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生家庭和解(畅销全球30余年,著名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经典之作)

与原生家庭和解(畅销全球30余年,著名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经典之作)
ISBN-10
7505743821
ISBN-13
9787505743823
Category
Education / Parent Participation
Pages
199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8-10-01
Publisher
BEIJING BOOK CO. INC.
Author
爱丽丝·米勒

Description

本书目的在于帮助成人发现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校正他们与儿童相处的态度和方法,指导他们重新找回应有的健全生活。

Similar books

  •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不是对现实妥协,而是全然接纳和善待自己)
    By (美)蒂姆·德斯蒙德, 陆霓

    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我们往往会谴责和批判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好像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并陷入不可自拔的自责和痛苦里。我们会觉得同情和安慰自己就是在为自己开脱,是逃避现实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其实,每个人需要“自我同情”。《与真实的自己和解》一书告诉我们,自我同情是一种全然接纳和善待自己的态度,以温和的心态理解自己的失败,平静地接纳当下痛苦的想法和情绪。这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与自己和解。

  •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教育
    By 李灵, 肖清和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欧美教会在中国创办了大学、中小学和各类职业学校,不仅为中国建立了最早的学科研究体系,如农学、化学、心理学专业等,还沟通了中西文化交流,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奠立了基础。此外,西方教育体系和思想,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自由意识,酿成了诸如脱离教会学校的“六三离校事件”,从中可以窥见20世纪上半叶的校园风云。

  • 讓自己快樂: 【沒有放不下的情緒,只有不肯放下的你】理情行為治療之父亞伯‧艾里斯經典著作,影響力超越佛洛伊德的心理學家
    By 亞伯.艾里斯

    世界三大心理治療師亞伯‧艾里斯,歷久彌新的溫暖力與焦慮和解,克服不安、完美主義、負面思考、情緒陰影……讓自己快樂,而且困擾大減的自助智慧(你可以,而且一定做得到!)   ★ 理情行為治療之父艾里斯大師經典之作,風靡全球20年,繁中版全新上市!  ★ 理情行為治療(REBT)──世界上最廣泛實踐的心理治療形式之一。  ★ 想法Ð情緒Ð行為,任何人都適用的簡單心理治療法!適用範圍廣、實用性強、見效快  ★ 「在現代心理治療所產生的影響力,沒有人能大於亞伯‧艾里斯,就連佛洛伊德也不例外。」──《今日心理學》的高度評價。  ◎「我們治療師不但是要讓我們的案主感覺好一點,最終的目的是要讓他們今天開始就活得好一點!」──武自珍心理師暖心推薦  羅莎琳因為與丈夫離婚而感到嚴重憂鬱,還害怕工作表現不好而感到焦慮;  麥克認為自己一直處於恐慌中,還患有強迫症,總是擔心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完美;  羅莎莉需要別人不斷對她表達喜歡,如果做不到,就是不愛她,而她就是個沒價值的人;  黛娜夢想成為演員,但她太害怕自己「做不到」,所以一再拖延參加試鏡,又不斷自我貶抑;  馬提想要解決過度肥胖問題,當他把食物大口塞進嘴裡時,覺得自己就像個可憐蟲,極度羞愧:  蘇絲認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一定要跟大家一樣,不然她就會被團體排擠、被討厭。  如何把你的煩惱轉變成健康的想法與感受?面對逆境與挫折,如何讓自己不那麼容易受情緒干擾、陷入不安?如何靠自己的力量,克服焦慮、憂鬱、憤怒、自怨自艾還有自憐?  本書將提供簡單且富有成效的方法,以及實用的心理學智慧,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快樂,而且困擾大減。美國最受尊敬的心理學家之一的亞伯‧艾里斯所開創的理情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主要是透過感受(情緒)、想法(認知)、行為三大面向的技術,使人們的非理性信念獲得改變。並且提供了一種簡單直接的公式(A-B-C-D-E),以及多種實用的自助技巧,有效幫助人們「打從心裡」享受更快樂,更無憂無慮的生活。如果你真的努力實踐REBT的自助智慧,本書不僅能幫助你真正的學會「讓自己快樂」這項技能,還能讓你懂得在未來即將經歷情緒問題前,先行避開。  即使你認為「天啊,一切都完了……」  世界也永遠不會真的毀滅。  你依然有能力,為自己創造相當豐富而快樂的人生。  生活無時會出現令人沮喪的挫折與麻煩,這使我們總是容易陷入焦慮、憤怒、怨恨和痛苦,並又為產生這些情緒的自己,感到焦慮、憤怒、怨恨和痛苦……我們無法避免麻煩一再發生,卻可以選擇如何讓自己面對,創造一套更容易獲得快樂的個人哲學。  多數時候,你的焦慮、憤怒、怨恨、痛苦,大多來自於看待事情的「非理性信念」,例如:「我應該……我必須完美……別人絕不能這麼對我……。」在本書中,艾里斯博士將透過數十個真實案例,詳細描述REBT的自助步驟,以詼諧、清晰的口吻告訴你,如何運用REBT找出你的「非理性信念」,一一拆解這些無所不在的情緒地雷,大幅減少你「自尋困擾」的思考習慣。你將發現,運用REBT將能讓你的日子過得更有效率也更快樂!  ◎只有真正的接納了你自己,你才能發自內心去愛、去快樂。  ・創造一個不會因焦慮失控的堅強自我。  ・藉由簡單的方法,理性與自我爭辯,擊退負面思考的自己。  ...

  •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 不說教的情商課,讓親子都被好好理解
    By 澤爸(魏瑋志)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作者、超人氣親職講師最新力作! ★媽媽們最想#Tag老公分享,改善親子關係、夫妻感情融洽的最佳對話方式! 孩子講不聽、愛頂嘴、藉口一堆、不耐煩…… 作為爸媽,很難不氣急攻心,一連串的說教脫口而出…… 以「用心」陪伴孩子成長聞名、掀起教養界「爸爸潮」的澤爸, 以日常生活中親子的實境對話,手把手、一字一句地 教你如何有效解決「最讓父母苦惱的教養問題」! 面對最愛的家人,我們更應該要好好說話! 當你好好說話,孩子才會展露真心,開啟改變的契機! 你在外面交遊廣闊、很能聊, 但是回到家面對孩子,只會說教、罵人嗎? 你一直很遺憾自己跟父母,除了噓寒問暖就沒話聊了, 並且渴望跟自己的孩子能像朋友一樣促膝長談嗎? 關係是從日常的相處中一點一點累積出來的, 其中少不了要以「對話」和「陪伴」來強化心的連結, 當彼此的關係變得親密,就能因為受到信任而發揮出影響力。 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在本書中,澤爸先傳授父母如何穩定自我情緒,然後引導孩子學會辨識和抒發情緒,並以對等的姿態和好奇的提問,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樣透過有效的對話,點燃孩子願意做、願意改變的決心,就能克服天下父母最傷腦筋的教養問題。 【作者簡介】澤爸(魏瑋志) 親職教育講師、親子天下特約專欄作家(嚴選部落客),電視節目、電台廣播、親子雜誌常邀親職教養專家,是一位擁有一子(澤澤)一女(花寶)的爸爸,也是全職媽媽的老公。 用愛擁抱孩子、用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下班回家看到他們,是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喜歡跟孩子打鬧遊戲、喜歡與孩子聊天、喜歡反問孩子問題、喜歡被孩子依賴的感覺,因而決定專心投入親職教養領域,傳遞心中理念,鼓勵爸爸們一同照顧孩子,努力當個上班族「好爸爸」。 曾獲2014年度秋季全國幽默演講大賽亞軍、2014年度春季全國指定演講大賽季軍,於是發揮好口才,用演講積極傳達「用對方法讀懂孩子的心」的理念,同時也書寫成冊,更參與各公司行號、機關單位、學校等團體超過千場親職講座,與同樣樂於為人父母者分享教養的美好體驗,臉書粉絲團【澤爸 : 親職教育講師】追蹤數逼近十萬名。擅長演講主題:親職教育、情緒發展、親子溝通、親子教養、夫妻關係。已出版著作《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陪伴你的力量》《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等。 部落格:https://mewewei.pixnet.net/blog 臉書粉絲團【澤爸 : 親職教育講師】:www.facebook.com/ZeBaParenting

  • 从0到1:CTFer成长之路
    By Nu1L战队编著

    本书主要面向CTF入门者,融入了CTF比赛的方方面面,让读者可以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本书包括13章内容,技术介绍分为线上赛和线下赛两部分。线上赛包括10章,涵盖Web、PWN、Reverse、A ...

  • 夏娃的覺醒 - 擁抱童年,找回真實自我
    By 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

    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 獻給現代亞當和夏娃的啟蒙之書 「他們必須像亞當與夏娃一樣,為了父母的愛全然地去服從,盲目地去信賴,放棄求知與自己的思想,也就是放棄真正的自 ...

  • 顯微鏡下的古人生活
    By <<新週刊>>雜誌社

    歷史活久見!古代生活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 Kubernetes权威指南:从Docker到Kubernetes实践全接触
    By 龚正, 吴治辉, 闫健勇编著

    ... 对http://mywebsite.com/web的访问路由后名为web的Service上; ◎对http://mywebsite.com/docs的访问路由后名为docs的Service上。面先通过一个整的例子对Ingress Controller的署、Ingress策略的配,户如何通过Ingress Controller访问服务对Ingress的&nbsp;...

  •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By 周慕姿

    《情緒勒索》作者周慕姿2021動人新作。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都是把傷藏得很深、藏得很好的大人。「過度努力」是最完美的人生逃避,逃避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是誰?你為誰而活?你總是不停歇地往前衝刺嗎?因為你恐懼一停下來,你就不夠有用、不夠好、不夠優秀……8個令人泫然欲泣的真實生命故事,溫柔提醒我們,在華人推崇努力的文化裡,「過度努力」是多麼容易被忽視,它甚至被完美掩蓋在高收入與不凡成就裡。但,每個過度努力的人,都是靈魂受創、傷痕累累的大人啊。過度努力是一種自我耗損與傷害。因為過度努力的人,追逐的是他人或社會眼光中的自己,而非真實的自己。而當你相信自己夠好,你就不用總是必須向這個世界證明什麼。◆「心理師,你難道不能直接告訴我如何解決我的恐慌嗎?你們沒有SOP嗎?」◆「我為了父母,已經整形到連我自己都不認得了,但為什麼他們還是不要(愛)我?!」◆「我已經好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不夠?可是我已經累到要崩潰了……」無愛碎裂暴虐的童年處境或家族不能言說的禁忌,以無聲的方式,凌遲他們一生。他們甩掉弱小無助的童年自己,以不停歇、不喘息的或戰鬥或逃離的方式,面對生命。成就與薪水、他人的讚賞與喝采是他們肩上的勳章,但他們卻覺得生命蒼白又貧瘠,也總在深夜裡,自我不斷被囓咬與啃噬,甚至罹患各種上癮、恐慌、暴食、憂鬱……為什麼他們已經如此努力,拚命讓自己有用、夠好,卻仍無法擺脫空洞人生?慕姿心理師認為,心理師這份工作猶如擺渡人,對於書上8個彷若站在懸崖邊的個案來說,無論是在工作上只能贏的跨國公司高階主管、婚姻即將垮掉的工程師或在醫院崩潰的住院醫師……慕姿心理師試著接住、陪伴著持續向下墜落的他們。陪著他們,從漠視無感、抗拒防衛、輕蔑自嘲開始,努力地耐心等待、溫柔同理,以及細膩的諮商專業,妥貼地、柔軟地、呵護地回到過往可能遍體鱗傷的生命經歷,而那不過就是一個個睜大雙眼,驚恐又哭泣不停的稚嫩孩子。本書特色◎當我闔上這本書,除了第N度落下眼眶無法盛載的淚水,也感謝慕姿老師藉由邀請我寫推薦序的這個過程,提前渡了我。如果,你也常說「沒關係,我自己來就好。」如果,也常有人對你說「你應該對自己好一點。」如果,你也害怕「不夠好,是不是就代表自己沒用?」如果,你也跟我一樣總想著:「我表現得好不好?」而不是:「我好不好?」我想現在,該換你上這艘船了。──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不夠好」,這句話很傷人,也很毒,可惜的是我們很少有防疫措施。「不夠好」是自我要求完美的焦慮,還是外在造成的壓力?很難說清楚,畢竟整個追求成功的文化裡,哪個不是從小就被父母、師長們以各種形式來告訴你「不夠好」,我們更常被這三個字體罰、辱罵、嘲諷或貶抑。長大後,被職場主管、老闆、客戶,甚至情人或伴侶嫌棄不夠好。男人被唾棄錢賺得不夠多、成就太低,女人被嘲諷不夠溫柔體貼、賢妻良母。好吧,這個社會沒放過任何人,就是指著你的鼻子直言:「你不夠好」。整個社會,不是虎爸或虎媽當道而已,而是已經建構出隱形的「虎社會」。所以當你有童年逆境,就如雪上加霜,所有的逆境都指向一個原因:「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不愛我」。當這個觀點內化成自我價值時,再優秀的菁英都還是與自卑情結相伴,形塑出各式各樣的創傷因應措施,就像這本書提到的購物欲、冷漠疏離、自戀、暴食症及恐慌症等。──賴芳玉(律師)◎我們的一生總在歉疚。對不完美的自己歉疚,為了逃避歉疚,我們不斷努力,卻換來更大的歉疚,只因感覺不夠,無論做得再多,仍然不夠。我們始終認為可以更好一些,為了更好的自己,數度耗盡了自己。歉疚是一個祕密的洞,我們都曾長久生活在罪疚的深淵裡。感到歉疚,是否是因為沒人告訴我們,日常的柔軟亦可以承接我們,我們不必挖掘祕密的洞,讓自己墜落下去?沒人告訴我們,傷痕、痛苦、失敗、挫折並非人生的汙點,而是使我們獨特於他者的可能?更或許是沒人告訴我們,生命所遭遇的苦痛艱難,其所留下的傷痕是辨認自己的方式,而非反覆鞭笞自我的刑具?若能沿著這些痕跡,撫摸其紋理,理解並寬容自己,最後即能從傷痕裡映照出自己真實的模樣。──陳曉唯(作家)◎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傷口。這些傷口,會帶來一些難耐的情緒,這些情緒可能會大而猛烈,讓人無法承受;當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們會隔絕它,用一些方法掩蓋、合理化或淡化它,讓自己能不去面對它,以便讓我們能繼續在生活中撐下去。而諮商心理師,有些時候,就是從你的願意分享中,感受那些你不敢碰觸的情緒,然後,再將它消化成你可以接受、吸收的方式,慢慢地回饋給你。而我們,就在這樣的回饋當中,慢慢地理解自己、慢慢地從這些情緒與理解中獲得滋養;我們有機會從這些滋養中慢慢長大,而終於有能力回過頭來,跟那個無法承受如此多創傷與情緒的、內心的小孩說:「嘿,沒有關係的,要面對、承受這些真的很不容易。你一個人撐著、還陪伴著我,真的是辛苦了。但現在,你不用害怕了,我會陪著你。」於是,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給自己一點溫柔,可以愛著這樣的自己。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你一點溫柔與陪伴。──摘自本書前言◎本書療心話語:▶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心裡都是受了傷的;之後,以為「努力」可以讓自己不再受傷。就停不下來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自己一點、一點地交了出去,用來交換愛、交換不被責罵及鄙視,希望被接納,或是希望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一點位置,能夠生存、能有一點喘息的空間。就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勉強自己,也丟失了自己。而自己,原本又該是什麼樣子?我們還記得嗎?▶即使你不是父母最愛的孩子,但你仍然是被深愛、被重視的。▶孩子,面對自己不能理解的可怕情況,會用各種方式逼自己適應,只為了能生存下去。▶為了生存,孩子只好內化父母的標準,變成孩子生活、生命的一部分,甚至變成孩子的個性之一。▶「即使你身上有和你父母類似的特質;你個人的意志、你的選擇,都會讓你跟他們不一樣,過著不一樣的生活。你不會複製,也不需要複製誰。你,就是你自己。▶「你像爸爸,也像媽媽,你也是你自己,有他們兩個都沒有的部分。然後,你終於可以不再當爸爸的替身,不再成為媽媽的未來,不用再努力讓誰滿意;可以好好的,讓你自己滿意。▶這麼努力的你,怎麼可能不好?迷失在別人目光與評價中時,記得回到自己身上,以自己的感授為主;我們就有力量,可以抵擋外在世界的不友善。名人推薦◎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賴芳玉(律師)、陳曉唯(作家)專文推薦。◎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張曼娟(作家)、陶晶瑩、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泫然欲泣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 芬蘭驚艷: 全球成長競爭力第一名的故事
    By 吳祥輝

    本書結合旅遊與社會觀察, 從歷史, 政治, 教育等方面來探究該國成為全球競爭力第一名之根源, 及對臺灣之衝擊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