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笑的毛乐乐突然不会笑了。好朋友们为了让她开心,
本书作者参考了美国的多种原版俚语词典,研究了不少最新的外报外刊和视听材料,从中精选了近万则美国俚语,对其加注了汉语释义,对其中相当数量的俚语的典故也做了必要的说明和注解,编就了本书。
本书共收录了1891年到1911年法国小日报, 小巴黎人报所刊彩色石印画百余幅, 内容涉及1891年教案,1895年甲午战争,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洲, 义和团起义, 八国联军侵华,1905年日俄战争,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病亡出殡,1909年袁世凯小站练兵,1911年袁世凯剪辫子就任临时大总统等.
寻找家园: 一
这套文集收入了韩少功的主要作品,占发表总量的七八成左右。借此次结集出版机会,作者对其中部分作品做了修订。所涉及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恢复性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内地的出版审查尺度有一个逐步放宽的过程,作者自主权一开始并不是很充分。有些时候,特别是在文学解冻初期,有些报刊编辑出于某种顾忌,经常强求作者大删大改,甚至越俎代庖地直接动手——还不包括版面不够时的偶然剪裁。这些作品发表时的七折八扣并非作者所愿,在今天看来更属历史遗憾,理应得到可能的原貌恢复。二是解释性的。中国现实生活的快速变化,带来公共语境的频繁更易。有些时隔十年或二十年前的常用语,如“四类分子”“生产队”“公社”“工分”“家庭成分”等,现在已让很多人费解。“大哥大”“的确良”一类特定时期的俗称,如继续保留也会造成后人的阅读障碍。为了方便代际沟通,对某些过时用语给予了适当的变更,或者在保留原文的前提下略加解释性文字。三是修补性的。
圖書的世界繽紛多彩,書的種類繁多,怪不得菜園裏的蔬果都很愛書又愛閱讀!他們各有個性,喜歡看的書都不一樣。究竟茄子愛看什麼書?南瓜和辣椒愛看的書相同嗎?哪種蔬果最愛幽默的笑話書?哪種蔬果最愛看科普書呢?小朋友,我們一起跟着菜姨姨走進趣味無窮的圖書世界,和這羣熱愛看書的蔬果們做個好書友吧!
Ben shu shi yi ge quan fang wei zhen shi ji shu dang jin zhong guo jiao yu zheng zai fa sheng zhong da zhuan xing, bing huan qi quan...
奧斯卡.柏尼菲哲學大師、全球暢銷哲學童書作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哲學顧問台灣三星「星美好」生活哲學教育訓練計畫,生活哲學講師暢銷【哲學,思考,遊戲】系列作者!暢銷作家褚士瑩專文導讀!已翻譯成十三國語言!樂樂跟所有的小孩一樣愛問問題。他跟布娃娃思思一路上遇到人就問,想要找出答案。這是一本遠足故事,走走走,跟著小小孩的大問題一起走!「給小小朋友的第一本思考練習書。」樂樂是個愛問問題的小孩,他的玩偶思思是他最好的好朋友。樂樂問老師:「為什麼我要上學呢?」 但老師很忙沒時間回答。他和思思到學校,問同學、校鐘、學校的樓梯、桌椅、叉子、皮球、書等等,大家都給他不同的答案,最後老師說她一整天都在想這個問題呢,然後很溫柔地回答了樂樂。這本書藉由「問」與「答」的方式,開啟了一趟尋找答案的冒險旅行。讓小孩子練習問問題,然後試著自己去尋找答案回答問題。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和小孩一起去尋找各種答案的可能性,並刺激孩子自己思考。
本书是供幼儿家长培养幼儿智力使用的工具书。内容包括:语言能力培养,计算能力培养、美术活动与创造力、科学小实验。
在1950年代,冷戰形勢令中國門戶對外關閉,香港取代上海成為最重要的華文電影製作中心。新加坡與香港均位於竹幕中國之外,構築了「海外華人」的共同屬性。香港與星馬當時同為英國殖民地,兩地在政治及軍事體制上形成連帶;在文化上,星馬地區是那個年代香港電影及文藝作品最大的市場,冷戰時代的香港電影往往呈現出對於星馬地區猶如親屬般親密的「文化想像」,一條「電影文化環」就這樣把星港聯繫起來。本書採取文化史分析角度,兼具電影文本細讀,探討電懋(國泰)、光藝兩間片廠所製作的六部星馬題材電影,重新檢視這道星港電影文化環的形成和斷裂的先兆,以及香港電影的主體性如何透過他者的凝視而孵生。「香港粵語電影在星馬的傳播成就了香港電影的主體意識,馬化華語電影在新加坡建國運動中的出現昭示了新加坡國族認同的萌生。麥欣恩的新著帶我們重返滋養香港電影與新加坡各自身分認同的關鍵時空,並在二者的精彩對照中生動揭示兩地人民的共通境遇及這一『新雙城記』的豐厚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羅靚,美國肯塔基大學「麥欣恩的研究聚焦於1950、1960年代冷戰時期的香港與新加坡電影的『雙城記』,為南洋移民、逝去的電影工作者和其理想年代重新造像。在(中)國境之南的邊緣兩地積極締造華語電影世界,相遇對話,本書為當今的『華語語系』(Sinophone)研究提供有力和在地的佐證,不止開拓了香港電影的版圖,擺脫其北進想像而進入『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視野,同具回顧和前瞻性。」 ──吳國坤,香港浸會大學
本文集是我們對自己同時代兄弟王康的深切紀念。人類大劫難中,春天如故,已經準時到來。在這沒有王康的第一個春天,本書在纽约付梓,是我們今年特別的慰籍。我們在此感謝本文集所有作者——無論您在天涯海角,海內海外,大陸台灣,西方東方,請接受我們真誠的謝意,我們同時請求,鑑於周知的原因,原諒我們對文章斩而不奏的編選方式。最後申明:本文集之編輯是義務勞動,出版屬公益事業,文集是非盈利品。我們感謝博登出版社的理解與合作,寸心終成文集,願對王康的紀念自由傳送,浩氣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