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诗刊》“国际诗坛”
本书收录了《诗刊》“国际诗坛”
本书收录的20位诗人,均为各国当前德高望重、近期成绩突出的名宿。他们中有首次在中国获得译介的爱尔兰四大文人之一的托马斯·金瑟拉,葡萄牙语世界zui高文学奖卡蒙斯奖得主曼努埃尔·阿莱格雷,两度获得加拿大zui高文学奖总督文学奖的法语诗人露易丝·杜普蕾,西班牙国家诗歌奖得主胡安·卡洛斯·梅斯特雷,以及不久前刚获得法国著名阿波利奈尔奖的塞尔日·佩伊,德国文学zui高奖毕希纳奖的扬·瓦格纳等。此外,还有享誉世界的小说家保罗·奥斯特的诗歌作品。所入选的诗歌,均为近两年内在中国首译首发。因而这本诗选的zui大特色即是各语种健在诗人中zui杰出、当下成绩zui突出的群体呈现。
本书立足于全方位的外国文学经典的文化阐释与深度研究,从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要素、成形标识、建构方式等方面入手,站在考察精神生成、思想化育的知识社会学立场,立体审视与系统反思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中的精神基因、生命体验与文化传承,并从文学人类学等方面综合考量,探寻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发展的文化谱系。
本书以“文革”以来的中国当代诗歌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早期朦胧诗之后的先锋诗歌。作者从文本(诗歌作品)、语境(诗歌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和元文本(关于诗歌的各种话语)三个方面切入,既关注审美问题,也关注文化社会学问题;既涉及诗人身份等社会学问题,也探讨各种个案,如个别诗人研究(如韩东、海子、西川、于坚、孙文波、尹丽川、沈浩波、颜峻)及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既是文学史,也是文学批评。
很多图书带给我们惊喜与感动,陪伴我们度过美好时光。上海译文根据豆瓣排行TOP100榜单,结合主流畅销、最受关注、外国文学、获奖作品等多个维度,甄选出20本超千人评分图书,最有价值的推荐, 让好书遇见你。《译文豆瓣高分必读经典套装》包含书目:《月亮和六便士》《春潮·老人与海》《一九八四》《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局外人》《刀锋》《傲慢与偏见》《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瓦尔登湖》《木麻黄树》《了不起的盖茨比》《十一种孤独》《玫瑰的名字》《质数的孤独》《哈扎尔辞典(阳本珍藏版)》《象棋的故事》《我是猫》《野性的呼唤》《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邮差总按两遍铃》
本书通过对21世纪外国主要作家的研究,运用新的理论视角解读2000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学作品。本书不仅研究内容新而且研究视角新,与时俱进,凸显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出版后该书将为外语学科专业的师生、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Ben shu gong shou lu le lu xun,Zhou zuo ren,Zhu zi qing,Lin yu tang,Sun li deng 23 wei xian dang dai wen xue shi shang de da jia de 38...
本书收录了许地山,周作人,丰子恺,夏丐尊,汪曾祺等22位现当代作家关于佛,道方面的39篇文章.他们表达出佛道家的根本精神,除了学识和洞察力外,更体现出作家们宽容的心态和寻求理解的愿望.书中关于八指头陀,弘一法师,曼殊法师传奇经历的描写,更让人对这些高僧产生浓厚的兴趣.透过娓娓道来的文章,亦可激起普通读者努力到达"春满""月圆"这一人生境界的雄心,认真生活.
本书从学科史的角度系统地检阅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将描述与分析、综述与讨论、资料性与学术性有机结合起来,旨在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学研究状况的全面调研获得充分的一手资料,将外国文学研究置于一个动态的长程视野中进行整理、考察和分析,如实地反映和评价已有的成就,并对存在的问题做出一定的反思。本册为第一卷,共分四章,内容包括:英美文学研究、德语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西班牙语文学研究。
本书分为初始篇、器物篇、经典篇、视听篇、乡土篇5个部分,包括元叙事与太阳神话、中国叙事传统初露端倪于先秦时期、青铜器上的“前叙事”、瓷的叙事与文化分析等内容。
翻譯研究的絕佳入門之作帶你一窺翻譯名家的工作實況與省思 有人認為,翻譯是文學的窮表親,是必要之惡,虛有其表的繡花枕頭——正如義大利古老諺語所說的「譯者即叛徒」。但也有人認為,翻譯是跨文化理解及豐富文學涵養的捷徑。本書不談上述兩種極端的看法以及日漸抽象的翻譯理論,而是聚焦在:翻譯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人們形容一份譯文「忠實」(忠實於什麼?)是什麼意思?翻譯過程中是否無可避免會流失原意或增添語意?翻譯重要嗎?如果是,原因又是什麼?馬克.波里佐提毫不避諱提出自己的意見,寫下這本既是實用指南,也是宣言的著作,邀請我們同情譯者,別將他們視為「叛徒」,而是作家的創意夥伴。 波里佐提曾翻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派屈克.莫迪亞諾、福樓拜等名家之作,在書中探討翻譯是什麼、又不是什麼,以及翻譯如何能發揮功用,或是徒勞無功。他說:「翻譯遊走在藝術與技藝、原創與複製、利他與商業,甚至是傑作與劣作的邊界。」他提醒我們不只要解讀翻譯作品,也要去解讀翻譯這個「行為」,別視之為待解的問題,而是值得慶賀的成就。 各界好評譯者不是學者,或許無法辨識出外語文本的所有細微差異,但譯者要有自己的文采,因為譯者本身就是作者。這是多麼擲地有聲的聲明啊!你可以不同意波里佐提的主張,覺得他這麼說簡直是要鼓勵譯者篡位作者,但任誰都不得不承認這位翻譯過五十幾本法文作品的英文譯者敢於提出這種彰顯譯者主體性(subjectivity)的說法,無論如何都可以讓關於翻譯的論述更為精彩。——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 陳榮彬 這本書的重點不只是譯者同行間的相互打氣取暖,更是呼籲讀者:不要再挑我們的錯了,欣賞我們的好處吧!——師大翻譯研究所教授 賴慈芸 生動、好讀,趣味橫生⋯⋯以一系列迷人又奇特的文章,訴說在全球化的世界越發重要的主題⋯⋯波里佐提讓人覺得創作與閱讀翻譯文學,可以是真正令人愉快的經驗。——艾蜜莉・威爾森(Emily Wilson),《紐約書評》 本書深入淺出,旁徵博引,最重要的是引人入勝,兼具趣味與啟發性⋯⋯讀起來精彩有活力,宛如一股清涼純淨的空氣,吹入充滿陳腐教條的教室裡。——法蘭克・懷因(Frank Wynne),《旁觀者》雜誌 書中字裡行間都充滿與呈現出波里佐提的專業與數十年的經驗,並清楚直接地點出圈內人才知道的學門的精微之處,同時熱情地為翻譯這一行具有更大的價值辯護。——《出版人週刊》 波里佐提說,沒有完美的翻譯,還說「那樣會更好」。翻譯值得與其他藝術表達形式平起平坐,但這個過程應該「從家庭與學校開始」。這本書理當能啟發這樣的改變。——安娜・阿絲蘭雅(Anna Aslanyan),《金融時報》 本書中,波里佐提提出犀利且鬥志十足的宣言,反對「譯者即叛徒」的格言:譯者不是誹謗者或叛徒、鬼魅或鸚鵡,也不是工具人,而是如約翰・藍儂所言,是自己寫作的作家。——《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 波里佐提認為,無論譯者的技藝如何隱而不見,他都應該獲得和藝術家一樣的關注。隱藏自己的聲音是一門藝術,讀者也該學著尋找這個聲音。——美國書評網(Public Books) 本書節奏明快,清晰易懂,引人入勝,說明翻譯是什麼,又具有何種功能。……這本小書值得成為翻譯的權威之作。——盧克・桑特(Luc Sante);著有《另一個巴黎》(The Other Paris);譯有費利克斯・費尼雍(Félix Fénéon)的《三行小說》(Novels in Three Lines) 波里佐提在本書中,生動清晰地說明翻譯的風險與過程中的棘手選擇,還進一步探討長久以來在文化彼此碰撞、世界越趨縮小均質時衍生的問題,並談論如何在促進了解時保留差異。這本優美的必讀之書,出現得正是時候。——蓋瑞・印第安納(Gary Indiana),著有《我能給你一切,除了愛》(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