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第二语言学习这一学习者和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针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第二语言学习的脑机制,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双语记忆表征,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词汇和句法加工,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转换,第二语言学习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与教学策略,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过程与高效率推广等八个核心问题,对各个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课堂外语学习环境中的语言迁移——以动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外语界,3,57-64.李炯英.(2003).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30年综观.国外外语教学,4,19-24.李艳平,朱玉山.(2011).英语语法教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观外语教学.外语教学,1,62-65.寮菲.(1998).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 ...
何清强著的《汉语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研究目的是探讨汉语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科学模式。动宾式离合词集汉语诸多个性特点于一身,如语言单位界限的模糊性、词类界限的模糊性等。第二语言词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有多种心理因素参与其中,协同作用。本书以动宾式离合词为例,整合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的五种积极心理因素,构建了一个既符合汉语个性特点,又能通过任务设计调控各种心理因素的汉语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认知-动机”模型。
本書從同語義類的視角出發,面向對外漢語教學,運用語料庫語言學的基本方法,多維度考察漢語同語義類動詞搭配與外國學生習得漢語同語義動詞搭配的相關問題。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基於本族語語料庫,從搭配的句法特徵、語義特徵、語用特徵等方面考察同語義類動詞的異同,從而建立起同語義類動詞搭配知識體系模型;然後,依託仲介語語料庫考察外國學生習得漢語同語義類動詞的情況,進而將兩庫所得結果進行比較,從而得出學習者和本族人使用同語義類動詞的異同;在上述資料的基礎上,運用語言習得理論討論外國學生習得漢語同語義類動詞的發展過程以及發生偏誤的類型和原因;最後,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應用,探討同語義類動詞搭配詞典的編纂和研究問題。
《清华语言能力等级标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代表了经过持续研究而建立的清华汉语能力等级标准。该标准由清华大学中文国际教育研究所研制,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5月,隶属于清华大学未来教育与评价研究院,现任所长为李曼丽教授。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是以漢語言文字教學為基礎的、關涉到多學科的交叉性學科。學科的性質決定其需要語言學理論的支撐和指導,以解釋教學和習得中“是什麼”和“為什麼”兩個層面的問題。本書運用理論語法的觀點、原理及方法來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語法,試圖在尋找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的接口方面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為打通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屏障做出一些努力。書中介紹和討論的語法理論主要包括:認知語法理論、語言類型學理論、構式理論、配價理論、語義指向理論、標記理論、語體理論等。
《基于课堂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部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评述第二语言课堂习得研究的专著。本书首先介绍了二语课堂习得研究的探讨范围、历史趋向、主要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介了过去几十年来国际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对二语课堂教与学诸多方面的主要研究及重要发现,其中包括二语课堂语篇特点;课堂互动与语言输入及语义交际的关系;不同任务种类及实施变量对语言产出数量与质量的影响;不同语言形式教学对语言习得近期及远期的影响;学习者个体差异与课堂教学及习得的关系等。书中提供大量经典研究案例及汉语二语课堂研究案例,理论介绍详实,历史脉络清晰。为方便读者,各章以导读开篇,以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及章节概要和框架结构;以总结思考结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各章内容;章末提供阅读书单,供有兴趣读者做进一步阅读。本书目标读者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研究人员、语言教师等。
本书收录了《马来西亚华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副词修饰数量(名)考察》、《汉字结构分析的历史演变:六书、偏旁与部件》、《话轮转换理论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浅论》等文章。
本书内容包括什么是语用学、指示语及其指示信息、会话含意、礼貌现象的语用研究、前提关系、言语行为、模糊限制语与语用含糊、会话结构及其语用研究、跨语言与跨文化的语用研究、语言顺应论与关联理论等。
本书是湖北省教学改革项目“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对外汉语教学主干课程”结项成果,由来自武汉大学、郑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教师的13篇论文结集而成。这13篇论文分别探讨了语音与语音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语言学概论、偏误分析、跨文化交际等课程的教学实况与相关教材编写情况,所述教材使用情况及编写建议均源于教学实践,较具参考性。
本书主要阐述了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相关的基本理论、教学原则、主要类型、教学环节与模式。内容包括: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理据与基本原则、汉语虚词及其相关短语的教学要点与对策、汉语补语教学要点与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