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杰作是公认的人类文化瑰宝,而《哈姆雷特》又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作品,是人类文学史乃至文明史上最著名的篇章。本书的译本是著名莎学家和翻译家方平先生潜心于莎士比亚研究、以诗译诗的重要成果,并配以约翰·吉尔伯特爵士绘制的全套经典插图数十帧,充分满足读者研读莎剧、赏玩插图、图书收藏的需要。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之悲劇
本书以前曾被翻译为《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最有名的戏剧作品,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从作品本身来说,在结构上,莎士比亚用了多线索多层次的手法,使戏剧场面不断转化,极富艺术效果;在人物塑造上,着重内心世界的描写,以至后人感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言上,莎士比亚将多种文体相结合,彰显了大家风范.
塵歸塵 土歸土 充滿荊棘的王子復仇之路劃下句點。 在憤怒的驅使之下,哈姆雷特一步一步展開自己的復仇計畫,雖然順利當眾羞辱了叔父,殺害了普婁尼阿斯。但是卻也傷害了自己的母親,以及心愛的女友奧菲莉雅,導致兩人相繼喪命。而因此喪父喪妹、家破人亡的賴爾帝斯,在國王的策劃之下,決定與哈姆雷特展開最後決鬥,但是卻沒有人知道,背後其實暗藏了龐大的陰謀。流傳四百年的經典悲劇,華麗完結篇! 另收錄於雜誌刊載時的大受好評的淒美短篇傑作〈仙女〉! 《哈姆雷特》是英國文學史和戲劇史上最傑出的作家,威廉‧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也是被人引用最多的一部劇本,與《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並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作者孟宸以纖細而優美的線條,加上詳實的服裝考證,重新呈現莎翁筆下那充滿魅力又華麗的13世紀。俊美的人物、精彩的故事,還有透過改編所延展的哈姆雷特新解,不管你是否曾經接觸過《哈姆雷特》,都能夠讓你重新認識這流傳四百年的傑作劇本裡,那讓人感嘆的無奈。
本书是对西方经典《哈姆雷特》的一个阐释和疏解。在原文细读的基础上,尝试以札记和诗话形式,结合中西典籍,于双重文化视域下观照哈姆雷特这一人类永恒镜象所临对的牺牲、自我认识、复仇、生死等生命问题,深入解析了哈姆雷特的性格和存在境遇以及二者冲突形成的个体命运。
本书描述了两个文学幽灵跨越几个世纪的门槛,从西方走到东方的故事。描述东、西方各国作家怎样出于对人类某些重大精神命题的共同关怀,按照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自己所处时代的要求,以及个人精神气质的特点,一面接受前人思想、艺术成果,一面又丰富与发展前人的思考,有如思想与艺术接力棒的相互传递,共同创造了两个世界文学的不朽典型的故事。
本書為「有聲劇」的電子書版本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莎翁經典故事+多層次的聲音演繹=震撼人心的耳內劇場 莎士比亞名列歐洲劃時代四大作家,同時也是世界最傑出、最知名的文學家之一,他的劇作是思想與藝術的融合,對於角色的塑造、對人性與命運的刻畫,使他的作品雋永不朽,成為西方文學的基石。自首演起,在各時代都是搬演和改寫的焦點,影響領域橫跨文學、哲學、戲劇、音樂、影視、心理學等,更有許多延伸的探討。 早期劇場的VIP席設在二樓兩側的包廂,雖然沒有絕佳視角,卻是「聽」得最清楚的位置,可見「聽劇」不但有悠久的歷史,更是皇宮貴族喜愛的休閒活動。莎士比亞系列廣播劇帶你回歸用耳朵聽劇的形式,精選三篇最經典的悲劇故事,包括家喻戶曉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四大悲劇當中的《李爾王》以及《哈姆雷特》。或許你在聆聽這些故事的時候,總會感到似曾相識,那是因為莎士比亞的版本已成為後世文學的原型,影響深遠至今。 版本特色: 一、重新編寫成最適耳的廣播劇 如果你曾擔心劇本不好閱讀、害怕莎士比亞影射寓意的晦澀難懂,本系列經由編劇梳理修裁,一轉原著劇本形式的艱深,調整成最適合聆聽的現代版本,會是你接觸莎翁作品的第一扇門。 二、保留對白的精髓與韻味 故事將由旁白帶出背景,引領進入劇情世界。白話的台詞仍飽含詩意,讓你得以領略原作的優美精髓。 三、聲音演員的細膩演出、音效堆疊加乘 邀請十多位專業聲音演員詮釋演繹,幫助你深入角色內心,共感其苦澀、悸動、渴求、悲慟等多重情緒。並藉由音效的輔助,在腦內搭建出屬於你的莎劇場景。 故事簡介 丹麥國王莫名猝死,在死因尚未查明之際,皇后便改嫁給國王的弟弟,使得皇宮上下動盪不安,甚至衍伸出國王是被謀殺的陰謀論。當時人在國外的王子哈姆雷特聞訊悲慟不已,也對於母親輕率改嫁給叔叔的不忠行為感到恥辱。 ...
新批評(The New Criticism)是一個西方現代文學理論派別,它於1920年代肇端於英國,30年代形成於美國,40-50年代在美國文壇占統治地位。它是西方現代形式主義文學理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形式主義文論起源於十九世紀的唯美主義(aestheticisme)或稱「為藝術而藝術」(I'art pour art) 這種文學主張沒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界已受普遍嘲笑,甚至形式主義(formalism)這個詞也幾乎成了貶義詞,因此我常用「形式論」譯之。新批評派的主將蘭色姆就認為「為藝術而藝術,和一切不稱職的主義一樣,是空洞的,在理論上對批評家很少用處」;布魯克斯也強調自己「從一開始起就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者」。現代形式論與唯美主義的區別,下文將詳談,但是一句「重視形式」並不能說明多少問題。 ◤被稱為新批評派「最近的親戚」的俄國形式主義,他們的這個名字也是被論敵加上的 苦於這稱呼之不名譽,羅曼·雅柯布森(Roman Jakobson)等人遷居捷克,形成「布拉格語言學小組」(The Prague Linguistic Circle)後,就想出了「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這個名稱。很多結構主義者不承認自己是形式主義者,而且指摘俄國形式主義過分重視形式。 但十九世紀的形式主義者卻從不遮遮掩掩。他們在占統治地位的「布爾喬亞道德派」面前幾乎是故意挑釁地用「為藝術而藝術」來招搖:只有他們敢於「拜倒在形式美腳下」以羞辱「物質主義庸人」。 ◤把唯美主義、「新批評」、結構主義視作形式文論的三個類型,是過於粗糙簡單的做法 首先,不能說除了它們,就沒有其他形式主義派別;其次,不存在有組織有綱領的唯美主義、新批評或結構主義,它們都有漫長的、跨國度的演變過程。尤其是本書把十九世紀以來各種反理性主義文藝思潮歸在唯美主義名下。這樣做,只是為了便於集中對比研究新批評派而作的權宜之計。對於這些形式文論派別,我們只能在有助於說明新批評派觀點時提及。它們各自的理論之全面闡述,它們各自的複雜內情,都只能存而不論。
哈姆雷特
含:柔蜜欧与幽丽叶(又译:罗米欧与朱丽叶)/曹禺译·威尼斯商人/方平泽译
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