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主报告、领导专论、专题报告、阅读60年、阅读调查、
版权信息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中国新闻出版业改革开放 40 年;范军,李晓畔主编.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8.12 ISBN 978-7-5068-7153-2 1.0 中.. || .0 范..李... 0 新闻工作-体制改革研究-中国出版工作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IV . OG219.20G239.2 中国版本 ...
本书立足于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变化现状,针对网络编辑的职业定位演进、知识技能拓展、基本素养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剖析。在此基础上,本书探索了新形势下网络编辑相关人才队伍建设的趋向及对策,以期更好发挥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播领域的积极作用,为我国建设网络强国、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助力。本书既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又可为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和网络出版服务单位提供参考。
本書記錄的是一座年輕而充滿創造力的城市――深圳的不同尋常的令世人矚目的成長歷程。在中國歷史上,恐怕還沒有哪座城市能像她那樣,以其自身的誕生預示著一個時代的開始和另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沒有哪座城市能像她那樣,以其自身的發展體現、引領著整個國家制度變遷的方向,並創造著一種嶄新的富有績效的社會發展模式;更沒有哪座城市能像她那樣,以其自身的不斷變革書寫著社會轉型的奇跡,並在創造財富的同時創造著創新的觀念、精神和理念。
本书所选论文内容涉及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公共图书馆立法, 图书馆员, 数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等多个方面.
本书从中国文化命意的深度和高度,怀揣着家国情怀的现实和忧思,以学术的敏锐和严谨,挖掘了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明背后的价值思想脉络及其与现代法学的转轨对接途径。
懷念孫運璿
本书阐释了中国思想库在当代中国政策过程中实现影响力的机制.作者从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出发, 结合社会资本, 知识运用, 社会结构等相关理论, 构建了一个解释中国思想库影响力的理论模型.
挑戰中國禁忌話題,預言未來新中國的寓言小說2013, 中國全民 嗨賴賴hi-lite-lite!!《亞洲週刊》大篇幅矚目報導 中港台年度大書注目焦點 我很高興,終於寫出一部描寫中國大陸的小說,去思考中國的一部大戲。中國崛起就是一場大戲。我的小說《盛世》,潛台詞是個疑問句:很可能這樣一種形態的盛世將是中國的現實,中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該如何自處?中國複雜的矛盾,社會都在不斷變化,如何評價,眾說紛紜,這次用小說寫,把年代更往後推一點,因為今天發生的情況,在過幾年就會看的更清楚了。可以同時說出各種不同的聲音,讓讀者自己作出體會和判斷。--陳冠中(摘自《亞洲週刊》)◎ 內容簡介:老陳是一個在香港出生,曾來台灣就學,後赴紐約工作,中年以後居住北京的作家。隨著與一個生長背景複雜、出走後又輾轉回到北京生活的方草地,和一個狀似失心瘋、天天上網找人吵架、和政府站在對立面的老陳舊愛小希(韋希紅)二個舊識,在二○一三年的新中國不期而遇後,當老陳身邊的所有友人,都沉浸在一片「嗨賴賴」(hi- lite- lite)、自我感覺良好的「幸福感」之中時,老陳、方草地、小希三人如何尋找「中國的盛世之謎」?消失的一個月?!是怎樣的陰謀,讓這個月的人民記憶全部被抹除?「一個失眠的國家領導人」被迫道出黨國如何製造真正的「盛世真相」?讓人民面對極端的恐懼,渴求國家機器的保護,便真的能諦造「盛世」嗎?真正的盛世,到底隱藏了多少欺騙、壓迫與謊言!《盛世》是一部勇於挑戰中國禁忌話題,且預言「未來新中國」的寓言小說。二0一三年的中國進入「盛世」期後令人嘆爲觀止:全民喜氣洋洋,自由信教,家暴和自殺率劇降……,全國一片太平盛世。小說機鋒處處的描寫,揭櫫中國崛起的遷異萬象,而中國在冷戰終結的二十餘年後的二0一三年,逐步邁入「盛世」之態勢,以經濟崛起頂替了軍事強權的主導。《盛世》為讀者預見了二0一三年中國諸多蛻變的曖昧性,以及對於文學、歷史、政治、經濟、言論自由、宗教信仰等事件的揭露與嘲諷。當所有預言家急迫諭示世人,「二0一二」年世界即將面臨毀滅之際,作家陳冠中的寓言小說卻弔詭的反其道預言--「二0一三」年將是中國「盛世」的到來!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推出的前沿问题研究报告,聚焦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展,使其深深植根于对中国传播创新的探究,充分发挥智库功能。为此,本刊试图与您一道,走进中国传播实践的前沿地带,深切关注其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呈现中国传播实践,共同为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传播开辟创新路径。
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爆發,威脅公眾健康、打亂生活節奏、衝擊社會經濟。病毒沒有種族,也沒有國界,人們在共同面對這一瘟疫大挑戰時,健康價值固然重要,與此同時,倫理道德和人類價值如平等、自由、公正等同樣不能忽略。本書收錄二十多篇,由兩岸三地的學者撰寫的重大議題文章,從基礎倫理、防控倫理、法律倫理、醫療倫理、責任倫理、關懷倫理六個角度,探討如何在大疫當前的困境下,建構中國生命倫理學。書中提出多個引人反思道德傳統、倫理精神和價值取向的問題,如防控措施與個人權利應如何平衡?健康碼的追蹤程序能否保障個人隱私權?醫療資源稀缺情況下限制老人的醫療供給是否合理?如何保障一線醫護人員的基本安全?作者期望通過本書補充生命倫理學的「缺如」,並為健全社會防疫意識、完善醫療衛生體系、增強道德研究,以及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倫理學盡一分力。在此疫情仍然嚴峻的今日,絕對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