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全集15

云冈石窟全集15
ISBN-10
799908459X
ISBN-13
9787999084594
Category
Drama / General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7-12-01
Publisher
BEIJING BOOK CO. INC.
Authors
胡胜, 赵毓龙(校注)

Description

《云冈石窟全集》是一套全面反映云冈石窟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不同艺术风格与艺术特点的全集性图典。是以摄影、测量、扫描、描绘等手段获取的图片资料为主,依靠云冈石窟开凿以来的所有史料,集数十年的学界研究成果,以客观、可靠的文字,全面记录云冈石窟的大型、多卷本书籍。全集共20卷,以分窟分卷的形式编目,每卷400余幅图片,并编排若干篇研究相关洞窟文化艺术特点的专业学术论文。云冈石窟制式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形象生动感人。这座象征北魏拓跋皇权的伟大艺术宫殿,吸收并融汇了古代各民族多元文化,代表了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是人类文化雕刻艺术史上无与伦比的瑰宝。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千五百多年来,云冈石窟经风沐雨,造像风化残泐堪忧。过往图册拍摄多着眼暂时完美的佛像,而那些残存的形象一年一年地,就这样默然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不复存在。即便是保存最完善的造像,在大自然的力量下,消失殆尽也是不可逆的最终命运。为之采集影像资料,进而建档立案,精挑细选,结集出版——以此种方式留住变迁中的完美艺术,此次全集是一部抢救性的石窟档案。

Similar books

  • 云冈石窟全集19
    By 张焯

    《云冈石窟全集》是一套全面反映云冈石窟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不同艺术风格与艺术特点的全集性图典。是以摄影、测量、扫描、描绘等手段获取的图片资料为主,依靠云冈石窟开凿以来的所有史料,集数十年的学界研究成果,以客观、可靠的文字,全面记录云冈石窟的大型、多卷本书籍。全集共20卷,以分窟分卷的形式编目,每卷400余幅图片,并编排若干篇研究相关洞窟文化艺术特点的专业学术论文。云冈石窟制式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形象生动感人。这座象征北魏拓跋皇权的伟大艺术宫殿,吸收并融汇了古代各民族多元文化,代表了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是人类文化雕刻艺术史上无与伦比的瑰宝。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千五百多年来,云冈石窟经风沐雨,造像风化残泐堪忧。过往图册拍摄多着眼暂时完美的佛像,而那些残存的形象一年一年地,就这样默然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不复存在。即便是保存最完善的造像,在大自然的力量下,消失殆尽也是不可逆的最终命运。为之采集影像资料,进而建档立案,精挑细选,结集出版——以此种方式留住变迁中的完美艺术,此次全集是一部抢救性的石窟档案。

  • 云冈石窟全集18
    By 张焯

    《云冈石窟全集》是一套全面反映云冈石窟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不同艺术风格与艺术特点的全集性图典。是以摄影、测量、扫描、描绘等手段获取的图片资料为主,依靠云冈石窟开凿以来的所有史料,集数十年的学界研究成果,以客观、可靠的文字,全面记录云冈石窟的大型、多卷本书籍。全集共20卷,以分窟分卷的形式编目,每卷400余幅图片,并编排若干篇研究相关洞窟文化艺术特点的专业学术论文。云冈石窟制式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形象生动感人。这座象征北魏拓跋皇权的伟大艺术宫殿,吸收并融汇了古代各民族多元文化,代表了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是人类文化雕刻艺术史上无与伦比的瑰宝。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千五百多年来,云冈石窟经风沐雨,造像风化残泐堪忧。过往图册拍摄多着眼暂时完美的佛像,而那些残存的形象一年一年地,就这样默然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不复存在。即便是保存最完善的造像,在大自然的力量下,消失殆尽也是不可逆的最终命运。为之采集影像资料,进而建档立案,精挑细选,结集出版——以此种方式留住变迁中的完美艺术,此次全集是一部抢救性的石窟档案。

  • 云冈石窟全集20
    By 张焯

    《云冈石窟全集》是一套全面反映云冈石窟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不同艺术风格与艺术特点的全集性图典。是以摄影、测量、扫描、描绘等手段获取的图片资料为主,依靠云冈石窟开凿以来的所有史料,集数十年的学界研究成果,以客观、可靠的文字,全面记录云冈石窟的大型、多卷本书籍。全集共20卷,以分窟分卷的形式编目,每卷400余幅图片,并编排若干篇研究相关洞窟文化艺术特点的专业学术论文。云冈石窟制式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形象生动感人。这座象征北魏拓跋皇权的伟大艺术宫殿,吸收并融汇了古代各民族多元文化,代表了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是人类文化雕刻艺术史上无与伦比的瑰宝。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千五百多年来,云冈石窟经风沐雨,造像风化残泐堪忧。过往图册拍摄多着眼暂时完美的佛像,而那些残存的形象一年一年地,就这样默然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不复存在。即便是保存最完善的造像,在大自然的力量下,消失殆尽也是不可逆的最终命运。为之采集影像资料,进而建档立案,精挑细选,结集出版——以此种方式留住变迁中的完美艺术,此次全集是一部抢救性的石窟档案。

  • 云冈石窟全集17
    By 张焯

    《云冈石窟全集》是一套全面反映云冈石窟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不同艺术风格与艺术特点的全集性图典。是以摄影、测量、扫描、描绘等手段获取的图片资料为主,依靠云冈石窟开凿以来的所有史料,集数十年的学界研究成果,以客观、可靠的文字,全面记录云冈石窟的大型、多卷本书籍。全集共20卷,以分窟分卷的形式编目,每卷400余幅图片,并编排若干篇研究相关洞窟文化艺术特点的专业学术论文。云冈石窟制式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形象生动感人。这座象征北魏拓跋皇权的伟大艺术宫殿,吸收并融汇了古代各民族多元文化,代表了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是人类文化雕刻艺术史上无与伦比的瑰宝。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千五百多年来,云冈石窟经风沐雨,造像风化残泐堪忧。过往图册拍摄多着眼暂时完美的佛像,而那些残存的形象一年一年地,就这样默然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不复存在。即便是保存最完善的造像,在大自然的力量下,消失殆尽也是不可逆的最终命运。为之采集影像资料,进而建档立案,精挑细选,结集出版——以此种方式留住变迁中的完美艺术,此次全集是一部抢救性的石窟档案。

  • 飞天意象研究
    By 尹泓

    飞天是佛教中以绘画、雕塑等形式出现的装饰性艺术形象,也是敦煌壁画中最有特色的一种装饰画。 本书借用中国古代美学的“象”“言”“意”三个范畴来结构全文,在对飞天概念的溯源辨流之后,分别从壁画中的飞天图像、文学中的嫦娥奔月神话以及飞天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三个方面来考察飞天,挖掘飞天的中国文化基因,探究飞天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深层原因。

  • 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
    By 王敏庆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四大佛教石窟之一,在佛教藝術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莫高窟北周窟中,其造像風格、洞窟布局與前代石窟相比呈現兩個顯著特點:一是西魏時的「秀骨清像」式造像風格為一種面相渾圓、身體豐壯的風格所取代;二是千佛圖像面積增大,佛傳、本生故事等原本放在重要位置(牆中部) 的佛畫內容被移到次要位置的窟頂。要解釋這些現象,就必須廓清北周都城長安的佛教藝術面貌,然而至今關於長安佛教藝術的面貌仍然模糊不清。王敏慶所著的《北周佛教美術研究--以長安造像為中心》以長安造像為中心,首先解決長安造像的藝術特點、成因、形成時間及影響等問題。關於這些問題的探討,主要解決的是北周佛教美術的歷史地位問題。北周的佛教藝術是如一些學者所認為的那樣是受東魏、北齊影響,並將這種影響帶入隋、唐,還是它創造了屬於自己的風格,並影響了隋、唐?陳寅恪先生在其關於隋唐制度淵源研究的專著中,對北周制度持一種「否定」態度,指出北周制度是一種應一時之需的過渡性制度,隋唐制度多承自南朝和北齊。他的論斷也影響到美術史學者對北周佛教藝術的認識。此外,由於北周長安造像出土較少,也使人們忽略了對長安的研究,致使在南北朝晚期佛教藝術傳播的研究中出現缺環,從而影響了人們的判斷。敦煌地接西域,屬北周轄境,是北周對外交往的門戶。莫高窟北周窟是《北周佛教美術研究--以長安造像為中心》考察的另一個重點。北周窟內壁畫布局的變化折射出北朝晚期佛教藝術傳播方向的改變,它體現了中原佛教逐漸成熟,並向周邊傳播。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在這個自東向西的藝術傳播中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

  • 城市地下空间室内设计
    By 陈易著

    本书主要从室内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地下建筑空间室内设计的原则,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并介绍了古今中外的若干优秀案例。

  • 明月清风:赵朴初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By 圣辉, 成建华

    趙朴初(1907~2000),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書法家和詩人。本書由2017年11月召開的“趙朴初與當代中國佛教文化”學術研討會的論文結集而成,論文作者有來自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的王邦維,清華大學中文系的張美蘭,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楊曾文、黃夏年、成建華,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的朱小健,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的俞學明,上海師範大學哲學院的方廣錩,南京大學哲學系的楊維中等國內著名學術機構和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

  • 佛教美术全集: 敦煌佛影
    By 马世长

    佛教美术全集: 敦煌佛影

  • 长安艺朮与宗敎文明
    By 李凇

    本书主要论述唐代和南北朝时期以长安为中心的陕西及中原地区美术遗迹,内容包括佛教图像和道教图像等。作者立足于实地考察和实证的方法,围绕着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不同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中国本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交融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随文约三百幅插图,从而使本书具有了图文并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