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0》大部分史料是根据中央档案馆、文化部档案室、新闻出版署档案室提供的档案资料、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界老同志等保存的早期资料刊印。本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汇集1959至1960年在当时起过一定作用,有较大影响的文件、法规、领导人的讲话、报告和题词等。
探討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等經典小說── 透過哪些傳播管道,經過哪些人的努力,跨越了哪些時間節點, 才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英國文學經典。這是時間表也是路線圖! ◎本書為研究論文,內容涉及比較文學、編輯出版學、 跨文化傳播學、外國文學、歷史學、符號學、譯介學。 【本書寫作思路】 首先,考證簡·奧斯汀及其作品的傳播起點,涉及圖書譯介、報刊譯介、教學傳播、電影傳播等;然後,探討1935年以前的傳播過程及傳播主體,重點放在1935年至今簡·奧斯汀的6部小說的圖書翻譯出版過程,並試圖以安德烈·勒菲弗爾的操控理論來剖析《傲慢與偏見》出版個案,用羅蘭·巴特的符號學理論來分析《傲慢與偏見》的社會傳播效果。 【簡·奧斯汀──慢熟型作家】 與同期的司各特和其後的狄更斯等大作家相比,珍·奧斯汀屬於慢熱型的作家,在42年的短暫生涯中始終低調寫作,生前沒有享受什麼榮耀。在英國文學史中,她的地位直到她去世100多年後才得以確立。這主要得益於1923年羅伯特·查普曼校勘、再版了她的小說,使其上升到「嚴肅文學」的殿堂。 【平易近人,歷久彌新】 與19世紀的其他英國作家不一樣,珍·奧斯汀的小說沒有明顯的時代背景,總是圍繞著「三四戶人家」,歐洲的風雲變幻在她的作品中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但正因為這一點,她的作品更容易為和平年代的我們所理解,普適色彩較濃厚,且經歷了時間的考驗。無論如何解讀她的小說,其主旨仍歷久彌新,那就是──永恆不變的人性。 ◎那些你猜不透的書名、人名翻譯 ?《愛瑪》 茵媽、藹瑪姑娘、依瑪、晏媽、愛麻?? ?《曼斯菲爾德莊園》 羅散修道院、蔓士肥公園、孟司菲公園?? ?《理性與感性》 理性與感傷、感情與知覺、明識與痴情?? ?《諾桑覺寺》 北修道院、北安格寺、北晏加修道院?? ?《傲慢與偏見》伊麗莎白 伊利沙伯、衣麗莎白、依利沙白?? ?《傲慢與偏見》達西 達綏、但西、達塞、戴賽、大綏?? ◎《傲慢與偏見》層層劇透的電影廣告 1940年電影版《傲慢與偏見》引進中國後,被譯為《屏開雀選》。 1941年1月31日,最開始的電影廣告非常簡單,只有兩行字。 第一行是兩位主角的姓名,第二行是電影名稱,與中間的「是青年男女的婚姻寶鑒」連成一句話。 【2月3日】廣告上多了並排而立的兩句話──「男性的傲慢」、「女性的偏見」,暗示出男女主角之間的衝突。廣告內容多了「五個窈窕的淑女,需要五個知心著意丈夫」、「長舌的母親!書呆的父親!待嫁的女兒!」等更有誘惑力的廣告語。 【2月5日】這日又比上日的廣告多了「文壇空前傑作,影壇非常巨製」、「賢父慈母,擇婿指南」、「他是公子哥兒,架子大;她是千金小姐,脾氣怪。」並且點出《屏開雀選》即小說《傲慢與偏見》。...
在1949年軍事勝利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離開熟悉的農村根據地,逐步接管城市,進入陌生的政治文化生態,恢復經濟、改造機構、鞏固政權。高崢教授強調由此?動的文化轉型,與政權更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本書以杭州為中心,詳細考察1949至1954年間中共對接管幹部的準備和訓練、城市政策的制定與對話,以及接管後城市與鄉村、南方與北方、革命與傳統等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和互動。在此過程中,革命者改造了傳統城市,城市也改造了農村革命者。而革命者這種新的文化認同,對確立新政權的合法性、穩定性和現代性,同時保持其革命理想,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 這是繼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和傅高義(Ezra F. Vogel)研究天津和廣州之後,論述共產黨「解放」中國城市最好的一本書。高崢利用口述歷史、至今保密的黨內通訊以及個人回憶錄,對中共幹部接管一個南方主要都會的過程,作出了引人入勝、循序漸進的描述。新革命政權的成功,取決於它能否調整其農村根基以適應國民黨控制下的城市文化。高崢詳細論證此過程,為「1949-1950分界」增添一個全新而深入的理解維度。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已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系教授) 高崢的研究為共產黨對中國城市的接管和其早年建立的統治文化提出了新的見解。他廣泛而細緻地運用檔案材料,結合其他訪談資料,是實證研究的典範。本書將成為解釋共產黨接管中國城市的一個標本著作。 ─鮑德威(David D. Buck,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歷史系榮休教授) 本書根據作者在山東、上海和浙江等地進行的歷史訪談和檔案研究撰成,其豐富的細節及對文化和性別議題的關注,令其超越了其他研究中共接管城市的著作,對我們理解1950年代的過渡時期作出了堅實的貢獻。 ─周傑榮(Jeremy Brown,西門菲莎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冷战国际史研究
本書從政治、外交、社會和文化的多重視角,闡析中共如何借鏡蘇聯經驗,運用小說、教科書、歌曲、電影等媒介及勞動模範和女拖拉機手典型,塑造「新人」;傳播「新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包括站穩無產階級立場,實踐黨國至上、集體為重、勞動光榮和男女平等諸多觀念。蘇聯經驗是毛澤東時代中共施政的重要參照座標;但隨著中蘇關係從蜜月到反目的翻轉,中共宣傳「新人」的重點也隨之產生變化。全書藉由比較與對照中蘇風俗習慣、國家發展,以及領袖觀念與價值偏好,分析蘇聯經驗在中國發生變化的背後成因,進而討論斯大林模式在中國的適用性。毛澤東不斷強化階級鬥爭的觀點和政策,是對斯大林模式的重大修正。此外,研究中共所宣傳的新人觀,也有助於了解紅衛兵在文革前十七年的養成教育,以及毛澤東政權的本質。毛時代中共對「新人」的宣傳,造成二元對立的價值觀,其影響至今猶見。
本套書主要採編年方式,以時間繫事,敘事上仿紀事本末作法,詮釋國史發展。內容從民國建立起,每十年為一冊,包含政經演變以及值得關注之社會團體、學術文教、風俗習慣及法規慣例等具備時代變化意義之部分擇要記述,期能描繪國家發展的趨勢與面貌。本冊內容重點包含聯省自治運動興衰、北方軍閥混戰、國民革命軍北伐統一過程、中國國民黨訓政產生的以黨領政、教育與司法黨化,以及外交收回利權和關稅自主的斬獲等。
本书共分类型编、鉴定编、整理编、检索编四个部分,除了介绍古典文学史料学的重要史料及相关检索工具之外,还对史料的搜集、鉴别、整理、利用的规律和方法作了精要的归纳。
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歷史的關鍵轉折點。在此之前,清政府平定了太平天國、捻軍、阿古柏等勢力,開展洋務運動取得一定成功,建立起湘軍、淮軍、北洋海軍,鴉片戰爭的慘敗似乎已成過去,號稱「中興」。然而,這些都敗給了日本人更奮發務實的精神、更徹底的改革、更精明的外交、更近代化的軍隊。接下來的半個世紀,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覺醒,無數志士湧現,決心拯救國家;日本人贏得了列強的尊重,繼續充滿野心的冒險;列強對中國的殖民瓜分更進一步。清政府和腐朽和日本的侵略造成了雙重的苦難;部分奮勇反抗的中國軍隊和民?成為僅有的兩層亮色;具有調停能力的英國和俄國能否成為李鴻章的救星? 拋開宏大的論題,每一個有名或無名的參戰者、每一場有名或無名的戰鬥,都是戰爭的過程,都有其意義。本書巨細無遺地為我們介紹了這場戰爭的每一個大小場面,講述了戰爭的前因後果,令我們得窺一段完整的中日甲午戰爭史。
1910-1950年臺灣經濟如何從戰前過渡到戰後? 透過本書案例的討論,提出二十世紀前半臺灣經濟生產部門的特徵, 以及二十世紀後半臺灣經濟朝向高度成長邁進的初始狀態。 本書考察1910-1950年臺灣企業和產業在欠缺經濟自立性下各階段的運作過程,以瞭解臺灣經濟存在的利基與限制條件。 臺灣紡織業的近代化,未如同日本國內以棉紡織為主,而是因應米糖經濟的興盛,孕育出從事黃麻紡織的臺灣製麻會社,並生產裝載米糖所需的麻袋。臺灣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榮景的影響,出現了新興事業的企業創立熱潮,由日本國內資本家與糖業資本共同集資,設立修繕與製造糖業機械的臺灣鐵工所。 在戰時經濟階段創辦的汽車與電氣等組裝性產業,受限於本地工業基礎薄弱與資材的不足,生產實績不如預期。1941年臺灣總督府決意採取傾斜經濟的策略,朝向發展鋼鐵廠、硫酸錏工廠等重化工業,展現出臺灣總督府追求經濟轉型的企圖;最終因戰局激烈,這些生產單位的設備與廠房多轉為生產軍方所需之用品。 在這段時期,臺灣鐵工業統制會透過工廠調查與控制生產要素的途徑,促使廠商降低成本並制訂合理價格。其次,統制會還邀集大型和中型工程共同生產鐵道車輛與內燃機,並規劃在臺灣的建立完整的生產分工體系。統制會在統籌第六海軍燃料廠等廠房工程的興建時,顯見其大型工程的動員能力。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經濟,將戰前日本人經營的大型企業接收後成立公營事業。這段時期政府除了參酌臺灣本地的資源為基礎外,還要考量全中國經濟的布局策略,以致臺灣自戰時朝向重化工業發展的路徑未能持續。在此情況下,戰後臺灣經濟的構造與多數後進國家有相似的特質。 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促使臺灣成為獨立經濟的個體。在美援尚未大批抵達之前,政府曾短暫沿用戰前的動員體制生產軍需品,並運用中國大陸撤退來臺的軍事資材,生產民間所需的肥料,顯見其物資欠缺的應對方式。 從戰時經濟到戰後初期的討論,能超克以往戰前經濟史研究,但若在探討戰時工業化推展各項事業的高峰後即結束課題,將無法知悉推展時存在的界線。此外,透過微觀的企業案例討論戰後轉換期所進行的調整,可以理解臺灣經濟從戰前跨越到戰後歷史認識的盲點。
本書為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先生“近代史研究六種”中一種,是其“蔣介石研究”經典作品《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的全新增訂本,可謂楊先生“蔣研成果之集大成”。是次的五卷本,包括107篇文章,18篇附錄,作者按照中國近代史的基本脈絡以及蔣介石個人經歷,根據時間與專題重新編排、補充,相較之前版本,內容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合理,脈絡更加清晰,幾乎覆蓋蔣介石的一生,堪稱一部以專題研究串聯起的“蔣介石傳記”。在書中,作者以簡明的語言、紮實的史料,從蔣介石早期經歷及其在北伐戰爭、“清黨”反共,抗戰、國共合作,抗戰中的外交,以及婚姻、家庭,敗退台灣之後等主題入手,對蔣介石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讀。作者堅持“實事求是”,力求以史實出發,盡量摒棄各種主觀、客觀的障蔽,或填補學術“空白”,或對歷史問題提出新解,或補充歷史細節,全方位展現蔣介石這一重要而複雜的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與豐富面相,進而為世人還原出一個真實的蔣介石。
本书目录收集自1898年甲骨文发现以来至1987年国内外学者所作的甲骨学与商史论著目录。分为甲骨学、商代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科学技术、考古、其它等八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