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博物馆将举办一次中日越窑青瓷为主题的陈列展,汇集全国各地博物馆藏品一百余件。结集成此书的是本次汇展的精品。作者在书中首先阐述了越窑发展的脉络,同时对越窑发展的历史分期、阶段特征,以及外销瓷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作了介绍。全书图文并茂,特别是一百余帧越窑精品的高清晰度图片,为以往相关图册所罕见,对研究、鉴赏越窑青瓷意义不凡。
本书图文并茂,包括"导言","釉色篇","造型篇","纹饰篇","功用篇"及"余论"六部分,展现了中国青瓷的魅力.
本書作為“東錢湖文化叢書”之一種,是一本系統介紹東錢湖窯場及青瓷產品的論著。東錢湖窯場是越窯青瓷主要產區之一,初創于東漢晚期,停燒於南宋早期。窯場的分佈範圍,以今寧波市的東錢湖湖區周圍及鄞州區東吳鎮一帶為中心,以鄞州區五鄉鎮至北侖區小港街道一帶和奉化區西塢街道白杜村至尚田鎮一帶為兩翼。燒制的青瓷產品,以民用瓷和外銷瓷為主,兼燒進貢瓷和定制瓷,風韻別具、異彩紛呈,曾經暢銷於國內海外,在中國瓷器發展史、越窯青瓷發展史和“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時至今日依然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本書以考古發現為主幹,以歷史文獻為輔佐,共分“越窯青瓷名飛揚”“錢湖周邊多窯場”“形似龍臥青山藏”“風韻別具堪玩賞”“河海交匯輸四方”“世代傳承永流芳”六章,通過雅俗共賞、圖文並茂的方式,相對系統地介紹了東錢湖窯場的方方面面。
本书收录了古越轩收藏的越窑青瓷.古越轩所藏越窑青瓷,上始自西周,下迄南宋,跨越二千多年,既有原始青瓷及釉陶,又有历代青瓷系列,同时还有被誉为"千峰翠色"的秘色瓷.
本书采用专题的形式,分门别类地讲述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文化艺术、科技创造、工艺成就、衣食住行、日用器具诸方面内容。
本书介绍了与常州相关的“宝”——常州地域上存在的、发现的、保管的有关可移动文物,讲述与“宝”相关联的故事,宣传和传播可移动文物的艺术价值、人文知识。内容上围绕“从何而来、现何状态、具何价值、有何故事”,全面展示每一件文物的特征、状态、价值、故事等内容。
设计是作为设计主体的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造物活动,在这个造物活动中,设计者、制造者和产品使用者三者间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关系,设计的过程反映出一种合乎目的性、规律性并将实用与审美相互结合的艺术创造过程。从设计艺术史的角度看,“设计”一词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双层内涵:其一,从广义上来说,“设计”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是与人类自诞生以来的生产实践相伴而生的,因而,设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其二,从狭义上来说,“设计”是近现代西方工业化大生产出现后的衍生品,它将人类设计由原初形态(即工艺形态)推至现代形态(即设计形态)这一崭新阶段,因而,“设计”又表明,人类丰富的造物实践不断推动着传统工艺向现代设计的转型,人类的设计艺术史由此进入了新的时代,具有了新的内容。以上两个层面的结合便构成了设计的完整含义。在此基础上,设计与艺术、科技、经济的融合,即设计艺术有机体的形成,则体现出设计的本质属性与核心所在。
本書稿的編寫主要側重於兩點。一是向讀者傳播有別於古代文獻記載的藝術考古知識,在總體上簡單介紹某一設計藝術門類後,選取典型作品,深度剖析其隱含的歷史文化內涵;二是對部分時代比較晚近、仿古作偽現象較嚴重的古代設計藝術品,諸如明清瓷器和玉器,更側重於鑒定方法和鑒定要點。因受限於篇幅字數,本書稿僅選取當前留存數量較多、民族文化特色較鮮明的陶器、玉器、漆器、銅器、瓷器、金銀器等作為鑒賞物件,並根據它們出現的時代順序編排章節。
本书是对王逊先生的《中国美术史》和其他重要学术文章的重新导读。书中含有王逊先生的个人小传,介绍了他个人的生平、学术贡献和地位。
《贡茶之路:唐代的茶与政治》主要探讨围绕茶叶这一微观的贡品所产生诸多宏观的政治史内容。本书旨在探讨持续一百年的茶贡史(尤其是其中近20次有详细记载的修贡历史)上所涉及的官民交往、茶贡监督、州际互动等历史现象背后的政治关系,揭示茶作为一种微观的象征性符号,成为维系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纽带。
本书汇聚了古往今来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图与文的有机配合来展现中华艺术的历史,以图、说兼有的形式,遴选各门类富于审美与历史价值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