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两位作者的文学翻译论集,讨论中西译论、可译性的限度、翻译何时并非翻译、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等。
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文化符號系統,其核心價值觀經過歷史的積澱被人們普遍認同,形成連續的長時段文化價值鏈,是世界文明發展史整體脈絡中的重要一環,也反映了中國對於海洋文化的自我認知。本書運用了多種調查研究方法,重點介紹了調查資料的組成,從兩大方面展開:一是探討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傳統自身的繼承與新變,二是梳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文化建構與實踐。 本書除緒論和結論外,共分8章。緒論對本書的研究物件進行了簡要概述,主要闡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文化戰略研究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對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做出概述。第1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戰略思考。第2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品牌研究。第3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產業研究。第4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體系建設。第5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視野下的海洋文化。第6章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安全研究。第7章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話語體系。第8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多元實踐。結論部分對全書的主要研究結論和理論創新做出歸納和總結。 本書的創新之處有四點:一是從海絲文化符號歷史連續性的高度和廣度上考察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戰略;二是從海絲文化存在和互動的空間角度修正文化軟實力理論,提出融合力範式;三是以共用界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與文化的關係;四是,闡釋海絲文化價值觀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逐步深化。
本书从人性及人性论的角度,结合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建构了教育文化学的基本框架,分析了教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课程、教育与管理的制度基础,阐释了教育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发展路径。
"人和"文化构建与企业经营
这就使审美从它对知识的依附中解放出来,具有人人皆可参与的平等性内涵。于是,审美不再高居于象牙塔上,它由精英阶层的自我陶醉进入到“现代的群众运动”[1]之中,成为世俗的社会生活形式。总而言之,视觉文化构建的美学具有参与性而非距离感的特征, ...
本书收录了《论毛泽东的文化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先进文化的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等43篇论文。
本书属于云南民族文化丛书中的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卷,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论述了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关系。书中绪论部分交代了本书的理论视角,简要概述了大湄公河次区域民族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跨境民族的文化交往、和谐世界构建的经验与认知。第一章论述了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多样性与和谐世界。第二到第六章对中缅、中老、中越、中柬、中泰跨境民族的交流互动,从跨境民族的族群渊源、迁徙史、贸易往来、跨境婚姻以及国家高层的交往等方面论述了这一区域文化多样性的和谐构建。
本书介绍了彝族法文化的源, 基, 流, 体, 用,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新视角.
本书从那些成功进行校园文化构建的名校中遴选出每一种校园文化构建的经典案例,如爱国文化的构建力、诚信文化的构建力、制度文化的构建力、环保文化的构建力、科普文化的构建力等,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解读.
本书包括六章:谶纬文献的价值, 谶纬与经学, 新天道与新占术, 谶纬文献中的天道圣统, 谶纬学说与汉代道德构建的完成, 谶纬文献中的"河洛", "郊祀"与"封禅."
民族精神与端午文化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