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第二段獄中回憶錄 ★從北大到哈佛,暢談美國政治流亡生活的全景式記錄 ★剖析自己與台灣的關係,及個人政治主張 在過去四十多年的人生歷程中,我經歷過中國七○年代末的巨大轉折、八○年代理想主義的高昂;我參與過八九民運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我也在二十幾歲就承受了黑牢的煎熬;我見識過人生的險惡,我也體會過生活的溫暖;我在中國成長,在美國完成學業,在台灣工作;我是政治反對派,我也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和創作者,我更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我將要講述的這所有經歷,都見證了一個人,一個時代,一個國家。 ──王丹 本書為六四民運領袖王丹的第一本個人完整回憶錄。由王丹親自執筆,藉由回顧他從小到大的日記,爬梳他人生中的每一個轉折。本書開頭即從王丹的童年成長經驗談起,以及中學時加入共青團,享受中國八○年代改革開放時期的美好時光;而他在高中時因為受到一本書的影響,使得他對共產黨忠貞的信仰產生強烈質疑,以至於之後思想轉向,成為北大校園中民主思潮的宣傳者,後來更成為八九學運的帶頭者之一,他的人生也因此有了巨大的變化。 王丹在本書中除了批露自身成長與心路歷程外,也試圖以呈現其個人記憶全像來完成其身為「六四」重要成員所應負的歷史責任──還原他個人所知所為的部分歷史面貌;他並以此審視角度來書寫「六四」及因「六四」入獄獲釋後,他為了民主運動再度入獄,及之後流亡美國十年的完整歷程。透過本書,王丹想傳達的就是他這樣一個人,在一個國家中,所見證經歷的一個時代。
王丹獄中回憶錄
獄中回憶錄
一場驚天動地的民主運動,換來一千多個沒有歲月、分不出季節的晨昏。在孤絕中,王丹沉澱澎湃的青春熱血,以浪漫、凝練之詩筆,冷靜的觀照環境,憧憬末來,思索國家民族的命運,看似感傷、時而唯美,撕下政治標籤,告別天安門前的慷慨激昂,王丹以獄中完成的五十首詩,還原文學生命在時代洪流中不停歇的謳歌。
現實的荒謬與無奈,如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浪潮,拍打著我們已經消磨殆盡的意志。朝霞再美,也宛如稍縱即逝的春花,徒然留在我們稀薄的記憶裡。人生的苦,說要勇敢面對太矯情,說放下太容易。我們,能怎麼辦呢? 我們還能怎麼辦? 我們還有詩,有滿天星斗,有夢,還有山城的細雨濛濛。 從1989年至今,32年來王丹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從那位勇敢而青澀的北大學生,蛻變為成熟而揮灑自如的公共知識分子,始終如一的是他對自由民主的奉獻與對華人政治的關懷。然而,在政治理想之外,更叫他魂牽夢縈的是對文學的熱愛。突如其來的破曉、雪景、山中小鎮的一場雨、浪花譜成的寧靜旋律、一片掉落的葉子、民宿裡的貌似哲學家的貓、一場把你拋進另一個時空的夢,種種生活中難以言說的美好瞬間與回憶,觸動靈魂深處的剎那,才是叫王丹真正牽掛的守護,也是支撐著他面對現實的終極安慰。 年過五十的王丹,經歷過當代中國最劇烈的政治抗爭,體驗了流亡海外二十年的滋味,在波士頓念過書,在台灣講過學,少了慷慨的義憤,多了沉澱,少了犀利的政治批判與感時憂國,多了溫潤的對美的想望、對遺憾的接納,與對現實的包容。 曾經,他帶著我們在廣場上衝撞。如今,在他奔放而柔軟的文字中,我們將找到一個寧靜的角落,得以馳騁想像、撫摸回憶,安頓傷痕。 ▓摘錄▓ ///放下的美好/// 「放下,並不是拋棄,而是不再提起。如果我們的佔有的欲望就是生命的全部,看不到更大的世界,一旦放棄,就是生命的崩塌。我們必須找到其他的空間:歌聲、閱讀、行走,或者是新的方向。我們應當讓放下成為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 ///帶著突圍的心情走過/// 「沒有必要要求自己一定要堅強,很多時候我們的臉上都是淚水,只是,淚水總是會乾的,或者被時間的風吹乾,或者自己用手背擦乾,如此而已。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地我也知道了,這個世界上,其實有很多的離去與歸來,很多的關閉與重啟。各種不同的機緣與命運交叉纏綿,像會呼吸的水面一樣輕輕起伏……」 ///窗外的城市/// 「為什麼是在星巴克呢?這是個好問題。那是一種莫名的踏實吧?看過了太多的不同,我們會茫然,這個時候,一些熟悉的東西會給我們某種安全感。就像風箏,總有一條線。或者也許是出於懶惰,因為我們不想換新的口味和環境。我們更喜歡熟悉的空間,音樂,座位,熟悉的感覺。更可能,其實是面對流水一般的生活,我們下意識地要守住一些什麼……」 ///童話永遠不會老去/// 「他們在生活中戴上面具出門去工作和交際,然後在回家以後脫下面具,又回復到另外一種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他們試圖在荒漠中開拓一片綠洲,他們想像自己找到最神奇的一匹可以駕馭飛翔的白馬,他們會跌坐在黑暗中的沙發上胡思亂想……總之,他們也長大了,但是他們還想保留童年的某些部分。而文學,就是為他們而存在的。在文字的迷宮中,他們找到知音,得到啟迪和感動,並且能夠回到童年的某種精神狀態……」 ///荒謬與反抗──重讀《薛西弗斯的神話》/// 「一個社會反抗者,要想改變社會,必須首先回到自己的內心,先來反抗自己內心的這些『心魔』,戰勝自己內心的這些焦慮。這種自我反抗,可能比對抗外在的暴政更難,但是也比對抗外在的世界更重要。明瞭自己生活在一個荒謬的世界中,並且決定面對這樣的荒謬,承擔這樣的荒謬,在這樣的荒謬中堅持自己的追求。」 ...
王丹赴美後,以宏觀看世界,針對美國的新聞事件、社會現象、政治議題,引述事件的發展始末,提出個人的看法、反思的空間,可以東西對照,更見深刻動人。有王丹對中國、台灣各方發展的密切關照,對人權、弱勢族群的關心,給青年學子的建議,以及他的人文思維,與生活感性的一面。 作者簡介 王丹 1989年因「六四事件」被捕入獄,,1993年出獄。1995年發起參與「公民上書運動」再度被捕,1996年判處十一年徒刑。1998年以「保外就醫」名義赴美。現為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班研究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中國研究中心的訪問學人。台灣出版作品:《王丹獄中回憶錄》、《眾弦寂靜時的喧嘩》、《我在寒冷中獨行》、《我異鄉人的身分逐漸清晰》、《我與深夜一起清醒》。
1989年6月4日天安門事件,站了起來的王丹,一直沒有低頭。 23年後,王丹要重說史,重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無疑地,六四事件、兩次入獄對王丹的人生經歷鐫下深刻的痕跡,但「民運人士」只是他的身分之一。 王丹還有歷史研究者、詩人等各種面向。如今王丹已是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曾經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做訪問研究,並擔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及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客座研究員等。 王丹身為大陸六四民運的首席領袖,時隔22年,他相信歷史不會消失,真相永遠存在,因為人人有詮釋歷史的權利和義務。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除了官方版,更有王丹版! 從民運領袖、歷史學者、詩人作家王丹口中陳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是一部人民的血淚史,絕對與眾不同,值得讀者細細閱讀。 ‧中共為什麼能夠打敗國民黨奪得天下? ‧毛澤東為什麼起初反對,但是後來堅持捲入朝鮮戰爭? ‧為什麼大饑荒餓死幾千萬人,但是中共政權依然穩定? ‧中共為什麼要用暴力的方式發動土地改革和「三反五反」運動? ‧歷史上消逝的一代知識分子菁英:「五七一代」 ‧「文革」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 ‧應當重新評價「五七一工程紀要」 ‧鄧小平挽救自己政治生命的四封信 ‧從西單民主牆到八十年代的新啟蒙運動的回顧 ‧胡耀邦,趙紫陽執政下的中國 ‧「六四」的爆發原因,大致過程與相關澄清 ‧那一夜我在天安門廣場 ‧從劉曉波到艾未未:中國民主運動的發展與公民社會的成長 ‧六十年風雨蒼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我對中國未來的展望 1949年以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中,曾經發生過太多太多的事情,但是很多都遺失在記憶之外。遠的如「文化大革命」,近的如「六四」天安門事件,在大陸都是禁忌。即使是在海外,因為資料的有限,對大陸的當代歷史認識也大多是霧裡看花。本書希望能提供一些以前不是那麼為外界所知的歷史真相,為那一段歷史勾勒出一個比較清晰的側面,即給讀者一些中國官方史學中沒有說,或者不能說的內容。
王丹的詩作〈沒有煙抽的日子〉及改編歌曲一直以來是文藝青年、社運青年群裡極富象徵意義的作品,在思考、論述的政治與社運生活之外,王丹的詩作及詩人特質,展現他深情與省思的文學深度。 王丹說: 「我一直覺得,寫詩是一種動作,努力呈現生命中的各種各樣的摺痕的動作。 「而人生最令人無語的就是,當我們越過了生命中的某一個界標,進入下一個階段的時候,最常發生的事情包括:不再把摺痕看作是摺痕,而淡淡一笑地面對;或者,因為時間的積累,摺痕已經粗糙;或者,失去了體會到摺痕的能力,任過早到來的滄桑體驗遮蓋住可以瀏覽內心的窗口;再或者,飛花凌亂,四顧茫然,我們的視線已經不再由自己控制了。於是,寫詩就成了一種鄉愁,偶爾出現在心底。 「這是另一場隱私領域的戰役。一方面,生活本身就是裝備精良的軍隊,在指揮官純熟的戰術指導下步步緊逼,氣勢如虹;另一方面,草叢中的抵抗者且戰且退,明知道大勢已去,但兀自尋找不願潰敗的理由;即使不能收復昔日的宮殿,也仍舊被某些氣息牽絆住,無法就這樣離開戰場。就這麼掙扎著,在纏鬥中好歹也染紅過幾面旗幟。那些,就是我們寫下的詩。 「這樣的詩當然是我非常真珍視的,不在於詩歌本身的好壞(那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標準不是嗎?),而在於這些詩的產生和存在,證明著一些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東西,仍然存在。我們是用詩歌,來證明我們還可以感受到摺痕的印跡。」《時間的餘溫》是王丹近年最新詩作集結,以韻味深長的抒情詩情懷,來面對即使進入新世紀卻仍然延續著的末世感,百般感觸,只能以詩句揣摩。詩讓人在面對社會變動時抓住著一點可以憑藉的本心,以語言穿透薛西佛斯日復一日重複鋪展的機械化生活,以文字暗示那無法說但人們卻嚮往的自我存在。對未來存著浪漫寄望,嚮往一個更好生活的樣貌——不管是社會還是個人——詩人永遠站在鼓動人們內心烘爐的位置,訴說了我們內心那難以捉摸的冀求。浪漫者、詩人、運動者,王丹的詩作體現在一個越來越複雜社會中,深刻寧靜的人文關懷。
◆王丹,從獨特的出身背景與專業研究立場,大膽深談到關於「中國」的全面向。 ◆透過70個橫跨歷史、近代、社會與人文,以及台灣現況和國際情勢發展的提問,精準而犀利的呈現出「大中國」所不為人知的一面。 ◆「微調課綱」的爭議喚醒民眾「多元認識歷史」的企圖心,在本書中,你將透過王丹的親身歷程,真實看見你前所未見的中國。 讓一個真正參與兩岸歷史的人,來談談那些攸關史地格局的事。 王丹睽違一年最新代表作,以親身體驗為時代問答,留下嶄新註腳。 在讀過本書之前,別說你懂中國、關心台灣! 作者簡介| 王丹 中國民運領袖,六四天安門事件首號政治犯。 近年於台灣清大、政大、東吳與成大任教。 三次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並獲美國民主基金會人權獎,民主教育基金會「傑出民主人士」獎等。2011年5月,集結台灣、香港與中國海外的一群學術、社運與民主人士共同創辦華人民主書院,擔任講師及董事會主席。 現任《公共知識份子雜誌社》社長 著有《六四獄中回憶錄》、《六四備忘錄》、《王丹Facebook精選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等專書二十餘冊。
「六四是墳墓,埋葬了三十四歲的我!」 一九八九年,劉曉波因參與了「六.四」天安門學生運動被捕,遭羈押年餘後,寫下《悔罪書》而獲釋。但重獲自由並未讓這位溫厚的知識分子心靈平靜,「各種問號折磨著我,儘管在表面上我的生活是平靜的,但內心深處的掙扎一刻也未停止過。而最根本的問題是: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面對自己,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負責?」面對亡靈、面對獄中人、面對中國內外關於六四的彌天大謊、面對自己的六四經歷和內心世界,劉曉波別無選擇,「自白」是他走出心獄的唯一出路。 在書中,他試圖揭開「六.四」事件的所有謊言與矛盾!他嚴厲地自我剖析、究責與悔罪,那內心的磨難與激烈拉扯,令人揪心;那虛妄與真誠之間的反覆辯證,令人迷惘;他毫不留情地鄙視知識菁英的無能、批判學生領袖的爭權與功利,給讀者提供了看待學運的另一種思考視角;他那通透赤裸、痛苦撕裂的直白描述,刻畫出迄今最翔實、最撼人心弦的一部六四回憶錄與懺悔錄。 「從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在紐約的登機回家,到一九八九年六月六日深夜十一時左右被捕入獄,算算只有四十九天的時間,但這時間卻是我三十四歲生涯中最驚心動魄的日子,每每想起,覺得那麼漫長而幽深。它是我靈魂中的一道無法癒合的傷口,歲月不但無法抹去它,反而更加鮮淋。我的生命彷彿永遠停滯在這段時間中,它是墳墓,埋葬了三十四歲的我,誕生了不知自己為何物的我。」-------劉曉波 本書原名為:末日倖存者的獨白:關於我和「六四」 2017年8月11日 二版一刷
對劉曉波而言,政治始終不是他的強項,比政治更加重要的,乃是人性。 劉曉波本來是個詩人和美學家,性情也是如此,卻被迫成為人權活動家和異議知識分子的領袖。 從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以來,這二十多年他一直無法過正常的生活;而如今,他年過半百的人生經歷,與中國當代歷史的波動緊密呼應,並發揮著啟迪人心的無限影響力。 本書作者余杰是劉曉波這十餘年來最親密的朋友和助手之一,參與了二十世紀九○年代末以來劉曉波從事的所有人權活動。 二○○八年劉曉波因組織和起草《零八憲章》被捕後,余杰便著手撰寫本書,他不僅從劉曉波的日記和筆記中蒐集並考察大量第一手資料,並在劉曉波的妻子劉霞的引薦下,訪問了五十多名在劉曉波生命的各個階段與他有過深入交往的人士,當中包括了劉曉波的親人、同學、好友、西方漢學家和媒體記者等,而這也使得本書堪稱為到目前為止以劉曉波為主題的書中,最具代表性的傳記。 本書得到劉霞的委託授權,她並親自與余杰討論全書內容,成稿過程歷時三年餘。書中細膩記錄劉曉波求學過程、愛情故事、參與人權活動始末,更旁及他的政治理念及以和平手段爭取人權的理想,生動描寫了劉曉波直率浪漫的性格,與其充滿戲劇化的人生,是一部可讀性高且具學術參考價值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