中國代表著什麼」。具體而言,他著重分析「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中華秩序,亦即中華世界帝國的政治秩序,是一種威權主義、常常是極權主義的世界政治秩序 ,它的基礎是用儒家粉飾其表的法家帝國政體,也即是「秦漢政體」(Qin-Han Polity)。 本書的第一部分,描述和分析了中華秩序的來源、性質、前景和意義。凡秦漢政體,必然要以中華秩序作為其天命(Mandate of Heaven),來證明和捍衛自己,去統一、規範、統治整個已知世界(也就是「天下」)。它形成於歐亞大陸東部特有的地理生態環境,和形成於歐亞大陸西部的、在法理上強調國際比較和競爭的「西發里亞體系」(Westphalia System)恰恰相反。 中華秩序的歷史表現是好的嗎?作者從政治治理、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和社會,以及人民生活水準各個方面加以評價。他的答案是:對皇帝、官僚體系和黨國體系的統治精英而言,中華秩序極有吸引力,甚至令他們有如吸食鴉片般上癮;也建立了一種似乎不可動搖的合法性。在兩千多年裡,它已被世界最大的人群(中國人)深深內化為某種信條:中華秩序不僅可行,而且優越。 然而,它在社會經濟發展上的記錄卻不甚優秀,甚至十分低劣。中華秩序下的人民不僅苦難深重,還周期性地大規模非自然死亡。19世紀一場未竟的王朝更替──即太平天國叛亂,在十年內就消滅了近一億人口,占當時中國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毛澤東時代的一場人為大飢荒,在四年間(1958-1962)就造成了3000萬至4500萬人的死亡,佔到當時總人口的5%-10%。中華秩序下的中華文明長期停滯,形成了「超穩定」結構 。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中華秩序才因「西發里亞體系」的衝擊而崩潰,中華世界不再是天下。 作者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實際上是「中華秩序」缺失或者弱化的時期,也是中華世界在法理上或者事實上採取了「西發里亞體系」的時期。包括:(1)先秦的中華世界(春秋戰國);(2)宋代的中華世界(宋金遼西夏大理諸國並存);(3)十九世紀後期以來的中華世界(北洋政府時代)。然而,北洋時代之後的國共兩黨主政中國,令中華世界再次淪落為專制秦漢政體。1949年,中共革命的所謂偉大勝利,很快就被證明是一個史詩級的歷史大躍退。 作者用單獨一章分析了宋代的「中華秩序之停頓」。他認為,處在澶淵之盟──相當於西發里亞條約的中華版──的宋代(960-1279),不僅創造了中華古代文明的最高峰,也代表了一個劃時代的歷史機遇。但它被不幸地遺棄,其深刻教訓也大半被遺忘,直到今天。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作者分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他認為北京作為新的「中共秦漢式政體」,建政以來的各種政治運動、文化革命、改革開放,及其伴隨著的各種官方敘事,彰顯出它被中華秩序的內在邏輯和使命所支配的歷史。 和古代的政權不同,中共政權是生活在西發里亞國際體系中的一個成員。身處一個沒有中華秩序的世界,卻深受其必需建立一個中華秩序的艱難命運所驅使,中共治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本質上就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一個悲劇性大彎路:耗費了驚人的生命、金錢和時間,除了維護其政權外,卻所獲甚微。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政權本身也有放棄世界革命,不再追求「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種新的大同論,接受美國領導的西發里亞—全球化貿易體系,才得到拯救並壯大。而伴隨著它的富強,陰魂不散的中華秩序意識形態也隨之復甦。因此,北京的新秦漢政體日益強大,代表著對當前世界秩序的一個系統性全面挑戰。中國的經濟模式──「裙帶資本主義」──和它創造的竊國腐敗官僚政治(kleptocracy),令中國對當前世界秩序的挑戰更具有結構性、更有力。...
从西潮到东风: 我在世行四年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本书通过系统地检索、阅读、梳理西方和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的劳动关系文献,比较全面地把握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流派和新发展,探讨劳动关系理论的演进脉络、建构方法、结构体系等.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本书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 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
本書戳破中國堅稱繼承蒙古和滿清「遺產」的謊言 由蘇俄學者揭露了被中共官方刻意隱蔽的西藏歷史 新中國編造了一整個虛假的中國王朝歷史 西藏就是一個被佔領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