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14位思想家的故事,包括麦克法兰、周其仁、梁漱溟、王阳明、朱大可、沈志华、李零、托克维尔、张英洪、贺麟、俞可平、熊培云、金克木、林怀民等人。
陈忠实:尽管对过去的记忆有饥饿有痛苦,但作为历史,往往会怀念。一眼望不透的小麦地,弥漫的清香,令人很沉醉。而现在闻到的是樱桃花的香味,而不是小麦的香味了。新京报:你觉得白鹿原上的人变了吗?陈忠实:肯定变了嘛,今天的人绝不是白嘉轩时代的人了, ...
... 渡人無量,遠近之人皆稱為天下神童,闡道江右洪閩道風,化行遭異類誹謗,受無限辛苦 ... 卷》,很明顯是與金丹道有關。例如:在此經的開經偈即提到:「金丹正法出世間,無影山 ... 思想相結合,透過扶乩方式,改造成無生老母的信仰。綜合以上的論述,整個發展的脈絡是 ...
直观而言,中国社会可以分为“显性的”与“隐性的”两个层面。作为“另一个中国”,秘密社会,或曰地下社会,是“中国社会”的真实模拟。故而,我们在讨论宗教、民间文化与民间信仰以及社会变迁等问题时,尤其有必要着眼于那些不为人知的社会集团及其信仰取向。 民间教派、秘密教门、“邪教”之类,都属民间宗教结社,在中国,最早起源于道教、佛教等宗教的异端教派。这种因宗教异端而形成的“邪教”或秘密宗教,在中国社会之蔓延,一直持续至元末白莲教形成、红巾军起义爆发、元亡明兴为止;其后,进入比较正规意义上的明清秘密宗教发展时期;在民国以后,这些教派被泛称为会道门。 本书除了勾勒中国秘密宗教的发展线索以外,着重于对明清秘密宗教诸层面的分析论述。明清秘密宗教之形成,除了弥勒教、白莲宗、摩尼教等宗教异端教派的影响以外,明清时期三教合一思潮对秘密教门信仰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明清时期的秘密教门,大多拥有自己的经卷(一般称为宝卷),多以杂糅儒释道三教与民间信仰的内容为其特色。
本書預定的宏大編輯目標,就是企圖精選國內現有各類精華佛學主題論文,藉以建構出第一流的高峰詮釋體系,以及真能具有承先啟後學術性質的,一部「當代臺灣佛教知識群英的典範新視野:從大陸到臺灣到東亞的精粹論集」。 因而,多年來,我們兩位編者為了達成原先預定的宏大編輯目標,除不斷激勵我們本身持續進行各種主題的相關論述之外,也曾多方挑選當代學界第一流專業佛教學者(按論文出現順序為:廖肇亨、張崑將、江燦騰、劉淑芬、陳玉女、林朝成、林鎮國、劉宇光),其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最新精華論文多篇,來據以建構出像本書現在這樣的巨幅磅礴體系。 而其最後所呈現的,全書嶄新多元的豐饒主題內容,共有四個專輯,分別是:第一輯:當代臺灣出發的東亞佛教思想新詮,第二輯:追蹤傳統佛教醫病學及其社會生活實踐風尚,第三輯:當代臺灣學界回應國際佛教哲學熱議的精粹集,第四輯:相關佛學研究的新詮釋史及其書評新檢討。 因此本書現有全部內容,就宛如珍貴心智精華已被煌煌薈萃,且光芒四射璨耀,足可據以表彰當代佛教知識群英各類主題論述的超高水平。此即本書的編纂之緣起。
本書剖析有關近四百年來,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的形成史,包括各階段時代的歷史社會基礎,以及作為各階段時代的主要批判禪學知識學發展的類型,或其具有代表性知識社群及其具代表性個別人物。 本書主張,現代批判禪學思想本身的論述,其實是關於現代批判禪學思想的詮釋學、或現代批判禪學思想變革史的歷史社會知識學論述,而非東亞所有傳統或現代流行的禪修方法論介紹。 因此本書本質上,就具有批判的歷時性又兼具共時性兩者的──從傳統末期到當代臺灣本土──現代批判禪學思想形成史的新詮釋性質。 本書特色 一本從明末到明治到當代臺灣的四百年新視野論著,首次被長歷史跨距的系統性與批判性開展,針對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的本土原創性深描。
叶衣观音,本是婆罗门教的女神Parnaśabarī,被密教吸收,成为胎藏界曼荼罗里的一尊观音。古代在印度东南部居住着 ... 阿耨观音,佛教传说中有阿耨达池,在瞻部洲的中心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八地菩萨以愿力故,化为龙王居之,中有潜宅,出清泠之水,以供瞻部洲。
在近代華北社會中,泰山信仰既是清廷實施“神道設教”的政治手段,又是民眾應對日常生活困境的文化傳統。由於西方文明的刺激,近代中國出現了社會轉型與文化焦慮,泰山信仰禮俗自清末以降不斷遭到知識界的批判、基督宗教的敵視與政府的強制改造。在內外交困之中,泰山信仰仍滋潤著華北民眾的日常生活,並呈現更為豐富的文化面相。本書從區域社會與日常生活的角度,探討了近代華北泰山信仰的演進及其境遇,從一個側面揭示近代華北社會變遷的路徑與機制。
一貫道學研究,不只是對一貫道的研究,更重要是探討天人一貫的道理。旨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希望透過古聖先賢的智慧,天人合力的妙意,找尋生命的真相,解開生死的道理。活出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為人類的未來尋找美好的出路。因此,關心的是全人類的未來生活,研究的是孔子一以貫之的道理,努力的是人間淨土與大同世界的實現。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徽學》是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集刊,主要刊發海內外高水平徽學研究成果。本刊注重徽學研究的原創性成果,講求學術性、理論性、前沿性,開設 “文獻與文書”“宗族與社會”“徽商與經濟”“學術與文化”“理論與綜述”“比較及其他”等專欄。本輯為第十一輯,共收錄19篇文章,多數為與徽學研究有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以及安徽省重點科研項目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