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学视域下的桃花源主题

宋代诗学视域下的桃花源主题
ISBN-10
7516184438
ISBN-13
9787516184431
Category
Literary Criticism / Asian / Chinese
Pages
265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6-09-01
Publisher
BEIJING BOOK CO. INC.
Author
杨宏

Description

本书以传统文学鉴赏批评为基础,借鉴结构主义、新批评理论、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时代、社会背景、作家生平等相关内容,从字义、情感、语调、用意等层面对每一时期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对宋代桃源诗歌进行全面分析讨论,力图在桃源诗歌研究领域中有所突破。

Similar books

  • 在此╱在彼:旅行的辯證
    By 胡錦媛

    本書以經濟學的觀點為「旅行」予以定義:旅行者在一往一返中體驗情感、記憶與歷史,進行政治、經濟、與文化資產的各種交換,並尋求得與失之間的平衡。旅行者回到原先的出發點,使其活動有別於「流浪」、「流放」、「流離」與「移居」,使旅行形成圓形╱迴旋形結構。 藉由「旅行」在文學文本《奧德賽》、《黑暗之心》、《歐蘭朵》、《印度之旅》、《桃花源記》與《臺灣當代旅行文學》的呈現,本書指出:出發點與回返點便是先驗性的「在此」,介於出發點與回返點的「之間」便是「在彼」。「在彼」在時間與空間中伸縮延展,沒有固定不變的座標,是內心的向度,是理念與信仰的視域。「在此」與「在彼」是不可分離的存在,經過連結的作用,兩者共同建構生命總體的「此在」(Dasein, Being There)。 本書論述精闢,以洗練的文字將艱深的理論化為生活性的思辯。在華麗轉身的閱讀中,我們靈光乍現。 好評推薦 我要去他方/雙手插入破口袋/衣衫也襤褸不堪/我踽踽藍天下/?思,我效忠妳!——Arthur Rimbaud 在旅行之前,我們對旅行地的閱讀是一種「想像」;在旅行之際,我們對旅行地的閱讀則是一種「摸象」;只有在旅行完成之後,或者「一再完成」之後,才是我們真正對旅行地了解的開始。——詹宏志 就貿易而言,旅行是指搬運傭工的一來一去。就教育而言,人生沒有比旅行更好的學習。就基本原理而言,旅行是指將一個人從某地運送到夠遠的另一地。——Louis de Jaucourt 人會在他們有生之年,為了某個基本上與工作無關的理由而遠行……人們要是不外出旅遊,他們的社會地位就會降低,因為旅遊是社會地位的指標!——John Urry

  • 陶淵明的人境詩學
    By 蔡瑜

    因此,在充滿傷逝歎老的〈雜詩〉中,陶淵明也呈現出「為歡作樂」的一面,如云:「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觴絃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 36 此詩所呈顯的是身心相與、隨心所欲的適意生活,而「我願不知老」正是 ...

  •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 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
    By 高嘉謙

     關注19世紀末至第二次中日戰爭時期中國境外的「南方」書寫19世紀以降中國東南沿海華人移民海外已經蔚為風潮,乙未割臺、辛亥革命,以迄抗戰軍興更讓許多別有政治、文化懷抱的士子文人也參與了這一行列。他們漂泊離散,仕隱進退之間,寫作的境外漢詩,勾勒了繁複的文學播遷軌跡,亦辯證政治/文化遺民的精神處境。從臺灣、廣東到香港;從新加坡、馬來半島到蘇門答臘,他們藉由文化、宗族和經濟的紐帶,將渺遠的唐山化為一處處在地的「現場」,竟然也形成無遠弗屆的疆域──一種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不能想像的「想像的共同體」。這是地理空間意識的變異與重塑,也是漢詩的越界與生產。漢詩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作為士人文化心靈的寄託與投射,漢詩因此成爲一代流亡知識分子銘刻歷史嬗變,見證家國離散,辯證現代性最重要的文學實踐。《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是學者高嘉謙考察19世紀以降,面對世紀的新舊交替,殖民與西學衝擊,在中國南方、臺灣與南洋的詩人群體的離散際遇。從他們寫於境外的漢詩創作,探究一個政治/文化遺民的精神處境及漢詩文類的越界與現代性脈絡。漢詩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作為士人文化心靈的寄託與投射,漢詩因此成爲一代流亡知識分子銘刻歷史嬗變,見證家國離散的重要文學實踐。尤其經歷乙未、辛亥兩次政治鉅變,士紳百姓大規模遷徙,文化與文學的播遷軌跡尤其繁複,漢詩的流動與生產由此構成理解與辯證現代性最值得注意的文學形式。漢詩的發展不僅僅侷限於中原國土疆界,從明清使臣、商賈的朝貢外交、貿易網絡,甚至更早的僧人、儒者的文化交流,促成中國邊境之外的漢字文化圈和漢字文化流動的區域──朝鮮半島、日本、琉球、越南、臺灣、新馬,都曾經有過漢詩蓬勃發展的生態。本書著眼於19世紀後期以降的文人跨洋出境,更大的意義是在「域外」或「境外」的位置上,突出一個漢詩寫作的意義和譜系。作者高嘉謙處理的時間跨度,始於一八九五年的乙未割臺事件,收束在日軍投降、二戰結束的一九四五年。前者從近代中國第一批遺民的誕生展開論述,後者以戰爭期間南來作家郁達夫的失蹤死亡,做為流寓詩學一個曖昧的結束或再生產。此外,《遺民、疆界與現代性》關注的現代性面向,將放在時間和離散兩個部份。前者陳述了帝國覆滅、國體肇新,殖民體驗、都市化和文化與語言變革等等鉅變,將中國及東亞周邊導入現代化的線性時間。除了時間感,本書強調的現代性視域,另指向空間地理變異的體驗。本書勾勒的脈絡,在於提出從中國境內到境外,一批傳統教養的士人階層,在紛亂時局內的離散際遇,以及透過漢詩展現的主體經驗。本書將透過遺民、離散、境外等關鍵的幾個概念範疇,去開展二十世紀漢詩寫作呈顯的現代性的種種可能。第一章講述晚清以降,士人投入古典詩學的寫作與論述。第二章從甲申、乙未與辛亥,遺民應世進退的三個歷史時刻切入,討論遺民與詩處理時間的形式。第三章清楚描述一個區域文學的可能規模,清理流寓類型與離散概念。第四章試圖論述臺灣漢詩譜系與遺民詩學的結構性起源:棄與地方意識的影響。第五章討論陳伯陶、《宋臺秋唱》與香港遺民地景,重新反思遺民身份的「發明」和「自我確認」,同時揭示民初香港離散詩學的重要特徵,殖民地裡想像與重申的遺民空間。第六章論述了康有為的南洋憂患。第七章敘述文人邱菽園的文人品味及文化資本積累而成的文學空間,最大的意義在於建構了一個中國、臺灣、香港與南洋區域之間的漢詩人交遊的網絡。第八章是從南來文學的場景,描述文化遺民面對的現實飄零與時空錯置。總結前面幾章的討論,提出文學現場的觀察。漢詩寫作、境外遷徙、遺民認同,三者構成的意義,連結到一個二十世紀漢文學播遷的區域客觀現實,補強了文學史看不見的「現場」。 

  • 宋詩特色之發想與建構
    By 張高評

    內容簡介本書特色 宋人面對唐詩之菁華美妙,思有以競爭超勝,必先存有創造性思維。然後,思其始而成其終,方能學唐、拓唐,而新變自得,而自成一家。 本書援引宋人筆記,從發想創意說宋詩特色;梳理宋人詩話詩集,從組合、開放、獨創、求異、反常五大思維,印證宋詩特色。據此,可見宋人知識建構之大凡。宋詩特色又雜然賦流形,表現在取材廣,而命意新方面:書中舉歐陽脩花鳥詩,從比興寄託,見詠物詩之拓展。蘇軾、黃庭堅之遷謫詩,從生命安頓,見道家之超脫自在。蘇軾、黃庭堅之禪趣詩,從禪學思維,見禪宗美學之自性自度。探討宋代詩賦之樂土意識,從興寄桃源,見宋人思維之谿徑別闢

  • 後遺民寫作
    By 王德威

    後遺民寫作

  • 圖成行樂: 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
    By 毛文芳

    Ben shu er bian liu lun. Di yi bian tan tao lu shu sheng, Jin nong de hua xiang zi ti yu zi hua xiang;Di er bian tan tao he...

  • 西方艺术史中的中国山水画
    By (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著, 李伊晴译

    研究新几内亚传统音乐的人类学家史蒂文·菲尔德(Steven Feld)提出了一对能概括这种情况的精妙的术语:schizophonia(原声与电声重制之间的差异)和 schismogenesis(声音组合与原材料之间的差异)。前者是指在原场域演奏的音乐与通过光盘播放的“同一”音效之间的 ...

  • 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观念
    By 徐习文

    本书从长久被漠视, 冷落的伦理学视角, 综合运用图像学和风格学的方法, 探讨理学与宋代绘画观念之间的关系, 发掘以理学思潮为主导的文化背景对宋代绘画观念的影响. 书中内容涉及: 研究背景和方法, 理学与宋代绘画观念的对话, 理学与宋代绘画观念的话语建构, 理学启发下的宋代绘画观念群落等.

  • Air Mail (Mandarin Edition)
    By Tomas Transtromer

    ... 温靴子上带铁掌的梅斯文森(所以她可以用靴子来踩那些男性诗人) ,以及带着惯世嫉俗的华盛顿人笑容的卡罗琳吉泽尔[ 95 ] (谣传女也皇约翰逊总统的情人之一) ,等等,等等 o 快写信来!从明尼苏达前线向莫妮 ... 给我这封信写一封迅疾的回信!我需要一次跨越大西洋的 ...

  • 中國山水詩研究
    By 王國瓔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論山水詩的發展。首先從〔詩經〕、〔楚辭〕和〔漢賦〕中表現的山水觀和山水景物的描寫來探索山水詩的淵源;接著以魏、晉時代道家思想的中興為出發點,通過求仙、隱逸、遊覽三條主要線索,討論山水詩的產生;繼而就山水詩本身的風貌與內涵為重點,探索山水詩自南朝至晚唐期間,隨著中國詩歌的發展與文學環境的不同而產生的流變。第二部分論山水詩的特色。首先從山水詩呈現的一些共同的語言藝術──如意象的塑造與對比的運用──討論山水詩在形象摹擬上表現的典型特徵;其次就山水詩中美感經驗的展露──亦即任山水以其本面貌自然顯現──為據點,探索詩人與山水之間或相融和或相分離的物我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