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家 為什麼我們會有錢?為什麼我們需要錢? 從貝殼到比特幣,從以物易物到累積財富 華爾街金童帶你探索金錢的生命 從生到死,金錢以各式各樣方式記錄我們一生重要時刻。在印度,
※初版書名為《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 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 Financial History of China, 1046BC - AD 907 經濟學家才能發掘的歷史真相 無論盛世或亂世,都有金錢力量在背後驅動! 顛覆傳統政治史觀,從「經濟社會」角度,改變你曾經以為熟悉的歷史。 漢武帝打壓商人,卻培育出更可怕的「官商」? 魏蜀吳三次貨幣戰爭,孫吳為何大敗而歸? 武則天廢除關稅,民間創意大爆發,挑糞也成一門好生意? 本書以獨創的金融角度與生動詼諧的語言,剖析歷朝歷代的盛衰密碼。從正史、奏摺、文學、畫作,到歷代貨幣、竹簡等出土文物,乃至於審判卷宗,參考豐富的史料文獻,挖掘出教科書沒說的歷史真相。 ▌漢朝文景之治,是拜呂后所賜 ▌ 呂后做到了真正的耕者有其田,當時貧富差距僅25:1(2017年台灣113:1); 農業勞動生產力世界第一,是當時的西歐1500年後才能到達的水準。 ▌曹操的屯田令,是蜀漢敗於曹魏的關鍵因素 ▌ 曹操蒙受千古罵名,其實他治理有方,分給每個流民無主土地,北方由大亂變成大治、經濟繁榮; 而劉備與諸葛亮卻用兩次貨幣改革,搞垮蜀漢經濟。...
吳一揆(中信金控總經理):今天全球是一個複雜經濟體的組合,這個全球文明必須面對金融創新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基本問題:如何平衡當下與未來的需求?如何避另一次金融災難的 ...
唯有了解了資本主義的歷史, 才能洞察資本主義是一種歷史現象。 ★蟬聯德國明鏡週刊(Spiegel)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長達三十週 ★德國暢銷書,已翻譯多國語言,認識資本主義必讀科普書 這本書與我們想像有所不同的是,它不像原文書名《資本的勝利》所暗示的是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而是解釋資本主義實際上是什麼、如何發生,以及如何運作。「市場經濟」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是存在的,在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帝國、中國、中世紀的歐洲,以及其他在人們的記憶中蓬勃發展的行業中運作著。在古代早已經存在貨幣經濟、銀行,甚至連聖經和可蘭經都關注利息的問題;幾個世紀前已發展出非現金支付和令人驚奇的複雜的「理財產品」。蒸汽動力在羅馬時代眾所皆知,當時隨時都在追求利潤和財富,卻沒有資本主義。那麼資本主義是什麼? 資本主義的誕生幾乎沒有資本。十八世紀末的人萬萬沒想到,英國的小村莊以機器取代人類勞動力的紡織機,居然會為全球經濟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一個經濟制度的起始能夠成為資本主義,而且繼續征服了幾乎整個地球。雖然當時德國急起直追,在伍珀塔爾(Wuppertal)一地確實有些製造商發現了這樣的稀有商機,因此專門製造各種帶子,例如絲帶、橡皮筋、橡皮帶、棉帶、花邊等,而普魯士政府也設法買到一款英國紡織機,供伍珀塔爾的工廠仿造。這些工廠主人其中一人出身恩格斯家族,此人之子後來成為舉世聞名的社會主義者。馬克思與恩格斯對英國的金融資本主義所知甚深,因為他們自己也屬於投機客,也和一般的資產階級一樣,借助《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獲取資訊以挑選投資標的。1895年恩格斯過世時,法庭宣布的遺囑上他遺留的財產高達22,600英鎊,相當於今日的220萬英鎊。另外,他還持有鐵路股票、「南都會石油氣公司」(South Metropolitan Gas Company)與海峽隧道有限公司(Channel Tunnel Corporation Ltd.)的股份。 世界並不新,全球化也不新。一窩蜂的投資熱潮和金融產品所導致的金融危機也一再上演。資本主義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這個體系全面滲透到我們所有的生活領域,因此人人都該了解資本主義是如何運作的。在本書中,烏麗克.赫爾曼說明資本主義的歷史緣起,並且釐清各種誤解。她解釋我們何以並非活在市場經濟中、資本何以不等同於貨幣、通膨並不可怕而全球化並不危險等等。她認為資本主義是歷史產物,唯有從歷史角度觀之,才能透徹了解。因此她根據凱因斯的觀點切入正題,並從歷史角度縱直分析,反駁將現代生產方式視為「永恆」的經濟學家的觀點。在書中,她回到美索不達米亞和古羅馬,詮釋了金錢、信用、利潤和投資等各種概念與淵源。以事實和數據佐證,釐清錯誤的觀念。在她的書中,通貨膨脹並非不好的現象,負債也不是嚴重問題,而是有其存在的必要。那並非企業營運失誤,而是正常現象。經濟不是一切,但若沒有經濟就什麼也不是。若能了解我們依賴最深的經濟模式,明白資本主義如何能不產生危機,就可以避開危機的侵襲。對於每一位想了解經濟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何以不該放任經濟自行運作的人,都不可錯過這本書。 本書特色 一本趣味橫生的科普書,從回顧人類的歷史,釐清許多長期以來受到誤解的觀念和事物,其中的論述更可提供今日臺灣社會思考,進而破除一些迷思。 作者簡介 烏麗克.赫爾曼(Ulrike Herrmann) 1964年生,是德國《日報》(taz)的財經記者,曾接受過銀行職員的職業教育,並於大學攻讀歷史與哲學。著有《哇,我們可以納稅,中產階級的自我欺騙》(Hurra,...
每個重大歷史事件的背後都有一條金融線索。——尼爾•佛格森 (Niall Ferguson)貨幣,歷史的見證、時代的縮影~每一枚貨幣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含量」,見證著時代變遷;就如同一頁頁活生生的歷史教材,直接述說著那些人、那些事~一枚大清銀幣,是清朝唯一也是最後一枚國幣,直接見證大清帝國的滅亡。一枚「中華帝國 洪憲紀元」的飛龍銀元,述說的是袁世凱復辟稱帝那場破碎的皇帝夢。貨幣的誕生是人類一項重大發明,它的流通促進了人類文明提升,它的價値也引來人類的貪婪與利益爭奪。當然,近代中國所發生的歷史大事,幾乎毫無例外,背後也牽引著一條條金融線索。本書透過五種中國近代通用貨幣:銀兩、銅錢、龍洋、銀元及紙幣為中軸視角,以上百張貨幣圖片,從正面連結相關的歷史大事;以多項史料,從上面俯瞰回顧近代貨幣金融制度與改革;以多方專業資料,從背面間接探索相關的金融脈動。引領讀者感受明朝至今五百多年來風雲變幻的中國,體會理解近代的時代記憶,並由貨幣金融的宏觀探討中進一步看清現今在大國博弈、詭譎多變的世局裡,「利益」仍是國際社會背後的共通語言、不變的叢林法則。如果您是喜愛收藏錢幣的「泉友」,又對錢幣背後相關的歷史有濃厚興趣,本書將是您深度了解近代貨幣的最佳切入點;如果您熱愛歷史,又對貨幣金融、財經動態與趨勢有興趣,本書將是帶您走進近代貨幣史的最佳入門書。
※初版書名為《世界金融史3000年》 BEST SELLER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暢銷榜!★ 從古希臘城邦經濟到華爾街金錢遊戲 Every True History is Financial History! 想要擁有更多錢,驅使商人發明各種金融機制,一步步影響世界發展! 三千年來,許多看似與金融無關的歷史事件,經過作者抽絲剝繭後, 我們總會驚訝地發現,文明與政權版圖的興亡關鍵,大多與財力息息相關。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法國前總理Michel Rocard 連袂推薦 ▉三千年來,歷史總是不斷重演,金融巨輪如何推動歷史進程? ★希臘雅典與斯巴達城邦打仗,需要軍費、糧食而催生海事借貸。 ★羅馬共和時期的《十二銅表法》確立金融基本概念:財產私有、權責對等。 ★北歐海盜撬開封閉的城堡、莊園小農經濟,在各港口進行交易,堪稱全球第一批國際貿易商。 ★聖殿騎士團因十字軍東征累積財富,利用在歐、亞的據點,向商人提供匯兌,成為另類的金融機構。 ★想要賺更多錢驅使商人優化交易方式,荷蘭商人發明:交易所、信託、公司、期貨。 ★十八世紀英國,號稱擁有祕魯、墨西哥灣貿易壟斷權的「南海公司」,放出假的利多消息,刺激股價翻升。其他空殼公司起而效尤,卻被南海公司告上法庭,法院為此炮製「泡沫法案」。...
※初版書名為《中國金融史3000年[中]》 從史上最富有的兩宋到錯失全球霸主的大明朝 Financial History of China, AD 960 - 1644 盛世之道,到底是先「國富」?還是先「民強」? 經濟學家才能發掘出的歷史真相 宋朝發明世界第一代紙鈔「交子」,造成經濟大崩壞? 強大、剽悍的元朝帝國,最後毀於一場貨幣改革? 在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中,大明「白銀帝國」為何敗給西班牙? ▍宋朝政治「積弱不振」,卻在經濟上大放異彩 ▍ ◎北宋太祖開放民間經濟,鼓勵自由競爭,經濟生產力是唐朝的兩倍,汴京百姓比盛唐富足十倍。 ◎南宋高宗無為而治,締造第一代世界海上貿易大國,首都臨安更是世界第一座不夜城。 ▍元朝大汗寶座用錢換,中國史上第一個官營海外貿易的時代 ▍ ◎蒙古大汗搶錢不擇手段,鹽鐵專營還不夠,畜牧、海外貿易也全收歸國營,佔盡天下之利。 ◎元朝海外貿易發達,商人汪大淵曾兩次橫穿印度洋,到達非洲東岸桑吉巴島,造就古代中國航行最遠紀錄。 ▍明朝坐擁世界一半以上白銀,為何兩度錯失全球霸主地位 ▍ ◎鄭和七次下西洋,足跡遠至南洋與非洲赤道,卻因明成祖要權不要錢,不但沒創造財富,還賠光帝國家底。...
?如果貨幣是這個時代的上帝,金融資本家就是這個年代的先知!生存在現代經濟社會的我們無法否認:貨幣塑造世界歷史,並決定我們的未來。金融資本的興起標誌了工業革命的年代已經過去,全世界都捲入「以錢賺錢」的時代。貨幣不僅是我們日常流通的現金,還包括各種金融市場的投資工具。從現實面來看,身為金融文盲,我們淪為貧民的機會愈高,致富的可能性愈低;從知識面而言,對於金融影響世界的力量與過程理解愈多,我們才可能穩定立足。何況經過近年來如雷曼兄弟引起的金融危機,世界政經局勢將重新洗牌,面對中美國(Chimerica)的興起,台灣如何應對?本書作者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 貫通歷史與財經兩大領域,是全球矚目的美國外交政策權威評論者。他不只爬梳過去,更預示未來:中國加美國將成為占全球經濟產值超過三分之一的經濟體(Chimerica),這個有著獅頭、羊身、龍尾的古代怪獸,動見觀瞻,企圖宏偉。而中國、美國都是台灣重要的貿易夥伴,兩國的發展嚴重牽動台灣的經濟命脈,此一議題我們無可迴避,弗格森的見解值得深思。本書從一個歷史學家的角度,對現代金融資本主義的起源、爬升、崩陷,做了鳥瞰式的梳理,讓我們得以理解過去,面對未來。這是了解金融知識的最佳啟蒙書,是對金融資本主義發展的清楚詮釋。金融資本是人類歷史進步的力量,也是社會罪惡的根源,它清楚地映照人類的醜陋與墮落,但同時展示了人類的美麗與偉大。出版社 麥田(城邦)
「金錢」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歷史真相?銅錢,外圓內方,代表了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古代中國的歷史似乎也濃縮在了小小的銅錢之上。 中國上下五千年,是什麼導致了王朝更迭? 什麼決定了三國勝敗? 鹽巴有多重要? 長城圍住了什麼? 鄭和為什麼下西洋? 大宋不缺錢缺什麼? 這些問題的答案很簡單,都和「金錢」有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人們往往忽視這個基礎,更多地強調帝王將相的成敗,卻對影響他們行為的經濟狀況語焉不詳。 正因為如此,本書選擇從經濟角度看待歷史,用詼諧逗趣的語言,講述一樁樁歷史大事件,透過金錢描繪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揭開歷史的面紗,零距離感受歷史真相的魅力。
從美索不達米亞泥板的借貸記錄到雷曼兄弟事件貨幣演進下人類的欲望史 ◎蘇美人發明文字,是出於保存借貸記錄的迫切性;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孕育出銀行、保險業與大航海時代,帶來自由的金融市場; ◎國家之間的戰爭打造出股票與債券的基石; ◎時至今日,理應獲得進化的國際市場,卻始終陷入通縮、通膨、泡沫經濟的循環。 ◎從通史的角度鳥瞰金融的世界史,由淺入深、層層剖析當代金融概念的原始樣貌與本質。 ◎閱讀本書有如撕開一層又一層的包裝,藉此掌握金融史的發展。 金融,是人類欲望所生的弊端?或是一門睿智的生意?本書從通史的角度,鳥瞰人類用於營生的金融。 本書作者運用自身豐富的歷史素養和金融財經的專業,依循人類歷史發展的脈絡,輔以各類趣聞、古今輝映,述說戰爭、政治、貨幣、債務、財富與人性,如何共譜數千年來人類金融的歷史,金融制度又如何伴隨人類在政治、社會、文化、科技等各領域而臻於成熟之境,被「文明」與「進步」層層包裝,終至眼花撩亂的地步。 第一章以酒香切入,探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賒購啤酒,金融交易、商業銀行、高利貸如何萌芽於古老美索不達米亞,而世界上最古老的《漢摩拉比法典》如何加以規範。至於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就是當時的「平板電腦」,供交易及帳目核算等經濟活動之用。 第二章談貨幣的源起。西方世界認為貨幣鑄造源於希臘時代的「獅頭幣」,以鐵鎚敲打基座上的礦材來鑄幣,至今此一方法仍未改變。西元前四世紀的大狄奧尼西奧斯是第一位位利用礦材與貨幣間的價值差額(通貨膨脹手段),來獲取自身收益,從此以這種手段用作國家還債的方法未曾間斷。同樣具啟發性的是巨石幣故事,直到晚近南方島嶼仍在使用巨石幣。在德國成為這些島嶼的統治者後,為了動員當地居民興建道路網,在石幣上以黑筆打叉,便能產生效果,此類似行為發生在1930年代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甚至被認為是經濟大恐慌的元凶。 第三章討論當代金融市場的主要投資手段──選擇權,此一投資手段源於橄欖榨油機使用權。作者將雷曼兄弟事件比擬為希臘神話的邁達斯國王,終其一生不擇手段地追求財富。第四章討論中世紀宗教信仰對於利息、奴隸貿易的理解與規定。在當時,君士坦丁堡成為歐亞貿易的中繼站,是義大利城邦國家的繁榮基礎。掌握跨境商業網絡的弗朗切斯科.達迪尼,在記帳方式單式會計邁向複式會計,在處理不動產與有形資產時,也運用了現代會計的折舊與攤銷等概念,並將無法回收的債權明確認列為損失。 第五章述說大航海時代,美洲大陸流入的白銀引發歐洲長期的通貨膨脹,泛稱「價格革命」,今天美股報價皆以八分之一美元為單位,便源自以鉗子和鑿刀將墨西哥銀元對分的歷史傳統。歐洲各國在面對此一新局勢時態度不同,英國亟於開拓新市場,其海事法庭頒發「私掠許可證」給海盜,因而建構了非正規海軍的海盜可襲擊敵國船隊的持續制度,可見資本主義從一開始就帶有流氓的色彩。 進入十三世紀,股票交易興起,要成立公司就須獲得政府和國王特許。第六章述說東印度公司與證券交易所,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被認為是現代股份有限公司的鼻祖,後來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基於經營印度殖民而佔有一席地位,相較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將單次航海獨立為單一事業,荷蘭東印度公司將21年間所有的航海行為視為一個事業體,其精神類似以永續經營為目標的現代公司。而世界證券交易所的濫觴,便是交易VOC股票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在英國,由於股票經紀人的惡習惡狀,皇家交易所拒絕其進場,他們只能在附近的咖啡館聚集,即舉世聞名的喬納森咖啡館。 第七章是國債與保險的源起。1688年以後,英國議會政治獲致成功的要素在於「內閣制」及新穎的「貸款制度」,這就是國債的發明。在此之前,所謂國債並不存在嗎?可以在本章中找到答案。至於保險,《漢摩拉比法典》裡有其原型,勞埃德咖啡館則是現代保險的緣起。 第八章圍繞在諸如南海公司在內的特許公司,如何在歐洲引起一波波泡沫經濟。1689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對新任英國國王奧蘭治親王威廉一世發動「大同盟戰爭」,後來英國為了緩減大同盟戰爭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所導致的政府債務膨脹,1711年開始進行南海公司的募股,因此開創了現代金融的債務股票化。正當歐洲處於泡沫經濟騷動之際,美國的證券市場萌芽於梧桐樹下與唐提咖啡館。處於遠東的日本,則在鎖國時期的大阪開設制度健全的米穀交易所,而成為全世界最早的期貨交易市場。 從第九章開始,作者將時間軸拉到近代,從兩位酒鬼牧師的故事帶出投資信託的序曲。法國大革命戰爭讓倫敦成為占盡優勢的金融中心。拿破崙將法國在北美的屬地賣給美國政府,其範圍相當於今天美國領土的23%。大家所熟知的金本位制的誕生,天文學家牛頓是重要推手。國際貨幣體系逐漸成形於拿破崙戰爭後各國的復興,而所需資金都在倫敦市場以發行英鎊計價的債券來籌措。 在歐洲泡沫經濟最高峰的1720年,英國頒布了《泡沫公司禁止法》,以約束草率籌資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以州為單位進行立法的美國則針對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不必像特許公司那樣逐一制定法律,只要登記即可。第十章開始,美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重鎮,南北戰爭時期愛心國債的銷售,擴大了美國證券投資者的人口規模,並奠定日後美國證券投資業的發展基礎,及革新金融資訊流通效率。到了1882年,道瓊服務公司創立,利用電信和電傳紙帶將股價資訊附加其上,也開始新聞通訊的服務,這就是今天的道瓊工業指數。 第十一章進入二十世紀,透過日俄戰爭期間交戰雙方決定勝負的關鍵──資金籌措能力,來探討證券交易市場如何成為國際政治外交的手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以英、法兩國為中心,各國在紐約市場發行約20億美元的外國公債,於是國際金融中心從倫敦轉移到紐約。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接下來的戰後處理,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甚鉅,泡沫經濟與通貨膨脹成為創造短暫快感的麻藥,世界經濟大恐慌則標示著人類經濟史走入新階段。在此期間,美國制定了「銀證分離」的法案,不僅支配了日後的華爾街,也影響戰後日本的金融管理。 第十二章的重點是一戰到二戰的日本,涵蓋證券交易制度、股價指數計算、貨幣制度、投資信託等,文末敘述戰後初期的經濟復興政策與股市熱潮。第十三章進入戰後的世界。戰後世界經濟秩序的重建,首先是《布雷頓森林協定》,然後是《關稅暨貿易總協定》,藉此孕育自由貿易體系,並支撐日後日本與西德的復興。在布林頓森林體系下,美元成為霸權貨幣,美國企業開始向全世界進軍,此時期被稱為「黃金六○年代」,在這段時期還發生仍左右當今股票市場的「股息革命」。1971年的「尼克森衝擊」讓全世界變了調,美元貶值引起美國霸權的衰弱與日本長期的經濟停滯,卻促使衍生性金融商品(選擇權、期貨等)金融科技的進步。 何時日本能走出「尼克森衝擊」下的長期經濟停滯?至今仍困擾著日本政府。第十四章告訴我們日本泡沫經濟為何爆發,1985年的廣場協議是關鍵因素。廣場協議雖未立即引發泡沫經濟,但1980年外國匯率及對外證券投資自由化以降一系列放寬管制的政策,是泡沫經濟的伏流。其中,股價上漲、再次發行債券、取得融資的循環模式,更像是往昔南海泡沫事件的翻版。 最後一章探討所有投資人都關心的問題:股價預測是否可行?指數型基金與個股孰優孰劣?作者梳理各門派的學說背景,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巴菲特與詹森的辯論。對於雷曼兄弟事件,作者以正面口吻表示,金融理論固然是一把雙面刃,但負面評價頗多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絕不是倒退,而是一場技術革命與進步。
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