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

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
ISBN-10
7509798760
ISBN-13
9787509798768
Category
History / Asia / China
Pages
382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6-01-01
Publisher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Author
张仲民

Description

本書重點關注了清末民初中國的閱讀文化(reading cultures)建構及與之相關的「接受政治」(reception politics)問題,以及來自歐美與日本的新知識在中國如何再生產的問題,如啟蒙、新的性道德與生育理念,一些與西方現代性密切聯系的關鍵概念像黑格爾、古滕堡、世界語等,是如何被「舍舊謀新」的大眾傳媒與知識精英在引介中具體化、在地化乃至符號化的,又是如何被清末民初的讀者閱讀和使用的,這些讀者又如何對此加以接受轉化,最終又產生了何種派生意義與社會效果。

張仲民,河南尉氏人,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亦從事歷史學理論的譯介工作。

出版有專着《出版與文化政治:晚清的「衛生」書籍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發表論文四十余篇、書評二十多篇,另外與人合譯有《捍衛歷史》(Richard J. Evans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一書。

Similar books

  • 种瓜得豆: 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
    By 张仲民

    Ben shu wei 2016 nian ban ji chu shang de xiu ding zai ban.Zhong dian guan zhu le qing mo min chu zhong guo de yue du wen hua(reading cultures)Jian...

  •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By 潘光哲

    莊欽永,《萬國地理全集校注》,《新躍人文叢書》(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9),原著於1843年底至1844年間刊行於寧波;參考:莊欽永,〈郭實獵《萬國地理全集》的發現及其意義〉,《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集刊》,期 7(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2006/2007), ...

  • 華人大補史: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
    By 皮國立(主編)

    第一本全面梳理近代東亞世界補養文化的歷史專書 當華人傳統藥食遇上西方醫學, 一段從不知其所以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全方位蛻變過程。 品嚐歷史中食物的滋味,探究補養文化的衝擊與再生 本書的焦點在於探討「補養」的歷史。臺灣街頭巷尾的飲食文化中,充滿著各種「補養」的菜色,從早期的狗肉鍋、燉鱉湯、蛇湯、十全排骨,到一九八○年代,逐漸普及全臺的羊肉爐、薑母鴨;還有青草茶、苦茶等,相信讀者對這些滋味都不陌生。由於傳統文化中藥食如一、藥食同源的發展,這些食物通常加了不少具補養功效的中草藥材於其中,而賦予一道菜色、一碗熱湯、一杯茶飲等具有防治某些疾病的功效,這樣的文化現象與背後的歷史因素值得探索。 此外,生活中諸如維他命、雞精、蜆精、提神飲料等具有補養、補精神、提升體力的飲品,即便已被「科學」二字重新包裝,但還是伴隨著傳統補養功效的話語,而成為現代的新補品,可見補養文化影響之廣泛,歷久不衰。 食補有沒有真實效用,需要專業醫師來解答,但我們可以從歷史中了解所謂被社會文化所認同之「療效」或某些「效果」,是如何透過各種歷史因素而被建構出來。二十世紀初期以來東亞各地的科學觀和中西醫匯通概念,又如何賦予這些具有補養意義的食物,一些全新的健康概念,並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閱讀本書,可讓讀者在吃下這些食物時,擁有多一份趣味與對其健康功用之省思。

  • 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
    By 秦燕春

    Ben shu gong 6 zhang, Nei rong she ji:cong jiang hu dao miao tang:wan qing de"wan ming san da jia";"guo zu"hai shi"wen hua":lun"yi";Lun"shi"yu jie"she":li shi de"xie zuo"yu"mo ni"deng.

  • 前面有什麼?——記住你不妥協的樣子,滅火器樂團成軍20年勇敢造夢!
    By 張仲嫣

    我想知道,迷宮的後面⋯⋯有什麼?滅火器樂團成軍二十週年首本音樂成長小說!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記住你不妥協的樣子!★ 〈島嶼天光〉、〈末日列車〉創作樂團——「滅火器」成軍二十週年紀念。由《白搖滾》作者張仲嫣執筆,歷經多次訪談,真實和虛構交錯,寫就第一本記錄台灣樂團成長的音樂小說。★ 深刻書寫少年夢想追尋、親子跨世代對話,是一本融合音樂、土地與社會思辨的人文之書。林昶佐Freddy(立法委員、閃靈樂團主唱)——專文作序吳志寧|929樂團主唱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阿 吉|董事長樂團主唱阿 達|農村武裝青年主唱邱威傑(呱吉)|台北市議員馬 欣|作家、影評人陳玠安|樂評人陳其邁|行政院副院長陳德政|作家黃 玠|創作歌手愛吹倫|資深音樂人、台中廢人幫幫主詹偉雄|文化評論人鄭文堂|台灣電影導演——熱血激推(按姓氏筆畫排序)◎ 本書內容音樂交織成一片繁茂巨林,男孩們義無反顧地往前走去,踩踏於長大和失去的變奏之間,他們還是不放棄做夢,並且保持溫柔。「我始終認為,寫字的本質是撕裂傷口,探究受傷的皮肉筋骨。每一道傷,都是新生可能的突破口。與團員相處的過程,我時常在恍惚間遇見傷口的重合點。近似移動的軌跡——高雄、台中、台北——使我隱隱約約見得一座巨大的冰冷迷宮,我們早在以為倖免時身於其中。」——張仲嫣青春彆扭的像支打不開的可樂瓶,掩藏一百種隨時爆炸的祕密。當想說些什麼的欲望試圖敲開瓶蓋,創作的引信在體內點燃,前面有什麼?是停不了的寫、沒有盡頭的唱。任迷宮兜轉至記憶原鄉:高雄八重洲、新堀江、原宿廣場,自青澀的追尋一路唱到黑暗盡處的島嶼天光,他們將生命丟失的拼圖一一撿回,為時代配樂,在母語彈唱間傳遞火種,或許每個人、包含島國本身就像龐克一樣無法被標籤定義,唯有直視晦澀才能感受光明、撫摸傷痕才懂得勇敢的隱喻。二十年了,迷宮裡的男孩始終對抗長大;「再不瘋狂,可就老了呢!」本書完整呈現「滅火器」成團二十年奮鬥歷程,作者貼合時間軸虛實交錯,提煉樂團沿途走來的疼痛拉扯、彼此相伴至今的情誼,並鋪展台灣龐克搖滾的音樂生態。故事折射出青年面對學業、前途與理想的茫然困境,不避諱體制內各種遺憾傷痂、以及和家人好友間的愛怨對峙。沒有人是壞人,但還是會留下傷痕。於是找不到出口的迷惑只好交給音樂了……跟著龐克批判、思辨,其中仍保有面向世界的純真,對待自我的誠實;「這是我的人生,我有權利自己作主!」這份「作主」並非衝動孤行,而是為生命負責的起點——面對源源不絕的惡意,未來還是一直一直來!該怎麼辦呢?只好繼續唱、繼續寫;不低頭屈服,就是他們所選擇、最對得起自己的生存方式。◎ 書封設計概念「唱片是圓的,不管怎麼最後都會轉回原點,起點也是終點,終點又是起點。」本書封面由知名設計師莊謹銘操刀,整體色調以「滅火器」鮮明的紅、黑搭配呈現。主視覺結合文內反覆出現、探問「前面是什麼?」的迷宮意象,設置一「CD圓迷宮軌道」,貫穿音樂與理想,隨著唱盤輪轉,彷彿穿行於現實、記憶和未來之間。◎ 各界好評(依姓氏筆畫排序)我只是一位,有幸參與滅火器傳奇故事裡的小小幸運歌迷。——929樂團主唱/吳志寧2005那年,我打了一通電話給大正,喂!我是吉董,董事長樂團新專輯巡迴,高雄場想找滅火器一起唱⋯⋯那次以後,我們就變得特別有緣,一起在The Wall鬼混、一起上街頭唱歌、一起打搖滾棒球隊⋯⋯選擇當一個搖滾樂手,就知道這輩子不會過得太好。唱自己的母語是自己的選擇,從來沒有後悔過,與其當個拷貝的靈魂,不如自己創造歷史,當個有故事的樂團,我們繼續向前行⋯⋯——董事長樂團主唱/阿吉閱讀這本滅火器的《前面有什麼?》,所有玩音樂的熱情跟感動都充飽了全身每個細胞,這不只是一個熱血的故事,還有各種衝突、憤怒與悲傷。透過作者生動貼切的描述,更讓即使不熟悉音樂產業、樂團生活的讀者,也一定會喜歡這個故事,如同身歷其境一起跟著滅火器在音樂江湖闖盪、冒險。看完的副作用可能是,你會開始想前進屬於自己不那麼正常的人生冒險!——立法委員、閃靈樂團主唱/林昶佐Freddy開頭一個古龍小說的經典句型,讓我差點失魂,但卻馬上因為細膩青春的描寫,讓我掉入某個南國的時空,進入滅火器的宇宙。 對於90年代出生的熱血年輕人來說,滅火器大概就是青春的全部。而這本書就是滅火器還沒有完結的青春。因為我們都還沒有感到滿足,所以這是我們尚未老去的故事。我推薦給喜歡滅火器,或者永不放棄的你們。——台北市議員/邱威傑(呱吉)「我知影這袂輕鬆/頭前路崎崎嶇嶇/這是你的人生⋯⋯」滅火器樂團,從南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搖滾樂團,成為台灣各大音樂祭、甚至海外音樂祭指名團體。若沒有他們對夢想的堅持、打拚,也許今天的台灣人,就少聽到一種能說出我們心情的樂音。小說雖虛實穿插,但仲嫣文筆殷實、氛圍營造完整,彷彿就像跟著我認識的勇敢的大正、勇敢的滅火器,再走過一趟青春。自信勇敢咱的名,繼續向前行,「我等你成功」。——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滅火器二十年來始終如一,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他們不只實現夢想,而且一直在夢想的狀態力裡用力唱著。永遠不會改變的熱血屁孩,只有帥而已。——創作歌手/黃玠二十年前在台中搞廢人幫的時候認識了高雄的龐克樂團滅火器,雖然技術平平,但熱血程度破表,所以我非常看好,不僅邀請他們加入廢人幫的行列更借錢幫忙發行了首張EP。永遠記得有一次他們來台中表演,居然在前往演出場館的路上出了車禍,我們都覺得是楊大正超帶賽所造成的,於是我給了他「帶賽大正」的稱號。二十年後,當年的帶賽王已經變成一位超有影響力的音樂人,而滅火器也是廢人幫唯一還存在的樂團,這份堅持與意念,絕對超有故事性。——資深音樂人、台中廢人幫幫主/愛吹倫音樂比話語更誠實。當一個樂迷,聽歌的時候,對望著內在真摯的自己,那是一種舒坦,那是一種明白;但是當你們成為一個樂團,每一刻都要真摯,每個人都成為光與劍,那麼便無處不疼痛。台灣龐克樂團滅火器的故事,是一篇與時代並行的成長敘事,訴說真誠以對人生是多麼地艱難,又是多麼的珍貴。——文化評論人/詹偉雄

  • 墓碑: 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
    By 楊繼繩

    墓碑: 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

  • 文革受難者: 關於迫害, 監禁與殺戮的尋訪實錄
    By 王友琴

    文革受難者: 關於迫害, 監禁與殺戮的尋訪實錄

  • 探索識界: 八識規矩頌講記
    By 聖嚴

    探索識界: 八識規矩頌講記

  • 從復員救濟到內戰軍運: 戰後中國變局下的民航空運隊,1946-1949
    By 張興民

    從復員救濟到內戰軍運: 戰後中國變局下的民航空運隊,1946-1949

  • 经济社会学研究(第六辑)
    By 刘世定

    本書主要關注社會行為基礎上的理論建模,共收錄了九篇高質量論文,涉及領域包括:參照群體、偏好變遷、集體行動模型、網絡行動模型、鑲嵌式博弈模型等。第一篇對當前社會學理論建模的已有嘗試和必要性進行了探討;第二篇關注了社會學的經典概念“參照群體”;第三、四篇文章圍繞偏好變遷展開理論建模;第五、六篇分別從社會學已有的門檻模型和還未受到重視的“故事的影響”出發,挖掘理論建模的可能性;第七、八篇分別關注了社會學的網絡模型和對經濟學博弈模型的改造;最後一篇則試圖從行為地理學中引入新的概念,擴展社會學理論建模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