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了网络时代媒体与司法关系的新变化、域外对媒体与司法关系规则的修正,并对网络时代媒体与司法关系规则的构建提出了设想,认为在网络时代,司法机关在向媒体公开信息、引导和回应媒体方面负有新的责任等。
本书在介绍世界各国地区陪审最新发展的基础上, 重点考察了陪审团背后的法理依据与文化背景。对陪审团的价值之争、陪审团一致裁决、陪审团废法、陪审团在事实审终局性的前提 ...
本書研究的主題是在新媒體傳播語境下輿論對於司法審判的影響。作者從敘事理論角度入手研究輿論審判現象,在歸納出新媒體涉案輿論的敘事特點之後,對國內外新媒體輿論審判現象的相關解決方案進行比較分析,並針對我國目前的新媒體輿論審判現象給出了建議。
本书分设法学理论、法与社会、法与经济、司法经纬四个专题,对法理学时事热点和理论前沿作了深入分析。
采访权是记者采访报道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权利,没有采访权或采访权得不到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利就难以真正实现。本书的基本理路在于阐明采访权与基本权利的关联方式,采访权的权利性质,采访权在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如何具体展开,如何对采访权进行规制和保障,等等。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成立了“河南全面推進依法治省研究”課題組,就依法治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深入基層進行了實地調研,形成了近三十萬字的研究報告。本書緊密結合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要求,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河南近些年來法治建設的實踐與探索,就法治政府建設、公正司法、地方立法、經濟法治建設、社會法治建設、文化法治建設等提出了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此書為上海交通大學新媒體與社會研究中心推出的《新媒體與社會》系列的第七輯。本輯主打食品安全輿情研究,精選了近年來影響較大的食品安全輿情案例進行解析,書中還關注新媒體研究中不同的受眾和行為,涉及社會集體行動、網絡流行語的政治實踐,也關注網絡新聞對老年人的形象再現、少數民族受眾網絡接觸行為、大學生消費心理等。本輯還有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撰寫的《中國醫療輿情年度報告(2012)》。
網絡社會,人人都在「網」中。電信詐騙犯罪、網絡恐怖犯罪、互聯網金融犯罪等如影隨形。《刑法修正案(九)》新增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等多個罪名,涉及所謂「預備行為實行化」、「共犯行為正犯化」等熱議話題,成為中國刑法知識新的增長點。本書在介紹我國網絡犯罪及刑法罪名體系的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對上述話題進行了分析,為完善該領域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提供理論和智力支持。劉仁文,男,湖南隆回人。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刑法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後,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後。1993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刑法研究室工作。1994年在河北省香河縣人民法院鍛煉,任院長助理。1995年開始在時屬社科院法學所的科華國際律師事務所擔任兼職律師。2014-2015年掛職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副廳長。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德國馬普外國與國際刑法研究所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訪問學者或客座研究員。兼任中國刑法學會理事、中國犯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勞教學會理事、中國行為法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法學會理事、刑法學會常務理事、立法學會副會長。
當前中國正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芬兩國在國家治理、法治建設、保障人權、司法改革、依法行政、社會和諧等方面,有許多共同點或相似處,雙方的成功經驗和實踐做法,值得相互比較研究、彼此學習借鑒。本書收錄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芬蘭科學院共同主辦的第六、第七屆中芬比較法國際研討會的研究成果,內容涉及司法體制改革和法治新發展等當前中芬法治建設和法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本书探讨了隐私权和宪法隐私权的基本内涵和法理基础,分析了理论维度上刑事诉讼与隐私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刑事诉讼制度层面上研究了侦查程序中的个人隐私权保护问题与审判公开、被害人权利保护、证人权利保护、刑事诉讼文书记录等相关制度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以及在发生隐私侵权的情形下,通过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予以程序救济的问题.
司法評價應遵循客觀性、科學性、系統性、開放性與效驗性原則,同時應注重從價值創造轉向價值評價思維、從法律理論轉向法律工程思維,從批判評價轉向建設評價思維。良法善治、秩序、正義、公正以及人權等構成司法評價的價值論基礎。司法評價應當樹立憲法至上觀念,司法改革應當遵循人權的限度。在權力自我約束、權利競爭關係以及改革與訴權實現等層面重構司法體制,以緩解人權保障與司法供給之間的矛盾。重構司法權的分配模式,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提供良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