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行: (吳爾芙經典傳世之作典藏紀念版)

燈塔行: (吳爾芙經典傳世之作典藏紀念版)
ISBN-10
9570851376
ISBN-13
9789570851373
Category
Fiction / General
Pages
245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8-07-06
Publisher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Author
維吉尼亞‧吳爾芙

Description

國際知名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在許多閱讀經驗中,有些書就是得等到讀者準備好了,一切才會水到渠成!這需要運氣,而我很幸運地讀了《燈塔行》! 文學史上的傳奇作家,塑造文學史的經典之作 現代主義小說開創性之經典作品,談婚姻、藝術,談人生、死亡…… 出版91周年,雙面海報燙銀書衣典藏紀念版,偉大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燈塔行》: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個容易隨著歲月迫近人的問題。 偉大的啟示從沒有來到。倒是有每日小小的奇蹟、闡釋,黑暗中火柴突然地劃亮;這兒就有一個。 獨家收錄:名家推薦專文導讀/交大外文系教授馮品佳、譯者宋德明,以及吳爾芙大事年表 ★聯合共同推薦/紀大偉(政大臺文所副教授、《同志文學史》作者)、施舜翔(作家)、張小虹(臺大外文系教授)、葉佳怡(作家及譯者) ★名列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Modern Library 100 Best Novels) ★《時代雜誌》評選百大英文小說(Time’s All Time 100 Novels) ★1927年甫出版便好評不斷,被譽為吳爾芙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 ★影響深遠,具劃時代里程碑意義,女性文學、現代主義之經典 為什麼我會對這故事感到難以置信且無可救藥的浪漫?我想是因為過往的記憶;我看到孩子們在花園裡奔跑……夜晚的海洋……四十年的生活,所有這一切都建立在這基礎之上,也時常被回憶滲透:太多太多的一切,我永遠無法解釋。 ──維吉尼亞‧吳爾芙 《燈塔行》可說是吳爾芙自傳色彩極為濃厚的小說,利用獨特的意識流技法,探索了角色的內在思維,並描繪了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社會。旨在探討婚姻、感知,記憶和時間消逝之題。 小說中的雷姆塞先生與雷姆塞太太脫胎於吳爾芙的父母。吳爾芙的父親在聖艾芙斯購置了一棟別墅,每年夏天前往度假,直到她母親過世。所以吳爾芙在十三歲前每年都度過一段歡樂的假期,也在她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與小說中一樣,別墅旁邊就是海灣,海中小島也真的有一座燈塔。吳爾芙十歲時編過一個故事,就是《燈塔行》的雛形。 小說第一部分〈窗〉精確刻畫日常生活中夫妻婚姻間存在之衝突與心靈和諧的狀態。第二部分〈歲月流逝〉以快速筆調描寫十年之變遷,人事已非。第三部分〈燈塔〉敘述喪偶之雷姆塞先生與其子女完成其妻生前未竟的燈塔之行。全書文辭精鍊,象徵意味濃厚,並充滿吳爾芙揮之不去的女性意識關懷。

Other editions

    • 1999
    • 222 pages
    • Paperback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Similar books

  • 達洛衛夫人: 燈塔行
    By Virginia Woolf

    達洛衛夫人: 燈塔行

  • 黑水燈塔船
    By 柯姆.托賓

    「人世多苦難啊,我們都無可奈何。」 大師柯姆.托賓一鳴驚人成名作 安靜而哀傷的生命輓歌,如海水閃爍的家庭詩篇 「這本小說探索了人們生存在清晰世界中的模糊感受。」 ──重量級評論家 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 1999年英國布克獎決選 2001年IMPAC國際都柏林文學獎決選 ※台大外文系教授曾麗玲_專文導讀 一九九○年代初期的愛爾蘭,罹患愛滋病的男子狄克倫將不久於人世。他終於打破沈默、決定將病情告訴自己的姊姊海倫,並表示希望從都柏林回到外婆在家鄉黑水鎮的房子靜養。二十年來,海倫與她的母親莉莉、外婆朵拉早因為種種心結避不見面,如今狄克倫返鄉養病,家族中的三代女人才重新聚首。狄克倫的兩個同志好友保羅和賴利,也一起來到濱海的房子裡,加入這群女人之中,共同照料病痛中的狄克倫。這一段回家的時光,窗外的海水依然堅硬孤獨,但當他們不再沈默,才逐漸化解了彼此間的冷漠和恩怨。  本書是托賓第四部長篇小說,一九九九年出版後,贏來廣泛的國際聲譽,並入圍英國曼布克獎決選。他卓越而靈巧的文風此際已展露無遺,閱讀它就像一腳踏進愛爾蘭的家庭生活。此外,全書背景設定在愛爾蘭同性戀除罪的九○年代初期,作者勇敢碰觸愛滋病議題,從個人、家庭到政治面去勾勒他心目中的當代愛爾蘭社會,也因此《黑水燈塔船》在托賓歷年作品中有著最強烈卻最自在的感受。這是一部情感豐沛的小說,在安靜而哀傷的輓歌式故事中,傳達出「家」的複雜關係與愛的本質。縱使韶光易逝,人生無常,家永遠是家。 「與其說《黑水燈塔船》是一部典型的LGBTQ小說,倒不如說它也是一部重省(愛爾蘭)『母親』角色的小說。在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中,母親經常被視為受苦的、被殖民的愛爾蘭的象徵,這本小說由性取向酷異的男同志族群取代,不啻是托賓頗具當代性的願景。托賓全書以近似海明威風格的散文體,即去蕪存菁、不濫情聳動、但鏗鏘有力的文采,勾勒出他心目中擁有跨性別與跨世代的新愛爾蘭,洞穿秘密與創傷之後的療癒,才是『家』之所在。」 ──台大外文系教授,曾麗玲,摘錄自推薦序《黑水燈塔船──跨性別與跨世代的創傷療癒》

  • 學於途而印於心: 李有成教授七秩壽慶暨榮退文集
    By 王智明, 熊婷惠, 張錦忠

    李有成教授為臺灣外文學界重量級學者,在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四十年,不僅寄淑世理想於文學和批評,更以文字、教學、講演、審評等不同形式渡化學子。他從檳城漁村至臺北都會,再經歐美學院的歷練,其學思歷程本身就是一場離散與回憶之旅。在顛簸於途、奔波於業之際,李教授從來不曾忘懷離散即是生命的踰越,記憶已是行動,他者即是自身。如此敦厚、誠樸,又深具反思性的論理方式與倫理關懷,正是「有成學術」最珍貴的內涵與資產。 本書收錄文章十八篇,除單德興的代序與張錦忠的跋文之外,分為三輯:「學術有成」十篇,皆為李有成教授的學生所作;「時光剪影」六篇;另有李有成訪談錄及其學司自述兩篇,相當完備地呈現李教授為學、為師、為友的不同維度,同時讓讀者看見在學術成就與光環之外,李教授如何刻苦自勵,勉力向學,既在文字中盱衡人生,又在學術中淑世淑人。 我的研究自始就相當重視學術的淑世功能,我嘗試讓文學研究更為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現實。這個學術信念可說一以貫之,我多年來從未改變。 ─李有成,〈南港四十年〉

  • 當王子愛上女巫
    By 蘇友貞

    蘇友貞的大學同學王德威說她是一個「隨緣的創作者,快樂的讀書人」,她的閱讀與議論,不設範疇,只想親近生活,談書論事間,充滿著女子特有的直覺與敏感。她以好玩有趣的文字,描繪兩性關係的百態,有著女性的不平,卻無女性主義的憤世嫉俗。 本書收集了作者近年在不同地區不同出版物上所發表的作品──北京的 《讀書》,上海的《萬象》,北美的《世界副刊》及《世界周刊》。文章內容所涉甚廣,形式亦繁,從議論到記事到小品,但人文的關懷卻貫穿全書。作者從神話、社會學、文學、藝術、傳記、音樂、政治等不同視角,對繁複的人文現象,提出了獨特的審視與省思。【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 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公報

    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公報

  • 娥蘇拉‧勒瑰恩的小說工作坊──十種技巧掌握敘事
    By 娥蘇拉‧勒瑰恩

    「地海六部曲」作者 娥蘇拉‧勒瑰恩的小說工作坊 十堂課、十八篇賞析、二十六個練習 長年暢銷經典 作家寫作必備   蘇格拉底曾說:「語言誤用會引發靈魂中的邪惡。」 勒瑰恩長久以來都一直把這句話釘在桌上。   小說如魔法般是門精湛技藝, 稍有差錯就可能搞砸……     如果一點點的誤用將導致嚴重的後果,   我們究竟要如何正確地說故事?     美國最頂尖的作家娥蘇拉‧勒瑰恩,將數十年來帶領小說工作坊的經驗寫成了這本書,長久以來再版不斷,被公認為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寫作指引經典。     從最基本的韻律、句式、敘事觀點等,她精準地指出了眾多寫作者可能不小心犯的錯誤,並在每堂課後提供練習加以引導。她以經典文學作品為例,讀者可一窺大師勒瑰恩是如何觀看馬克‧吐溫的《卡城名蛙》、吳爾芙的《燈塔行》,又或者托爾金的《魔戒》等文本,勒瑰恩的視角和自己在閱讀時體察到的又有什麼差異?     ...

  • 走入十牛圖
    By 王小林

    《十牛圖》,由宋代廓庵所作,是禪宗思想的經典《禪宗四部錄》的其中一部。《十牛圖》以十幅圖畫將尋覓本性的過程循序漸進地排列出來,含有豐富的哲學意義。本書根據《十牛圖》的十幅圖畫及頌語,依圖次第解釋牧童所象徵的「自我」(ego)、牛象徵的「本我」(self),以及牧牛過程所喻指的修行過程,逐步闡述如何從迷惘的狀態尋回本我,並且以中、日、西方的哲學思想進行比對,探討《十牛圖》「找回自己」、「存在論」、傳統東方神秘主義思想等,更立體地折射出《十牛圖》的思想面貌。

  • 從衣櫃的裂縫我聽見: 現代西洋同志文學
    By 黃心雅

    從衣櫃的裂縫我聽見: 現代西洋同志文學

  • 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 從生活脈絡尋找改變的力量
    By 洪震宇

    人不因夢想而偉大 只因有故事而偉大 / 你做的事有創意,就有故事 你做的事有故事,就有創意 ——————————— 這是一趟以「故事」開創人生新局的冒險之旅 也是由實戰經驗萃取出的「故事力創新」方法學 更是個人、組織、地方、品牌⋯⋯ 都需要的跨領域溝通整合能力與創新洞見! ——————————— 說故事的技巧可以複製、可以教 故事的脈絡,卻只能親身走一回 活在故事裡,也為故事而活 讓工作不再只是工作 而你,就是帶來改變的人。 ▃ 在探索自我定位,尋找生命意義的過程中,人們總是不安而迷惘。 但本書卻讓我們知道:改變現狀,才有故事;唯有在故事之中,你才能看見自己的力量。 這是一本關於人生與工作的創新改變之書。 一個中年男子,工作十多年,有不錯的頭銜、也背負家庭重擔, 卻帶著浪漫理想離開職場,投身不確定的未來。 他從谷底攀爬歷經種種意外挑戰,過程中所有孤獨與執著,都成為讓他獨特的創新養分⋯⋯ 於是,他帶著故事回來。 帶著親身實踐的「故事力創新」方法學,回來了。 「故事」,是向內的深掘。 故事最吸引人的,不一定是大江大海的格局,而是日常生活細節的魅力。 透過深入挖掘,找出表象之下的內涵,認識真正的自己、接受天職的召喚,才能創造更多可能。 「故事」,也是向外的探索。 這是一個人、一個組織,在遇到難題與逆境時,...

  • 背起文學行囊: 造訪英倫名家

    背起文學行囊: 造訪英倫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