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
ISBN-10
9570845724
ISBN-13
9789570845723
Category
Indonesia
Pages
432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5-06-05
Publisher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Author
伊莉莎白‧皮莎妮(Elizabeth Pisani)

Description

你認識印尼嗎?對於真實的印尼,你了解多少?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當今地球上每30個人就有一人以它為家 豐富的天然資源引發各國覬覦,長年飽受殖民剝削與衝突戰爭蹂躪 踏入這個不可思議的萬島之國,走遍13000餘座島嶼,揭開它神祕多變的面紗…… 《華爾街日報》與《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最佳著作」 李美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前《四方報》總編輯)強力推薦 1945年的印尼獨立宣言曾許諾:「將盡速解決權力轉移及其他事宜。」70年後的今天,這個全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國家仍在處理「其他事宜」,並熱烈擁抱民主,致力多元發展。印尼雖有8000萬居民無電可用,臉書用戶卻多達6400萬人。它是地球上最富裕、最迷人的國家之一,但也因為政治腐敗無能而千瘡百孔、百廢待興。 印尼人口約2億5千萬,是南亞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從西北的蘇門答臘開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為界,向東延伸將近5000公里,與東帝汶、巴布亞新幾內亞相鄰,海域直到澳大利亞北方。在綿延數千里的廣闊領域中,充滿了文化的多樣性,有360個不同民族和719種語言。 歷史上,印尼曾出現佛教與印度教王國,但穆斯林商人所帶來的伊斯蘭教,讓印尼成為今天世界上擁有最多穆斯林人口的國家。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統治印尼長達350年(1596-1942),基督教因而進入印尼。二次大戰期間又被日本統治三年半。 華人到印尼發展的歷史也有幾百年,明朝鄭和下西洋,曾停留在印尼三寶壟(Semarang)、Demak與Tuban。19世紀末,從福建、廣東開始有大量的華人移民。今天印尼華人大約有2千萬人,但卻控制了印尼的經濟。1960年代蘇哈托主政期間開始對華人採取強硬同化政策,禁用中文。1998年5月,因為亞洲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動蕩,轉化為激烈的排華暴動,華人慘遭迫害。 在這複雜的殖民經驗、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龐大國家中,獨立後的印尼一路走來備極艱辛。1998年蘇哈托下台,結束32年的軍事威權統治,印尼開始進入民主化的改革時期,解除對華人的許多壓制規定。 2014年9月的印尼總統大選成為舉世矚目的大事。新總統佐科威接掌政權,比之於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泰國,讓世人對這個南亞最大的民主國家另眼相看。佐科威也展現了強大的企圖心,計畫五年內停止輸出女傭,2019年提供全民健保、十二年義務教育、福利家庭儲蓄計畫、簡化投資手續,期待建立一個海洋大國。 對於這樣一個崛起中的南亞大國,我們了解多少? 本書作者皮莎妮精通印尼語,曾於25年前擔任路透社駐印尼特派記者,10年後又以衛生組織的醫學研究者身分返回故地。2011年,她再度重遊印尼,跑遍印尼的大城小鎮、窮鄉僻壤,不僅發現印尼綻放著數不盡的魅力,也找到這個充滿歧異的國家緊密相連的環節。她旅行一年有餘,以摩托車、公車、渡輪探訪印尼群島各地方,甚至以冒險方式鑽探許多走到一半就沒有的路,以及絕大多數印尼人也不曾去過的巷弄與社區,無疑是對這個國家和地方分權自治後各地狀況的巡禮。皮莎妮跋山涉水兩萬公里,途中曾拜會地方顯要,留宿農民、漁夫、牧人和護士家中,那些人的住處往往坐落在地圖沒有標示出來的蕞爾小島上。她觀察印尼人民生活的實際狀況,不僅親訪被遺忘的地區,更是融入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當中,參與他們的傳統儀式,以幽默、有趣的筆調,描述這個多樣性島嶼國家的種種奇特文化。 自1997年金融風暴導致三十年威權統治的強人蘇哈托下台,1999年通過地方自治相關法案、2001年開始實施以來,印尼正式進入地方分權自治的新時代。省和地區自此擁有前所未有的高財政預算和行政自主權。印尼近年來是個受國際媒體關注、充滿發展機會與希望的「金磚」大國,是不可錯失的投資地。印尼擁有1億1千萬名年齡低於25歲的青年人口,這些讓人覬覦的年輕勞動力在做什麼?皮莎妮在本書中給了讀者非常多而鮮明的畫面,但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她發現隨著民主化的進展,政治權力的去中央化已經很明顯。各地方的語言重新被肯定,各個種族的傳統文化再度被挖掘。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一書共分前言、結論和一至十三章,皮莎妮將所見所聞編織在一起,並深入剖析印尼近代歷史、貪汙政治制度、種族宗教認同、僵化官僚體制,以及傳統「黏稠」文化。膽大而風趣的她透過細膩觀察和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個令人心醉神馳的國家。 ※ 得獎紀錄 《華爾街日報》與《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最佳著作」 ※ 名人專文推薦 李美賢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張 正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前《四方報》總編輯 ※ 國際媒體一致讚譽、強力推薦 過去25年,作者皮莎妮先後以駐外記者和愛滋病流行病學家的身分,在不同時期住過印尼,對這個集詭譎、矛盾、神祕、挫折、魅力於一身的國家深深著迷,喻之為「身材巨大的壞男友」。印尼擁有13000多座島嶼,居民種族超過360個,方言達700餘種──民族、文化混雜是荷蘭殖民與日本占領的結果之一。皮莎妮歷經一年時間隨機周遊印尼諸島,行腳兩萬公里,途中去過首都雅加達,也待過叢林和小村莊,為了深入了解印尼的風土民情,曾與農民、政客、教士、漁夫、老師、軍人、護士等人交談,也參加過未成年小新娘的婚禮、剽悍年輕人的馬術競技,甚至陪死人喝過茶。她透過親身體驗,為這個全球人口第四多、努力在現代世界尋求自我定位的國家塑造出迷人風采。 ──《書單》雜誌 大膽而熱情的皮莎妮在書中帶領讀者搭乘五花八門的交通工具,從喧囂紛亂的雅加達,走向印尼最小、最偏遠的島嶼和鄉村。旅程結束時,我們會感到筋疲力竭、灰頭土臉、口乾舌燥,也會開懷大笑,自認對這個複雜多變、動人心弦的國家有了一番了解。這是一部深刻隽永且充滿趣味的旅遊紀實上乘之作! ──威倫茨(Amy Wilentz),《雨季》(The Rainy Season)作者 皮莎妮足跡遍及擁有13000餘座島嶼的印尼,並透過流暢的筆調駕輕就熟地闡述第七世紀以來的印尼史,敢於嘗試完成這類壯舉的著述(或作者)寥寥無幾。 ──葛里斯沃德(Eliza Griswold),《第十條平行線》(The Tenth Parallel)作者 本書作者對一個違反世俗觀點的國家做了深入的描寫……是值得對印尼有興趣的人拜讀的好書,也適合每一位想了解其他開發中國家應如何克服內部問題以創造驚人成就的讀者參閱。 ──納瑟(Vali Nasr),《伊斯蘭資本主義的崛起》(The Rise of Islamic Capitalism)作者 很難想像寫這本書需要投入多少精力、毅力和高深的背景知識,幸好皮莎妮兼具了這些特質。就算你不認為你對印尼感興趣,也要開卷一讀──內容饒富趣味,可挑動你無窮的好奇心,讓你感受到作者的熱情,窺知印尼對地緣政治的信心和實驗。 ──拉金(Emma Larkin),《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作者 本年度最引人入勝、最具知識性的遊記之一……皮莎妮的作品甚至能激起旅行行家的好奇心和旅遊癖。 ──《護照》雜誌 我們彷彿身歷其境地看見了全球第四大人口國的廬山真面目。 ──《自覺》雜誌 本書及時填補了印尼相關著作文獻的缺口,對印尼有細膩深入的刻畫,駕輕就熟地描繪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國家。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取材廣泛,言之有物……皮莎妮是個閱歷豐富的觀察者,對印尼的奮鬥歷程瞭若指掌。──《紐約客》 文采不俗,趣味十足……坊間有助於一般讀者了解印尼的著作屈指可數,本書為箇中翹楚。 ──《經濟學人》 一部成就非凡的遊記佳作……皮莎妮象徵一股自然力量。 ──《華爾街日報》 本書是即將造訪印尼的旅人必備的良伴。 ──《衛報》 內容深刻扎實,具娛樂性而無陳腔濫調,富知識性而不令人厭倦。 ──《雅加達郵報》 筆調鋒利、融入政治觀點的遊記。 ──《金融時報》 對關注印尼的讀者而言,書中趣聞猶如罕見的可口小菜。 ──《紐約時報》 洞悉印尼的趣味通俗讀物……為21世紀的「國家紀實」見聞錄提供了一個範本。──《亞洲書評》 是認識印尼不可或缺的指南……透過事實與趣聞凸顯該國的諸多矛盾。 ──《亞洲之家》 本書讀來刺激有趣,並深入訪查印尼這個國家得以持續運作以及偶遇失敗的過程與原因。 ──東尼‧惠勒(Tony Wheeler),寂寞星球出版社共同創辦人 皮莎妮精彩敘述旅途中的動人細節和趣味故事。 ──《西雅圖時報》 皮莎妮習慣在旅遊故事結尾提供一針見血的評論,令人激賞。 ──《雪梨晨鋒報》 皮莎妮的文字充滿想像力──用詞犀利且精彩,彷彿傳遞一張蓋上異國郵戳的明信片。 ──《邦諾書評》 皮莎妮以逗趣的幽默感吸引了讀者……創造了一個能讓印尼的新訪客和常駐者同感新鮮的作品。 ──新曼陀羅社 這本書說明,在一個極其複雜多元的國家當中要建立一套可充分實現和永續經營的政治體制還有多少努力空間,以及為什麼我們有必要更加關注當地的現況。 ──澳洲《每月》雜誌 許多人認為,印尼是個擁有皮影戲和香料群島的神祕國度,而看過《我是殺人魔》這部電影的觀眾,則可能因為其中描繪的1960年代印尼反共大屠殺事件,而在心中留下巨大的陰影,但是皮莎妮用分析精闢、情感豐富的新作,為讀者呈現了一幅脈絡較為清晰的印尼圖像。 ──《前景雜誌》 觀察入微、內容有趣、結構嚴謹的著作。作者文字流暢,以外地人的眼光看出印尼的異常與獨特之處。 ──《文學評論》 一名勇於冒險、活力充沛的作家揭開了一個奇妙多變國家的面紗。 ──《科克斯書評》

Similar books

  • 印尼Etc: 众神遗落的珍珠
    By 皮萨尼

    本书重新观察和理解印尼,并深入剖析印尼近代史,政治制度,种族,宗教认同,僵化官僚体制,以及传统的"黏稠"文化.

  • 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 Mr. Selden’s Map of China: The Spice Trade, a Lost Char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By 卜正民(Timothy Brook)

     卜正民繼《維梅爾的帽子》另一全球史力作一幅被遺忘近350年的中國航海圖連結17世紀中國的海洋帝國及全球大航海時代了解「亞洲火藥庫」南海主權爭議的歷史起源從域外、從海洋,更從全球視野看中國1659年,一份巨大且不同尋常的禮物送到牛津大學鮑德里氏圖書館,這是倫敦的商業律師、政治活動家及前國會議員約翰‧塞爾登(John Seldon)的遺物。塞爾登先生可說是倫敦第一位「東方通」,而他的遺物──一張長160公分、寬96公分的巨大中國古地圖──卻靜靜地沉睡在圖書館內長達350年。2008年,美國南喬治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羅伯特‧班切勒(Robert K. Batchelor)等人訪問牛津大學時,發現這張地圖不可思議地繪製了大面積的海域,將整個中國大陸擠到地圖左上方,一半的圖面繪滿了中國南部沿海、東亞、東南亞海域和島嶼,還有一條條依稀可辨的黑色細線把中國福建沿海與東南亞各港口連接起來。長年研究全球史的班切勒立刻發現,這不是一般的中國古地圖,而是一張珍貴的明代遠洋航海圖!這張手工彩繪的地圖,範圍北起西伯利亞,南至今印尼爪哇島和馬魯古群島(香料群島),東達北部的日本列島和南部的菲律賓群島,西抵緬甸和南印度。地圖商清楚標示明朝福建海商在海外的活動範圍、航海路線和主要港埠等資訊,繪製了中國帆船經常使用,從福建泉州延伸而出的6條東洋航路和12條西洋航路。作者卜正民藉由這張地圖,一步步呈現17世紀中國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海外貿易,以及中國在亞洲海洋世界中的位置。在書中,卜正民介紹了英國17世紀幾位為中國著迷的學者,這些學者在早期現代歷史中持續地強化著中英兩種文化的聯繫,這其中就有塞爾登本人。透過這張地圖,作者牽起塞爾登與沈福宗──一位改信天主教的中國人,之間的中英文化交流。書中還講述了公海上的航行經驗、早期法津如何定義領海概念、地圖上如何出現方位刻度圖,也比較了中國和西方地圖表現之不同。全書來回穿梭於中英兩帝國,橫跨於傳記、科學和兩種文化之間,生動地講述了謎一樣的跨文化之旅。※ 全球媒體一致讚譽:《經濟學人》:「一則迷人的故事……卜正民織繪了一篇絕妙的故事,描述不同世代的人們在一片國家主權未曾定義的土地上的探險。」《出版人週刊》:「學者們會珍惜……這份對塞爾登地圖的完整研究……其詳盡的敘述、分析的廣度,以及卜正民從單獨一張地圖就能呈現如此豐富歷史的獨創性。」《西雅圖時報》:「這本書規劃了一場吸引人的饗宴……由對17世紀東亞深具了解的學者所提供的多元文化與豐富迷人的美食。」《Kirkus》:「一本非凡的學術研究……具感染力、令人滿意的知識上的堅持不懈。」《Booklist》:「一本深入動人的著作,極具洞察力地展示認知與現實如何交織出過去與現在。」

  • 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
    By 沈大偉

    世界正在進入新冷戰時代嗎? 中國美國,誰會輸誰會贏? 欲知分曉,請隨作者一同深入兩強競逐實況的縮影之地:東南亞。 國際關係錯綜複雜,但若問今日最大看點為何,答案應會眾口一致,咸認莫過於美中兩大強權之間的競爭。其白熱化程度,廣泛引起新冷戰時代是否已經到來的討論。 新冷戰真的到來了嗎?這場大國交鋒誰會占得上風?中國崛起美國衰弱乃大勢所趨抑或暫時表象?針對上述很多讀者關心的問題,本書作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以美中在東南亞的競逐為觀察對象,結合實地訪查、文獻研究和客觀數據,寓精闢見解於扎實剖析之中。 沈大偉認為,美中兩強爭奪支配力和影響力的煙硝,遍及全世界,而以東南亞為重地。美中在此地區的對抗,可說是兩強在全世界對抗的縮影。因此,掌握美中在東南亞的博弈情況,等於掌握了這場賽局的全貌。 沈大偉是美國著名中國與亞洲事務學者及政府智囊。在書中,他以簡潔平易的文字,描繪出一幅細節豐富、跨越時空的全景卷軸,展開後,美、中、東南亞三方行動者的歷史接觸、當前關係與未來走向,盡收眼底。 作者首先綜論美中在東南亞競爭的概況,針對美國單憑軍事硬實力、中國專憑經濟軟實力在東南亞行走的二分刻板框架,提出挑戰。由於美中和東南亞現在關係,深受過去關係影響,於是接著帶領讀者回溯美中分別在東南亞種下的前因,及其各自結成的後果。後半從東南亞視角出發,逐一檢視東協十國如何出招周旋於兩強之間。最後預測美中與東南亞合演的地緣政治權謀戲,有哪些可能劇情發展。 東南亞是臺灣的鄰居,與我們有密切的經貿往來和頻繁的人口互動,政府近年來更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希望加深彼此連結。東南亞是中美兩強競逐的必爭之地,臺灣同樣身處美中角力的戰場前線。因此,《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對於東協十國歷史與現狀的扼要介紹,對於美中與東南亞地緣政治局勢的銳利洞見,很值得我們汲取細讀,作為借鑑參考。

  • 被混淆的臺灣史: 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
    By 駱芬美

    宋光宇(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教授)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孫偉鳴(九八新聞臺臺長) 曹永和(中央研究院院士) 莊永明(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董事) 陳鳳馨(九八新聞臺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駱芳美(美國Tiffin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當真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宋光宇教授: 王國維《人間詞話》提到讀書有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思是要廣讀各種書籍,增廣自己的見聞。 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為了一個專題全神灌注,上窮碧落下黃泉,竭盡自己所能,把相關的資料找齊。這是研究者必須經歷的第二階段。 然後到第三種境界:「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最後才發現,原來要找的答案就在那裡,唾手可得。 駱芬美在做學問這條路上,已經有王國維所說的架勢。她原本是研究明史,近年來由於教書的需要,改行碰觸臺灣的歷史,這一系列的書就是她從事有關臺灣歷史的研究報告。讀她的書,就會有第三種境界的感覺。噢,原來是這樣啊! 駱芳美教授: 土生土長於臺灣,本以為對這塊土地應該多所了解,讀了雙胞胎姐姐所著《被混淆的臺灣史》後,才發現自己所知相當有限。不得不同意美國人常說的一句話:「其實我們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不知道的事。」 史實會愈陳愈明,想正確地瞭解臺灣的古往今來嗎?鄭重推薦姐姐的新作《被混淆的臺灣史》。 原定臺中省城為何轉移到臺北? 臺灣人也愛抽鴉片?裹小腳? 吳鳳捨生取義竟是教化樣版? 十一篇精采翻案,真實還原近代臺灣歷史的面貌 臺灣地理位置特殊,歷經大航海時代,國際貿易發達,十七世紀曾被荷蘭、西班牙統治;明鄭敗亡後,納入清朝版圖,後來因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開始了長達五十餘年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本書以主題為縱軸、以時間為橫軸,立體架構真實的臺灣社會面貌;以生動故事敘述方式、配合珍貴圖片說明,完整呈現近代百餘年來的臺灣歷史真相。

  • 不曾結束的一戰: 帝國滅亡與中東歐民族國家興起
    By 羅伯.葛沃斯

    一戰過後,帶給歐洲的不是和平, 而是一連串悲慘的戰亂, 並宣告「歐洲內戰延長」的時代到來! ★ 20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百年必讀佳作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年度好書 ★ 獲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協會(WW1HA)頒發湯姆林森獎(Tomlinson Book Prize) ★ 市面上唯一一本探討歐洲所有戰敗國之作 ★ 民主為何沒有帶來和平?本書解釋為何帝國滅亡後反而內戰四起 ★ 特邀臺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伍碧雯作序推薦、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周惠民背景導讀 一戰可說是歐洲秩序混亂的開端: 極端主義出現、大型帝國瓦解、民族革命四起, 讓歐洲人民落入比一戰更悲慘的暴力循環中,永無寧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初,大部分的歐洲人以為一戰僅是將原本巴爾幹地區與奧斯曼帝國的混亂情勢導正,迎向更穩定的局面,可讓人民回歸和平無爭的生活,沒想到戰事不僅讓全歐洲淪陷戰場,還持續了四年之久,而一九一七年以降,戰爭本質轉變,以消滅異己為目標,視暴力為唯一手段,也為往後的歐洲革命戰亂埋下伏筆。 因此,一戰的終結並未帶來和平,對戰敗國的人民而言,反倒陷入更殘暴、更恐怖的戰亂之中。從戰敗國所處的東歐、中歐到東南歐連接形成「弧形暴力地帶」,在這些國家及地區,因大帝國的瓦解而分裂成小型民族國家,當中極端主義崛起、內戰頻傳、民族革命四起,甚至發生跨國武裝衝突,導致歐洲內戰延長。進而醞釀未來二戰發生的種子。 這是一部還原戰敗國人民再度身陷戰火的悲慘故事。作者葛沃斯將焦點放在戰敗帝國,他蒐集這段時期各種資料、文獻,重現史實,試圖完整探討當時歐洲各戰敗國的狀況:各國是如何結束一戰,又是如何開啟戰後的內戰與革命。若能釐清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三年間的戰亂真相,就能了解歐洲二十世紀的暴力循環的運作,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原由的背後祕辛。 ◆專文推薦 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背景導讀 周惠民│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人文中心主任 ◆好評推薦 杜子信│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
    By 邁克.迪倫

    1921-2021蒙古國獨立百週年 臺灣首見呈現20世紀以來現代蒙古國史的權威之作 蒙古國——夾在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國, 在龐大野心威脅下,從自我覺醒到認清現實, 一路顛簸但也逐步走出對自己最有利的獨立之路。 在僅僅一百年多一點的時間裡,蒙古國經歷了1911和1921年的革命;還經歷了作為蘇聯附屬國的70年;以及作為一個完全獨立國家的將近30年時間。這段百年史因其夾在中俄之間特殊的地緣政治而足以成為許多邊緣小國該關注的借鏡。 傲然於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巨人 現代蒙古國被夾在兩大強國——中國和俄羅斯的中間。當西方提及蒙古時,總是把它輕視為一個被強大的鄰國主導的又小又不重要的國家。蒙古國目前的人口也許很少,但它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面積僅比伊朗略小,但比土耳其和法國都大得多。而且,決定蒙古國在現代世界中角色地位的主要是這個國家的戰略位置,而不是它的國土面積。 作為最重要的蒙古國研究的專家之一,邁克.迪倫帶來這個迷人國度的現代歷史 邁克.迪倫在本書中講述這個迷人國度的現代歷史。他審視了這個國家曾經發生的鎮壓歷史、對該國佛教徒的屠殺、在蘇聯統治和獨裁統治下的痛苦經歷和腐敗的歷史。但如今,它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它現在有一個運作良好的議會民主制度,廣泛地代表了蒙古國各民族的混合。這種情況能持續多久雖是另一個問題,但當這個國家開始對世界事務產生自己的影響,這本短小精悍、尖銳而權威的《蒙古國》將會成為關於該地區歷史的一本經典之作。 蒙古國的經驗很重要,它作為夾在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國,在和兩個強大鄰國的交手過程中,為了國家和獨立所作出的奮鬥凸顯出了許多地緣政治帶來的壓力和妥協,非常值得許多國家借鏡。 邁克.迪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第一本』,這本書是第一本對現代蒙古國從西元二十世紀初一直到當今時代的研究。他審視了那些重大歷史事件和發展趨勢,重點關注了蒙古國的國內政治、全球和區域關係影響,以及它的經濟政策等主題,並通過一些著名的、有影響力的個人來審視這個國家的發展。他針對一些英語著作所進行的批判分析,挑戰了一些長期以來的看法,這其中就包括對喬巴山在1930年代政治暴力中參與程度的論述。本書適合大學生和各領域的學者作為非本專業領域的課外閱讀讀物。對於那些從事蒙古相關工作或是身在蒙古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是一本實用書,迄今為止,他們仍然缺少一本能涵蓋現代國家發展的專著。──英國利茲大學蒙古研究名譽研究員朱迪斯·諾德比博士(Dr Judith Nordby)。 ★專文推薦  蔡偉傑/深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專文導讀  藍美華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孔令偉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暨歷史學系博士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朱振宏 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

  • 黑色的故事: 徹底改變人類文明史的顏色
    By 約翰.哈維

    然而達爾文和他那個時代的種族主義以及「達爾文主義」天差地遠,這點不可不提。 ... 更進一步把非洲婦女和娼妓拉上關係,原因是當時的人認為妓女的生理構造比較原始。1893年義大利犯罪學家暨醫師龍布羅梭(Cesare Lombroso)發現許多證據,可證明「返祖現象在 ...

  • 我無罪: 劉曉波傳
    By 余杰

    對劉曉波而言,政治始終不是他的強項,比政治更加重要的,乃是人性。 劉曉波本來是個詩人和美學家,性情也是如此,卻被迫成為人權活動家和異議知識分子的領袖。 從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以來,這二十多年他一直無法過正常的生活;而如今,他年過半百的人生經歷,與中國當代歷史的波動緊密呼應,並發揮著啟迪人心的無限影響力。 本書作者余杰是劉曉波這十餘年來最親密的朋友和助手之一,參與了二十世紀九○年代末以來劉曉波從事的所有人權活動。 二○○八年劉曉波因組織和起草《零八憲章》被捕後,余杰便著手撰寫本書,他不僅從劉曉波的日記和筆記中蒐集並考察大量第一手資料,並在劉曉波的妻子劉霞的引薦下,訪問了五十多名在劉曉波生命的各個階段與他有過深入交往的人士,當中包括了劉曉波的親人、同學、好友、西方漢學家和媒體記者等,而這也使得本書堪稱為到目前為止以劉曉波為主題的書中,最具代表性的傳記。 本書得到劉霞的委託授權,她並親自與余杰討論全書內容,成稿過程歷時三年餘。書中細膩記錄劉曉波求學過程、愛情故事、參與人權活動始末,更旁及他的政治理念及以和平手段爭取人權的理想,生動描寫了劉曉波直率浪漫的性格,與其充滿戲劇化的人生,是一部可讀性高且具學術參考價值的經典之作。

  • 分配正義救台灣
    By 楊志良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敬一專序推薦 「楊教授所談論的台灣社會不公平,不但與當下許多年輕人的抑鬱息息相關,也恰巧是我自己近年來研究、關注的主題。他的書給我相當的啟發,我認為對於一般讀者,也一定會有相同的效果。」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 *楊志良說:這將是我最後一本非公衛健康的「雜書」。因為如果台灣可以從目前的向下惡性循環,開始向上反轉,就不用再苦口婆心寫「雜書」了。 *分配,是刻骨銘心的問題;政府如果感受不到人民的痛,人民將收回交付給政府的權力。民主國家,政黨失去政權是常事,但請千萬不要為了保政權,搞到失去國家! *最厲害的殖民不是用武力,而是用思想,無聲無息的滲透,被殖民的一方毫無所覺,還對殖民者感恩戴德。台灣對美國就是這樣,被賣了都不知道,還幫對方數鈔票。 *政府的基礎建設如造橋鋪路、維持治安等等,都是受薪階級出的錢,富人繳稅少,卻享用優質的公共財及建設成果,小老百姓種樹,富人納涼,如此劫貧濟富,政府領導人不覺得羞愧嗎? *所得合理分配是艱鉅的工程,卻是政府不可逃避的責任。採用「混和型經濟」,生產讓市場自由競爭,分配用社會主義力求平均,才能讓民眾許願,下輩子再當台灣人。 公衛學者出身,為何跨足談分配、談經濟? 公平分配正是公衛的核心精神,全民健康不能有貧富貴賤之分,《禮運大同篇》中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楊志良一生追求的目標。他真心相信,此刻台灣仍有許多如他一般抱持愚公心情,不甘心台灣就此一敗塗地,伊于胡底的人,而此時正是理性公民應該發聲、應該挺身的關鍵點。 楊志良憂心台灣的未來,希望能改變台灣深陷泥沼的現狀,他認為,關鍵就在於「分配」問題。書中深入剖析多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因為奉行美國新自由主義,高度偏袒富人、貶抑勞動價值,讓原本較均富的社會,走上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歧途;台灣目前所有的問題,都是從這裡開始產生的,環環相扣,進而影響其他層面,政治上,政商水乳交融、形成政黨、民代、財團共犯結構;同時,台灣又實施民粹式的福利制度,導致財政嚴重虧空,債留子孫。 「生產」只是經濟發展的手段,「分配」才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一個國家社會,只要做好分配,即使經濟沒成長,依然可以提升財富效用及社會福祉,讓人民覺得過得幸福,也就是,重要的不只是把餅做大,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分到足夠的餅。 要改變台灣當前的傾頹衰敗,政府唯一的路就是實踐分配正義,而稅制就是財富重新分配的神兵利器。我們期待政府有魄力進行稅改,提升施政效能的同時,也必須靠公民力量提升整個社會的公民意識。政府與人民同步成長,才能同心合力救台灣!

  • 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By 劉致昕

    ★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大獎、吳舜文新聞獎得主,近年來最受矚目的國際新聞記者。 ★卞中佩(政大創新學院助理教授)、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張潔平(Matters創辦人 )專文推薦(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列)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五年、橫跨八國,一個臺灣灣記者來自前線的第一手採訪與關鍵實錄 近年來網路與社群媒體的興盛,人們的連結、互動與訊息共享變得更容易,然而,這也使得民主國家面臨前所未見的考驗。極端主義以網路為工具點火,使穆斯林青年成為恐攻分子;境外勢力可以跨海介入另個國家的總統大選,使社會分裂;當網路行銷與政治利益結合,傳遞的是人民的聲音,還是產業的聲音;日漸極端化的立場,又如何在每一個國家樹立新的「柏林圍牆」?寄生於網路的「真相產業」,從政治、商業到社會心理層次,如何在全球演變,成為亟需理解的新課題。 記者劉致昕二○一六年以布魯塞爾為第一站,從訪問傷心卻不絕望的聖戰士媽媽開始,帶著我們深入真相製造在不同國家造成的致命效應,橫跨比利時、法國、印尼、德國、中國與臺灣,不僅有第一手的採訪,透過這些國家呈現真相產業不同面向的威脅,最珍貴的,是採訪到的每一個人物。劉致昕的報導當中沒有絕對善良的好人與邪惡的壞人,被這些處境所傷害吞噬的人們,起身對抗挽救頹勢的人們,在其中牟取套利空間的人們,這本書寫的是他們的故事。故事的基調是鋪展他們所在的社會結構,為何如此行動,以及提出時代趨勢往何處去的警示。 這個時代我們就置身其中,共同經歷、見證過一些事件,但總是很難說得清楚,在假新聞讓一切真假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