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带动了相关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深化与相关国家互利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在开展境外投资既存在较好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根据2015年3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界定,本书提出“一带一路”的国内区域布局为“四廊一支点”,沿线国家和地区区域布局为“六大板块”,通过国内、国外两个维度,重点分析“一带一路”产业发展与重大项目总体态势、结构特征,详尽梳理各区域投资合作项目进行情况,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参与“一带一路”投资合作提供一定参考。
本書立足“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建設與發展,從中英區域發展理論與實踐切入,在全面分析全球化新時代的中英合作的基礎上,從中英鄉村建設對比與借鑒、中英金融業發展合作研究、中英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研究、中英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研究等不同領域、不同角度出發,深入分析了中英“一帶一路”戰略合作的新發展、新理念,系統研究了中英“一帶一路”戰略合作的思路、重點及政策建議,為不斷深化、拓展中英“一帶一路”戰略合作提供思路建議和實踐參考。
「一帶一路」為國內各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和更大的產業發展空間,西部沿邊省份也將加快發展外向型產業的步伐。本書以雲南為案例,從適宜外向發展的產業評估和選擇、產業外向發展的戰略和途徑,以及產業基地建設等方面全方位探討了雲南面向「一帶一路」如何推動產業外向發展。本書的研究成果對西部沿邊省份推動產業外向發展的產業選擇、發展思路、發展模式和產業政策有較好的借鑒意義。楊先明,男,1953年生於浙江寧波人。雲南大學特聘教授,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1978年考入雲南大學經濟系,1982年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3年攻讀雲南大學外國經濟思想史專業碩士學位,師從趙崇齡教授,1986年獲碩士學位;1994年考入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師從滕維藻教授,1997年7月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2年9月評為副教授,1996年10月破格為教授。曾任雲南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雲南省經濟研究所所長,雲南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於1990年11月至1992年3月到英國Leicester大學作訪問學者,1994年到美國Bentley商學院作短期學術訪問。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發展理論。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社會科學重大招標課題主持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組專家。2010年獲得雲南省政府教育功勛獎,2013年被評為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80余篇學術論文;由商務印書館等出版學術著作10余部。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部項目、教育部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以及亞洲開發銀行項目等科研項目;曾獲雲南省社會科學研究一等獎、二等獎以及雲南省科技進步獎10余次,並獲安子介國際貿易學術研究獎,國家發改委發展研究獎等。袁帆,1978年生,雲南昆明人。雲南大學助理研究員、經濟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世界經濟、產業經濟、金融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1項,作為主要研究者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6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3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學術著作兩部(合著)。
本书基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30年来跟踪研究国内特殊经济园区开发运营的实践,结合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近年来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重大境外园区前期规划项目经验,融合园区全生命周期开发运营理论及"123"规划体系创新,剖析13家境外园区典型案例,涵盖建设背景与发展历程,园区概况,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开发运营模式,优惠政策,经验与问题等.
本书分比较分析、产业协同、空间协同和理论历史四篇。从全球价值双环流的国际经济贸易格局出发,重点研究中国在一带一路上产业和空间的枢纽和引领机制。
本书是关于文化市场的论文集,融合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内外最新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本书致力于站在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最前沿,密切关注中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进程,收录的都是关于文化产业最新热点问题研究的文章,为中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砥砺思想、彰显智慧的平台。全书分为学术前沿、文化消费、产业创新、文化金融、文化贸易、版权经济和博士论坛等几个部分,既有专题性研究,也有综合性定位,既有多角度研究方法的集成创新,也有多元化学科的交叉融合。
“一带一路”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第一阶段,正在迈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新阶段。与此相适应,总结“一带一路”建设第一阶段的经验教训,为第二阶段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南是中国学术界的使命所在。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的一项研究成果,由理论篇和调研报告篇组成。在理论篇中,我们试图从多学科角度入手,解构“一带一路”的属性、定位、目标、边界与功能,避免把它看成一个“黑箱”或“百宝箱”。同时,作为一项学理化研究,我们力求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理论层面的自洽、实践层面的可操作、认知层面的国内外统一。尽管成果本身尚未达到理论体系建构的要求,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调研报告篇中,我们选择了“一带一路”建设第一阶段的六个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调研,从中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合作模式。
数字丝绸之路是一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伟大事业。本书从“一带路”倡议的时代背景入手,结合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动态,新问题,阐述了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模式为基础的数字丝绸之路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范畴,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环境及商业机会,提出了数字丝绸之路支撑体系的建设构想和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旅游创新发展》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视角出发,以丝绸之路重要省份的旅游实践为研究样本,对于如何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出了具有启示性的旅游发展意见,包括“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的目标方向、创新领域、重点载体和体系架构,以及未来三年内将落实的重要行动;同时,书中还囊括了多个具有分量的研究专题、多个核心省份发展解读、多个实战规划案例解读,力求全方位推进丝绸之路旅游创新发展。《"一带一路"旅游创新发展》将战略与战术结合、理论与实战结合、方向与行动结合,是一部研究“一带一路”旅游开发的指导性专业图书,对于各级政府、规划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创新性地发展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国家发展模式转型为立足点,以政治权力集团博弈为着眼点,从经济发展模式的开放性与稳定性、政治权力结构的协调性与有效性、外交地缘博弈的自主性、多元文化交流的包容性出发,对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七国的“一带一路”政治环境进行了系统性评估,并通过“双六边形叠加法”探讨了重大项目合作潜在的政治风险点与风险等级。从评估结果来看,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环境并不理想,有必要积极构建专业化对外工作平台,努力提升政治风险防范能力,从而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本丛书系国家社科基金“一带一路”建设研究专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别研究报告”的成果,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发展为着眼点,对沿线国家的基本国情、重大专题以及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进行比较深入、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本丛书的特色是:第一,通过跨学科协作,突出基本国情研究的综合性,分别从综合国力、人口结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政治生态、民族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对沿线国家的基本国情进行深度剖析。第二,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突出重大专题研究的专业性,重点关注各国的中长期战略、投资与营商环境、中心城市及其区域影响力等方面。第三,着眼于务实合作,突出双边关系研究的纵深度,从历史与前瞻、中国观、“一带一路”与投资贸易关系等方面呈现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