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援华机构和他们的援助方式, 分析了外援带来的理念, 方式和机制的变迁, 评价了外援在"中国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本书是一本抗战时期货币金融的全景记录,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1937-1945年间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 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金融援助, 以及穿插其间的中日货币战的情况, 作者站在政府财政顾问的角度, 理性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政府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 取得的成就, 批判分析了战时中国接受的外国援助的进程以及得失.作者从在华外国人的角度回忆了那段历史, 因此本书是一本个人回忆录, 战后作者通过多方渠道搜集查证了自己未掌握或语焉不详的史实以及资料, 将自己的论述补充得更为完整可信, 因此, 本书更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著作, 能够为读者认识1937-1945年这段时期的中国以及中国的抗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In short, foreign aid has changed China. Foreign aid has connected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rough many channels, and created new types of strong partnerships throughout the world.
本书共分为绪论,新中国外援战略的理论指导与思想渊源,新中国外援战略决策的客观依据与遵循原则,新中国外援战略的实施历程与基本特点,新中国外援战略实施的显著成效与存在问题等.
本书主要集中在分析主要的国际援助行为体的动机和方式同时,关注相关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变化,例如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东西方争夺对象的历史地位的发展变化.还试图讨论发展的主题,技术,方式和方向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外援助这个渠道可以清晰地看出,观念和技术等细节因素对于国际关系的潜在和巨大的影响力.
「外援」的政治經濟分析: 重構「美援來華」的歷史圖像, 1946-1948
本书在对民族地区传统的援助发展模式反思的基础上,试图在参与式发展的理论视野下,观照和探索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出路.课题组深入调查东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发展现状,问题,原因,并特别关注了各地以政府为主开展的援助方式及其效果.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抗日战争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争取外援、国际联盟对日本侵华的态度、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对华援助、美国的对华援助、英国的援华运动等。
本书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学者近年来对我国外交、对外开放和对外关系问题发表的部分论文.
本书内容包括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 反对英美妥协与争取外援, 日本诱惑与中日秘密接触, 寻求中国的大国地位, 中共抗日外交战略的形成, 美国与国共关系等.
本书共分五章,包括:冷战遏制与外援的缘起、1961年外援法:新外援政策的确立、以“和平”为旗号的援助计划、经济援助的地理分布与政策目标、援助负担分担政策及援助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