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赫尔曼·黑塞所著的《通往印度次大陆》
本书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书中内容为作者历年来撰写的论文及国际评论,内容涉及印度及南亚政治、外交、经贸及文化教育诸方面,分印度及南亚问题研究论文、印度及南亚热点问题评论两大版板。
《海洋史研究》是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海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歷史研究院資助學術性輯刊。本書是第18輯,是國內第一部以印度洋史為主題的學術專輯,討論了印度洋史研究在全球史、區域史、跨國史相結合的轉向中取得的成果與新思維、新觀念、新理論,內容涉及印度洋世界遠距離跨海域商業活動、中非瓷器貿易、港城社會與商人群體、華商網絡等問題,對以往被忽視的航海與醫療疾病、生態環境史也有嶄新的開拓。 More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的研究是在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上进行的,参与调研的人数多、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团队除了掌握了大量*其珍贵的一手资料外,还对国内外在喜马拉雅文化圈的文物保护52作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将之集结成册。这套丛书不仅是对“东方建筑体系”研究的沿承,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其成果将有利于丝路沿线国家对相互文化的理解、包容,实现互学互鉴、和平合作。
《中國史話.制度、名物與史事沿革系列:海疆開發史話》借助大量的古代歷史文獻,對上自遠古下至近代的中國海疆開發歷史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其中既介紹了秦皇漢武開疆拓土的豐功偉績、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歷史、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下兩洋的壯舉,又重點介紹了沿海各港口及臺灣、南海諸島的開發歷史、愛國官民捍衛海疆的英雄史和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海疆的屈辱史。同時對中國海域的豐富物產和近代海軍的建設也做了一些介紹。可以說《中國史話.制度、名物與史事沿革系列:海疆開發史話》是一部較好的瞭解中國海疆開發歷史的普及性讀物。.
本書是教育部立項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之一,集中反映我國在已將建設「海洋強國」「文化強國」確定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我國海洋文化學界、政府海洋相關各界、沿海區域社會關於海洋文化意識、海洋文化觀念、海洋文化歷史、海洋文化事業、海洋文化產業、海洋文化生活、海洋文化教育、海洋文化規划管理等領域的基本面貌、存在問題、對策措施等的全面研究與發展狀況。
本书是研究地球资源被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惨遭破坏和如何保护地球的专著,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警示性和前瞻性。书中以翔实资料向读者展示:随着人口增加、过度消费和毁灭性开发,地球表面已千疮百孔;经过工业革命300年的掠夺式开采,全球80%以上可工业化利用的矿藏资源,已从地下转移到地上;很多国家将开发和竞争主战场从陆地转向海洋,世界海洋在“惊人”地衰退,海洋生物正“面临严重危机”。如果延续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那么到2030年即使两个地球资源也难以满足人类需求。
本书全面地反映了印度的历史, 政治, 经济, 军事, 社会, 文化, 外交等情况.介绍了印度的国土与人口, 宗教与民俗和特色资源等内容.
本书既有具体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又有精到而专业的理论分析;既聚焦经济危机与全球化等热点问题,又重视历史、文化、制度根源的探究;既注意总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和共性问题,又能结合个别国家的现实国情与具体历史;既为第三世界的自主与发展鼓与呼,又积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言献策。本书的主旨即是探讨当前国际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困境与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论分析与现实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經略海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商人(亦稱華商、海商)圍繞海洋的創新創業活動也由來已久。其中蘇門答臘島及其周邊地域對中國海洋事業的支撐不可或缺。本書立足於蘇門答臘島及其周邊海港的時代變遷、興衰起落及商品要素的變化,梳理了中國商人在此地域的海洋拓展與海洋創業,展現了他們在此地的互動聯合、網絡建構與文化融合,凸顯了中國官方、民間在該地域悠久而豐富的海洋經略事業。楊宏雲,廈門大學博士,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華僑華人、海外華商、海洋文化及海上絲綢之路。發表印度尼西亞華僑華人、華商、海洋文化及海上絲綢之路等各級別論文20多篇;主持或參與教育部、國家社科、中國僑聯、國家海洋局等基金項目10多項,完成專着多部。
本书收集了杨荣文多年来的演讲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等多个领域。该书由资深新闻人李慧玲和评论员阿萨·拉迪夫(Asad-ul Iqbal Latif)主编。 在政坛的22年里,杨荣文先生的思考型政治人物形象既让他在行动党第二与第三代政治领袖主掌的内阁中显得与众不同,内阁部长的身份与权限也使他得以将思想付诸实行,直接主导国家政策与方向。阅读杨先生的言论,在今天社会开放、资讯发达的年代,他的一些说法似乎看来平平无奇,甚至可能让人觉得趋于保守;一些他所倡导的概念,经过这些年已经融为新加坡经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