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人報國: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讀法
87 陸鏗,《陸鏗回憶與懺悔錄》(臺北:時報文化,1999 年初版),頁 97。 88 陸鏗,〈官樣文章千篇一,爭權奪利不一而足〉,頁 329。 89 陸鏗在回憶中提及,以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之身兼任《中央日報》總主筆的陶希聖,對此時報社內的新聞自由之風看不順眼, ...
近十多年來,李金銓在華文世界發表的專文每每獲得廣泛的迴響,本書《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是這些文字反覆精心修訂的結集。開首之章即不斷從傳播研究的角度,強調社會分析的辯證性、複雜性、具體性和條件性,旨在聯繫個人關懷與公共議題,建立傳播研究的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並促進中國傳統形象思維、直覺智慧與西方社會科學的邏輯思維互通互證。第一篇「國際傳播:中華與世界接軌」,涵蓋跨學科的視野,李金銓指出美國主流傳播研究「內眷化」,以致國際傳播成為「美國的」國際傳播,不是「國際的」國際傳播。李金銓試圖聯繫在地經驗與全球視野,以重建國際傳播的知識論與方法論基礎,一方面促進國際傳播的「國際化」,賦之以豐富的「文化性」;一方面加強華人社會傳媒研究與西方主流文獻的對話,庶幾獲得「境界的交融」。第二篇「民國報刊:新聞與歷史的聯繫」抉微鉤賾,借助社會科學的意識和方法分疏新聞史的若干脈絡。涉及面包括近代文人論政與報人情懷、以胡適和魯迅為中心的輿論場域交鋒、左中右著名記者的生命歷程與時代洪流相遇的層層互動與糾葛、上世紀初期英美在華的報業競爭,以及從美國新聞教育在華移植論述帝國使命、美國實踐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透過第三篇「訪談錄:治學經驗拾綴」,李金銓以歷史為經,世界為緯,爬梳海外中國傳媒研究的知識地圖、國際傳播研究的想像力、傳播科學和反思的藝術、社會科學對中國新聞史學研究的啟示與借鑑,並總結傳播研究方法論的「跨界」、「搭橋」與「交光互影」。最後的長跋是李金銓企圖以小見大的學術生涯回顧,提供半世紀傳播研究歷史的個人見證,縷述學術興趣的發展、研究問題的思考,和治學方法的經驗。
Ben shu yi gui cang yu hai xia liang an de yuan shi dang an wei yi ju, dui yu zhong guo jian she yin gong si de chuang ban...
本書描繪那些穿梭兩岸的使者群像,從解嚴之前的兩蔣時期到民主化後的李登輝與後李時期,這些形形色色的密使們,包括他國政要、中研院院士與新聞記者等「民間友人」,皆身懷不同的任務與使命,為兩岸政治領袖帶信、傳話,甚至參與兩岸事務秘密談判。他們或被奉為座上賓、牽動兩岸政局的發展:或慘遭官方切割、承擔客死異鄉的風險。這群人的傳奇際遇,也隨著事過境遷與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而逐漸透明。本書彙整作者多年研究成果,並提列重要參考著作近百種,是理解兩岸外交與人物史話所不可或缺的參考著作。
揭示反右这段历史
火焰,是伴著沉重肉身與生命旅程的光和熱,是燃燒在人類內心深處看不見的太陽,能讓充滿困惑掙扎和受到壓制的精神世界不死。吶喊者的文字,如暗夜星空劃過的慧星,撞擊著這個混濁沉悶的世間,給人以鼓舞、向上的力量。本書即是這樣一部述說著「火焰不死」的熱忱不屈之作。愛、公義、自由、人道、平等、尊嚴……一位人文寫作者倡揚捍衛的價值,在作者激昂悲憫的筆下,緩緩映入你眼簾,直至你的心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21世紀來臨之際,傳播與資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益發深遠。而所謂報人或傳播人,無論古今中外,一生堅守崗位,或為新聞自由而奮鬥,或為提升人類知識而努力,或為竭盡社會責任而不懈,一切作為不僅彪諸史冊,也為後代傳播人樹立最好的榜樣。有鑑於此,當代被譽為「傳播教父」的鄭貞銘教授,秉持「傳承」的信念以及對新聞傳播的使命感,累積30餘年的研究成果,將20至21世紀新聞先驅者的精神風範,集結成《百年報人》一套6冊的跨世紀傳播巨著,呈現於世人面前,並期望有志新聞傳播的新生代,能從中獲得啟示與鼓舞,使21世紀的新聞傳播事業為人類作出更輝煌的貢獻。本系列依隨歷史的長流,帶領讀者漸次認識百年來、東西方文化下最具代表性的報人事蹟,內容精彩翔實,為一部具劃時代意義的傳播巨作。**連戰.李煥.馬樹禮聯合推薦**《百年報人》人物:第三冊曹聖芬 1914-耿修業 1915-1998龔弘 1915-魏景蒙 1917-1983李瑞標 1917-1997張任飛 1917-1983林徵祁 1917-1990潘煥昆 1917-1999歐陽醇 1917-1997徐鍾珮 1917-陸鏗 1919-楚崧秋 1920-謝膺毅 1920-劉紹唐 1921-2000徐佳士 1922-王洪鈞 1922-吳紹璲 1923-1964劉昌平 1923-馬克任 1923-黃天才 1924-
卓以玉,1934年5月23日,出生于中国北京王驸马胡同四号(今北京南颂年胡同)卓府,祖籍福建闽侯。现居美国。著名诗词作家、画家、比较文学教授。由她作词,陈立鸥谱曲,潘越云演唱的《天天天蓝》曾红遍海内外,成为一首具有时代性和纪念性的歌曲。1991年—1996年,获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任命,担任美国国家文艺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rts)委员;是继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之后的第二位华人委员,亦是该委员会首位亚裔女性委员。1996年,被美国国家文艺委员会任命为“文化艺术大使”。本书作为卓以玉教授的首部个人传记,真实讲述一位卓越的中华女性从家庭主妇到建筑学学士、艺术史硕士、多元文化教育博士的求学之路并成为一代诗画名家的传奇历程。图文并茂呈现她以“更开阔、更饱满的生命”阐释何为名门闺秀,智美才女,以及中华女性的高贵典雅与励志精神。
陸夫人崔蓉芝私下跟我說,最近他已經不太認得人了,看到我還能認出來很難得。二 OO 五年四月,鏗老伉僵從舊金山來台北。抵達不久,他摔了一跤,住進醫院。司馬文武為《陸鏗回憶與懺悔錄》寫的序中說:「不論大陸或台蠻,都看不到專業記者的典型,記者缺乏職業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