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的春天,“我”认识了摄影师冉森。我们两人有过短暂的友谊,之后他突然失踪了,有人说他去了墨西哥,带着所有的照片,没有留下一点存在过的痕迹。30年后,偶然发现的一张照片又勾连起那些尘封的往事。
蕭紅的小說是詩意的、散文化的小說,而她的散文卻又像小說一樣,情節的貫穿,人物的對話,讓蕭紅的散文讀起來就像一個個吸引人的故事。本書收錄了蕭紅一生所作大部分的散文,從與《跋涉》到《商市街》,從《橋》到《蕭紅散文》,以及其他集外發表的散篇,在這些散文中,可看到蕭紅短暫而傳奇的一生的漂泊軌跡。蕭紅的散文,如《回憶魯迅先生》等文章,文字上更平實質樸一些,情感卻zui為真摯流露。
本书收录的散文作品有《勤劳的手》《我为老师整理小报》《我为妈妈插花》《做海鲜炒饭》《一堂精彩的学生讲堂》《观影》《有始有终》《糟糕的中午》《爸爸的迟到》《奥数考试前》《难忘的一件事》《一件令我感动的事》《帮环卫工人和小狗》《军训》等。
《又是春天——蕭紅散文》是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的散文精選集,共收入80篇散文,約20萬字。第一輯收入的是她的著名散文集《商市街》,主要取材於她與蕭軍在哈爾濱一起度過的一段極其艱難的生活,饑餓、寒冷困擾著這對年輕人,他們經常處於借貸無門、出入典當行的窘迫狀態。至今讀來,仍然被苦難時代背景下個體的困境所震撼。第二輯收入的是蕭紅自敘性的散文,從中可見蕭紅的身世、情感,她孤單的童年,使她感到愛與幸福的祖父,與蕭軍的信件,以及對魯迅先生的懷念,這部分散文流露的是蕭紅最真切的情感。第三輯收入的則是較為直接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散文,其中寫人的幾篇,如《林小二》等筆觸細膩,有小說的風格,而《放火者》、《長安寺》等直接寫到了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轟炸。本書讓我們再次回顧蕭紅的作品,感受她那份浪漫主義情懷和追求自由的勇氣。
本书创造性的通过虚构的一只能听懂人话的家狗变成野狗的经历,此狗与其他家狗聊天和感受及与墓园中众多鬼魂的聊天对话中,反映出社会现实的荒诞与无奈,讲述众多不同身份的鬼与人繁杂纷纭的关系与人生,借不同的鬼之口,天马行空的大胆述说着平时根本不能说的大实话,嬉笑怒骂之间,方显世间黑白。
本書為彭南元法官引領、協同調解委員、諮商心理師,彙整在家事法庭服務多年的指標案例,主要目的在於彰顯法院的助人角色與功能,以專業協助當事人看到關係裡的困境與需要,進而提升正向思惟與解決紛爭的能力,從而回歸正常生活,迎向人生的春天。本書敘述了二十五個在家事法庭的訟爭案例。依訟爭上的請求,區分為兩部,第一部以離婚議題為主,第二部則探討親權改訂、家暴、財產繼承等議題。每個案例主要包含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案情概述」:由負責該案的調解委員撰述,詳細介紹案情緣由、衝突原因,以及背後的家庭動力;第二部分「專業觀點和策略」:調解委員針對該案的核心議題,詳述調解或諮詢觀點與策略;第三部分「心理諮詢觀點」:由諮商心理師鍾瑞麗撰述,分析當事人的情緒、心理與行為上的盲點和謬誤,提供具體而有效的建議,同時傳授寶貴的心理素養;第四部分「法官觀點」:由承審法官彭南元撰述,依據法律見解和化解家事紛爭的理念與模式,陳述辦案理念、審理經過和成效分享。法院保障國民能依法救濟的權利;然而,法院若僅以法律觀點論斷事件,而不進一步提供化解紛爭的方法和資源,不僅無法根本解決家庭紛爭,反會引發許多意想不到的後遺症。諸如:──夫妻經法院裁判離婚後,未成年子女無法與不同住的父母維持正常的親子關係;──被害人雖經法院核發保護令,然人身安全不僅未獲得保障,反而被加害人傷害;──年老的父母雖經法院裁判監護人,卻因此失去其他子女孝養的機會;因此,藉由本書作者群在家事法庭的各種努力與分享,期能拋磚引玉,讓家事法庭的審理理念與方式能多元化,讓家事法庭的工作者,有更寬廣的視野來面對家庭紛爭,並更切合等待法律救濟的國民與家庭。本書最重要的期許與祝福:讓紛爭的家庭得以安樂,每位家庭成員都有能力追求幸福的人生,讓生活更有價值與意義。
本书收录了包括小狗的小房子小老虎粗尾巴冰小鸭的春天小狼请客等在内的孙幼军深具代表性的优秀童话作品.
從「新自由主義」崩解到「直接民主」再崛起,從「阿拉伯之春」到歐債危機,直探事件現場,見證一波波為尊嚴而抗爭的覺醒運動真相。名家推薦:丘延亮專文推薦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光興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張鐵志 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卡謬:「痛苦是個人的,一進入反抗行動,痛苦則成為集體的。」 海嘯衝擊了原本美麗的地中海,波濤洶湧。二○一一年,地中海以南的北非,平地一聲雷,掀起轟轟烈烈的阿拉伯革命;地中海以北的歐洲國家,尤其是深受債務危機之苦的歐豬四國憤怒的一代振臂高呼,點燃悲壯的占領行動,這一波波浪潮甚至襲捲至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紐約華爾街,攫獲國際媒體的目光。 這次,張翠容行腳於革命事件現場,跨越地中海兩岸,親訪希臘、西班牙、埃及與突尼西亞,以一種在地而全面的觀點,探索這一場接一場如推倒骨牌般為民主與經濟抗爭的覺醒運動浪潮,試圖為讀者呈現事件的真相,並提出更寬廣的思維角度。「我再次踏上旅程,就好像抓了一個失了線的毛冷球,在暴風眼的地中海國家現場,不斷把那一條毛線拉呀拉,拉扯出不一樣的故事。……我不敢說,我站在現場,便能綜觀事實的全部,但至少是另一個面向,讓大家能跳出既有的思維,好好的想一想,背後那一個更大的圖象,仍需要持續探索。」──張翠容
《聆聽春天的步伐:春天住在我們的村莊》是一部凝重而永恆的鄉情作品,以獨特而雍容的創作風格石英來序。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對鄉村生活的深情厚意,描繪了春天在他們的村莊中居住的美好景象。 書中的內容豐富多彩,包括聆聽春天的步伐、鄉村情結、享受春雨、夏雨中的山村、鄉間秋雨、故鄉那條彎彎的小河、鄉村貨郎、旱煙袋、沙土路、清淡的槐花香、山林記趣、院中那棵老槐樹、煤油燈、沂蒙地瓜、回家過年、電視節目、露天電影、炊煙嫋嫋、擇鄰鄉村、挽留村莊、趕年集、親情刻骨銘心等。 本書通過真摯高尚的文字描繪了家訓、種蘿蔔、布鞋、石磨、祖孫四代求學夢、父愛、安琪兒的微笑、青春歲、牽掛是福、春燕歸來、懷念我家那條老黃狗、臘梅花開的聲音、狗尾巴草戒指、愛情形態、婚姻模式、樹上童年、真情深邃高尚、風雨荷塘、青石小巷、我盼擁有一捧土、蒙山特產、沂蒙山小調、走近孟良崮、沂蒙紅嫂、「偷菜」,都市人的莊園情結、鄉下老家的菜園子、無名山北坡那片菜園地、家有半分菜園、中國春節、村莊的靈光等主題。 這本書以其精彩的閱讀體驗和優雅的筆觸為讀者帶來了精彩紛呈的鄉情之旅。無論您是城市人還是農村人,無論您現在身在何處,本書都能喚起您對鄉村生活的美好回憶,並讓您深切感受到家庭、親情、鄉情的溫暖和力量。
《春天的二十二個夜晚》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北京的愛情故事,講述了一群生於60年代,80年代大學畢業後懷著夢想來到北京的新移民在這個城市的奮鬥故事和跌跌撞撞的感情歷程。書寫了60後一代文藝青年的成長與傷痛。因有作者的半自傳色彩,被評論家譽為'椎心泣血'之作,在青年讀者中獲得極大反響。
外號「小倒楣」的王曉梅,不知怎麼搞的衰運老跟著她,不過她不怨天尤人,因為平凡的小女子早已習慣平凡的命運。但在第N次出意外掛急診時,一個突發狀況讓她變得不凡,外婆的佛珠竟有神奇力量,從此種田就能發大財?她出運啦!不過好運過頭就有後遺症,一個怪怪極品男人竟被引來了……鄭品城就像吸血鬼一樣禁忌多多,因為天生易過敏的特殊體質, 對渾身化學香味的人工美女敬謝不敏,吃東西也得天然又有機。他乖乖做了三十年的敏感處男(唉),直到王曉梅帶來希望──他能吃她種的蔬果、和她握手也沒過敏,這莫非是月老的安排,他命中的另一半終於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