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平等的起源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
ISBN-10
7540498633
ISBN-13
9787540498634
Category
History / Social History
Pages
400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21-02
Publisher
Hunan wen yi chu ban she
Author
Isabel Wilkerson

Description

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of Caste (Oprah's Book Club): The Origins of Our Discontents

Other editions

Similar books

  •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
    By [美]伊莎贝尔-威尔克森, 姚向辉顾冰珂

    编辑推荐 ◎权威性:普利策奖得主十年巨著 ★权威作者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的作者伊莎贝尔 ...

  • 人類的旅程:財富和不平等的起源
    By 奧德.蓋勒(Oded Galor)

    ★繼《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大歷史》,又一解答人類文明巨作★ ★出版授權全球30國★  ★統一成長理論奠基者奧德‧蓋勒, 從經濟學視角來看三十萬年人類大歷史—— 是什麼力量推動人類社會進步? 為什麼全世界的進步如此不平等? 未來我們可以怎麼做,讓世界更好?「蓋勒的研究雄心勃勃,他提出了一個相當簡單的、高度以人力資本為導向的模型,解釋了馬爾薩斯的幾千年幾乎成長停滯、工業革命及其快速成長的後果、隨之而來的人口轉型以及新興經濟體的出現。」 ——羅伯特‧索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為什麼在整個人類歷史中,直到最近兩百年生活水準才突飛猛進?」 「為什麼國與國有如此巨大的差距,有些差距還不斷擴大?」 這兩大疑問是布朗大學經濟學巨擘奧德‧蓋勒教授終身來投入的研究主題。 自智人出現的近三十萬年來,縱然技術不斷進步:狩獵採集技能精進、灌溉及耕種法創新、文化藝術進展、國家武力益發強大……然而,人類一直生活於瘟疫和饑荒頻仍、平均壽命很少超過四十歲的勉強維生邊緣。 對此,馬爾薩斯提出《人口論》,指出人口太多(按等比級數繁衍)、糧食太少(按等差級數增加),兩者成長不同步,新增糧食餵飽不了嗷嗷待哺的新增人口,就會導致饑荒或戰爭,並且出現貧困和人口減少等情況。 然而,馬爾薩斯的困境到十八、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被打破了。人類的技術進步踏上臨界點,物質豐裕程度甩開了人口成長幅度:世界人口增為七倍,人均所得則成長十四倍,也就是說,三十萬年來,人真正活出了富足、安康、長壽的高水準生活。 是什麼改變了人類的命運?蓋勒以經濟學觀點提出,問題不只在技術進度,更重要的是人力資本的價值提高——工業革命的技術要求之下,工人必須具備技能與知識,父母必須投資子女教育,因此選擇少生孩子。而當男性不再是勞動力的唯一來源,讓女性(也是勞動力)多生孩子的代價變高了,又進一步壓低了生育率。就是這個人口學的變遷,造就人類掙脫了馬爾薩斯力量的束縛,達成經濟的飛躍成長。 然而,為什麼世界上的某些地區比其他地區更加富裕? 過往的解答往往聚焦在工業革命後,西方國家挾傳資本和船堅砲利殖民東方/南半球的剝削結果,然而,除此之外,蓋勒提出幾大因素:遷徙距離(依遠古人類祖先從東非出走的距離,距離近者人口多樣性高,利於創新,例如16世紀的中國;距離遠者人口多樣性低,抑制創新,如同時期的大洋洲和美洲)、地理條件(土壤和氣候適宜大型農園,利於土地菁英與榨取式體制,如中南美;相對則利於商人、企業家與包容式體制,如英國)、文化(家族關係越熱絡,減少對公共目標合作的意願,如南義大利;積極參與政治、貢獻社區活動,如北義大利)、政治制度(如北韓、如南韓)、社會多元性(需要比例恰當,例如非裔和歐裔美國人交流融合出搖滾樂;過度卻會有種族衝突)。 那麼,現在的我們要如何讓人類更富裕、也更平等? 縱然科技發展、經濟成長讓數十億人脫離貧、病、亂之苦,但也帶來全球暖化這項新危機,甚至有人提出有必要減緩經濟成長的腳步。蓋勒提出,除了創新環境永續的技術,重點還是在「人口轉型」,亦即降低生育率(包含促進性別平等、提供教育機會、供應避孕工具等),減少人口爆炸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財富、平等以及人口的變遷,帶我們從過去走向未來。《人類的旅程》由給我們一個展望未來的全新角度——由經濟學的觀點看來,性別平等、教育投資以及多元化(與社會凝聚力的平衡),是人類物種未來普遍富足的關鍵。人類的旅程的下一步,我們即將啟航。 ─本書特色─...

  • 惊回首: 美国宪政危机与未来中国宪制: Looking Back in Shock: The U.S. Constitutional Crisis and It's Lessons for Future China.
    By 张博树 著

    民主是一个伟大目标。民主曾经有力地提升一个民族国家内部的政治整合,也曾为民族国家的扩张提供动力,这是民主包含的二律背反。当今人类面临的挑战(包括资源、环境、高技术带来的冲击等等)正在要求这个星球实现更合理、更优良的政治重组,而不是成员间的相互为敌。世界各主要大国的民主化或民主优化,强调民主的人类成分,让民主成为人类的共享财富,而抑制各自的民族国家冲动,将是这个重组的前提条件。本书第一章,我们将重新梳理民主的发生学。第二章到第五章的任务,就是具体讨论美国民主的各个部分,它的现实建构,特别是川普这届政府所凸显的那些问题面向。本书最后一章,第六章,我们将把视角转向中国,毕竟,我们讨论美国,最终是为了中国。中国作为拥有漫长前现代皇权传统的国家,其现代政治转型走过了更艰难的、与欧洲很不一样的路,且目前仍在党国体制内蹒跚、挣扎。但社会进化和制度现代化的大逻辑告诉我们,中国的民主化总是要到来的。今天,国内一些党国御用学者对美国民主“进入黄昏”幸灾乐祸,似乎美国的失败正在证明党国体制的“成功”。这自然太短视了。最近我在不少场合强调,百年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和政治体制的民主化——仍将是未来几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如今中国作为民族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把政治民主化的任务逻辑地推到眼前。我们必须有所准备。

  • 美国对台政策的起源与演变(1941~1960)
    By 汪小平

    由汪小平著,主要敘述了戰后美國對台政策的歷史,同時也敘及抗日戰爭時期的中美關系與台灣光復的歷史,重點論述了戰后美國對台政策的起源與演變,從抗戰時期中美關系史的角度探討美國對台政策的調整,及冷戰初期兩岸對峙狀態下美國對台政策的演變。書中詳細敘述了這一時期美國對台政策制定的成因、過程、反應與結果,同時根據具體的歷史事件和相關史料,分析討論了這一過程的歷史意義。此外本書還討論了此一時期的中美關系、美台關系和圍繞台灣問題的國際關系史。 汪小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碩士,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演进
    By 武鹏

    在世界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如收入差距持續擴大、資源約束和增長價值觀紊亂等值得反思的問題。這些非合意現象的出現,引起了社會各階層對現有增長模式和增長目標的反思,“包容性增長”正是在這一現實背景下提出的。基於此,本書研究了包容性增長的理論發展脈絡和基本要義,並結合其理論內涵構建合理的評價模式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的包容性,進而推演出實現包容性增長的政策導向,以實現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的經濟增長。

  • 世界政治研究.2021年.第二辑:总第十辑
    By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的连续出版物。本辑中收录的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大变局时代欧美不平等问题的源起与影响;中国与世界体系的两轮脱钩—重新挂钩,以自主发展为中心;美国民间外交的“小城镇模式”——基于CIVIC案例的实地研究,本文对于中国二线城镇进一步扩大民间交流、推动民间外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区安全治理的路径——区域经济组织的启示;苏联式国家与软预算约束——苏联民用核工业的案例,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 20世纪美国激进思想传统
    By 吕庆广

    本書是社科基金專案(16BKS072)的結項成果。激進思想傳統是美國政治文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基於文本解讀的視角,對20世紀以降美國激進思想傳統的文化根源、政治願景、變革路徑、實踐影響等進行了全景式的描繪,並分別對種族、性別、人與自然、關係、全球人類命運以及激進文學和影視文化等這些相對獨立但又不失內在聯繫的多個專題予以詳盡論述。在厘清激進思想的基督教異端、海盜政治信條、啟蒙哲學等多重根源基礎上,系統揭示了激進思想中意涵的制度與和平變革的特質,對現狀的全然顛覆和對和平路徑的偏好始終貫穿於各種激進思想的主題之中。本書認為,激進思想傳統通過內化於美國主流價值體系而構成20世紀美國社會持續發展和變遷的內在動力,雖然目前面對政治影響被邊緣化的現實挑戰,但是資本主義自身不可克服的種種頑症和固有矛盾決定了美國激進思想傳統的未來依舊充滿機遇與希望。   貧困不是收入比別人低多少那麼簡單,它是自我維持的文化體系表現,它落後保守並在代際傳遞,滲透於窮人的社會參與、經濟生活、家庭關係和社區環境之中。如果人們能夠從所在的關係網絡、信任及社團等社會互動中獲取社會資源,那麼他們不但能夠獲得自身創造收入的能力和機會,甚至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降低社會排斥的程度,這正符合社會資本理論的思想。 作為“窮人的資本”,社會資本能夠給貧困群體提供非正式保險機制,緩解外部對貧困家庭成員的負面衝擊,同時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增加農民工的就業和收入。本書以社會資本為視角和核心工具,從財政支農、勞動力轉移、公共品供給、農村借貸和貧困代際傳遞等諸方面研究了農村減貧的機制和效應,把農村減貧看作作為非正式制度的社會資本發揮作用的結果。對農村減貧促進因素的定量分析,有助於準確把握促進農村減貧的方向,為我國的農村減貧事業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依據。

  • 西方城市管理思想与流变
    By 罗文恩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相較於廣袤的鄉村,城市有著巨大的優勢,不僅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衣食住行、娛樂、教育和醫療的需求,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崗位,成為各色人尋夢的天堂。“城市化”成為人類活動空間變遷的主旋律。在21世紀的中國,城市化的浪潮愈加兇猛,見證了復興,也帶來了諸多困境和難題。本書希望通過梳理西方城市管理的相關思想和觀念,探索通向美好城市的各種路徑和可能性。

  • 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价值比较
    By 田雪飞

    本書從以下角度闡述了中美高等教育制度倫理比較的相關問題:第一,中美高等教育制度倫理各有其歷史演變軌跡;第二,中美高等教育制度倫理在當代各有其基本維度,如中國是集權、約束、效率、公正、情感,而美國是民主、自由、效率、公正、理性;第三,中美高等教育制度倫理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性,共性是理性、效率、公正,差異性則是集權與分權、約束與自由;第四,完善中國高等教育制度倫理要發揚中國個性優長並學習美國經驗。

  • 卢梭美学思想研究
    By 李妍妍

    “回歸自然”是盧梭全部思想的核心,“自然”“自由”“情感”是理解其核心思想的關鍵字和經緯線,而這三者又是貫穿西方近現代思想史的重要範疇。研究盧梭的美學思想,應在由“自然”“自由”“情感”所構成的現代性問題關聯域中做整體考察。本書以啟蒙時代的文化及美學思潮為背景,探討盧梭美學思想的發生發展概貌、潛在邏輯體系、主要理論範疇、現代價值闡釋及局限性等問題,進而探究其對於當下美學與文化建設的正反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