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体与日常

新集体与日常
ISBN-10
7560881955
ISBN-13
9787560881959
Category
Architecture / History / General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8-12-01
Publisher
BEIJING BOOK CO. INC.
Authors
王博主编, 金秋野

Description

本书集结了针对当代建筑前沿、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的评论文章多篇,以“城市空间、单体建筑、乡村实践、改造更新、理论探讨”五个主题为线索,述及本土建筑与城市发展领域的一些具有创新角度的关键议题,如互联网背景下城市商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单体建筑日常性的凸显、乡建热潮的本质问题、批判复盘建筑学介入文保领域的实践、数字建筑的趋势与传统建筑教学的融合等。对近年来本土建筑与城市发展趋势和内因进行评论与反思。

Similar books

  • “唯物”的新美学——论当代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
    By 于淑静著

    本书在对相关小说叙事文本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将“日常生活”作为一种问题意识切入所论,结合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通过运用有关日常生活的理论,从整体上对中国当代小说这一文本现象进行尝试性的阐发、分析和探索性的研讨。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
    By 余满晖, 曹志峰

    本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在一般性地介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基础、价值意蕴和理论遵循的基础上,既阐发了新时代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也在深入的社会调查当中揭示了当下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其成因,并通过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梳理提炼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创新对策。

  • 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
    By 李斌, 潘泽泉

    本書匯集了2015年度中國社會學年會評選的優秀論文,以「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改革與社會治理」為主題,內容涉及經濟社會學、社會分層與流動、社會治理和社會心態等,體現了當前中國社會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以及各界學者探討的熱點話題,對於從事社會科學研究人員來說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研究
    By 朱晨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日常生活,并成为广大民众人人奉行、时时奉行但其自身并不自知的日用常行,才能称得上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作为“兴国之魂”的立国价值,此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的基本涵义。本书以日常生活为研究视域和思维框架,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分析,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尝试性探究。

  • 城市社区传播与空间生产:新媒体时代的自我、他人与地方
    By 谢静著

    本书从媒介学、传播学角度切入城市问题,因应当前社会治理日益技术化、智能化的趋势,综合分析治理、技术与传播的关系,在社区层面展开跨学科研究。针对新媒体特征,本书提出“社区沟通性”“私社区”“移动社区”等全新概念,为理解当下城市社区提供了新视野。

  •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研究
    By 严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阵地,后者以高校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为主,组织凝聚各类教育者,主要利用课堂外时间开展日常性、生活化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在实践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设计、组织形式、教育管理方面各有侧重,价值实现的模式和质量呈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学生,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育人的效果。质量评价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是协调反馈的重要机制,也是了解完成度与实效性的重要手段,本书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开展质量评价的少数专题性研究之一,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基本背景;第二,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重要意义;第三,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第四,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类型方法;第五,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第六,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实施反馈。

  • 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
    By 喻厚伟

    中國消費文化的變遷和城鎮化進程分不開。本書借鑒中西方各種消費文化理論來研究中國之情況。書中從總體性的層面來討論消費文化。城鎮化通過多種中介對消費文化總體性產生影響。在鄉村經濟主導的城鄉關系之下,消費文化出現過城市向鄉村的逆向傳播,而隨著城鎮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發展對生活方式及消費文化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中國當前消費文化的基本面是積極的、正面的、向好的。未來要引導消費文化健康發展需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革新來著手。

  • 投资新视野(Ⅱ):养老服务
    By 建投研究院

    養老服務業作為更高品質地延長生命、提高勞動生產率、釋放人口第二紅利的重要支持和保障,是將迎來黃金髮展期的朝陽行業。不同於新興技術,養老產業是慢熱的,需要長期堅持與精耕細作,回報緩慢卻持久而抗週期。本書對養老產業進行了全面的剖析,縱向上,實現宏觀、產業、金融、投資全鏈條覆蓋;橫向上,探索社區養老、機構養老、高端養老、新型養老、醫養融合方面的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價值。

  • 团体与日常: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史
    By 徐志民, (韩)孙安石, (日)大里浩秋 等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史,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留日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二是他们的团体活动。留日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生活、经费问题、人际交往、翻译编辑、文学创作、社会活动等生活百态和人间诸相。留日学生的团体活动,既有清末留日学生的重要组织励志会、译书汇编社、清国留学生会馆、军国民教育会,也有抗战前后中共东京支部、中华学艺社、中国留日同学总会等开展的主要活动。围绕留学生与救国的主题,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个人生活与团体活动相互交织,展现了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期间半个多世纪的留日生活谱系与中日关系变化。

  • 城市化背景下的俄罗斯农村: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
    By (俄)Л.Н.马祖尔

    马祖尔Л.Н.所著《19世纪下半期—20世纪城市化条件下的俄国农村:地区变化》(叶卡捷琳堡,乌拉尔联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该书主要内容: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俄国城市化的特点;农村城市化的分期经验;城市化的地区模式;城市化进程在地名上的反应);俄国和乌拉尔的农村移民(移民是城市化的因素与信息渠道;在苏联电影中的农村移民:神话与现实;乌拉尔的农村与农村移民);国家及其在改造农村中的作用(农业改革是农村地区城市化的因素;政治决定怪圈下的农村散居制度;艺术电影所反映的苏联农村问题);农村人口生活条件的现代化(俄国农村建筑的变化;农村建筑与苏联农村的改造;苏联农村公用事业的经验;1920—1980年代农村的电气化);乌拉尔农村社会--文化面貌的变化(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学校;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图书馆和俱乐部的作用);在城市化条件下农村生活方式及其变化(生活方式是农村城市化水平的反映;20世纪乌拉尔农民经济的变化;农民消费模式;农民的劳动与休息)。城市化研究者多将注意力放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方面。该书作者却独辟蹊径,力图阐释城市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农村,农村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形成,农民生活方式如何变化。这些都以丰富的史料为支撑,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在一定程度上自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