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代瘋狂史

古典時代瘋狂史
ISBN-10
9571367885
ISBN-13
9789571367880
Category
Philosophy / Logic
Pages
816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6-11-11
Publisher
時報文化出版
Author
米歇爾.傅柯

Description

法國思想大師—米歇爾.傅柯 重量級經典再現! 華文世界最佳全譯本! 「簡言之,我希望,一本書不要以文本(texte)的身份出現,那是教學法或批評爛熟的化約對象;我要它瀟脫大方,以論述(discours)的樣貌出現:同時既是戰鬥亦是武器,既是戰略亦是撞擊,既是鬥爭亦是戰利品或傷口,既是時局不是遺跡,既是不規則的遇合亦是可重複的場景。」——傅柯 《古典時代瘋狂史》為法國思想大師暨後結構主義思想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的重要著作,內容衍生自其博士論文。本書的中心議題為:在歐洲的啟蒙過程中,「理性與非理性」以及「理性與瘋狂」如何在歷史的條件中成形與出現。從這一角度,傅柯討論了兩個主要問題:第一,精神病學與心理學作為一種科學,是如何形成與開展的;第二,在舊王室崩潰的過程中,精神病院在 18 世紀末的出現,具有何種意義。要理解傅柯的方法論,此書為不可不讀之作。 傅柯在本書談的主要是由中世紀到 19 世紀一部瘋狂的禁閉史;更深入地說,它企圖透過對監禁結構的研究,建立起瘋狂和非理性之間的對話;最後,它也規劃出一份草圖,談「一部界限的歷史--其內容是一些晦暗不明的手勢,它們一旦完成,便必然遭人遺忘。然而,文化便是透過這些手勢,將某些事物摒除在外。」 本書曾以英文濃縮本《瘋顛與文明》風行知識世界。此次重新出版的中文翻譯是直接源自法文版本,且較英文世界現在流通的全譯版本更早幾年面世,其不僅還原了傅柯這部重要著作的原貌,而且避免許多因版本和英譯本原因所導致的許多爭論與問題。 「《瘋狂史》的中譯絕對要比英譯本更具學習價值。它的出版,無疑是台灣出版界引介西方思潮的新譯標,在這地平線上,讓我們期待更壯闊的氣象!」——李威霆(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助理教授)

Similar books

  • 古典时代疯狂史
    By Michel Foucault, 福柯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心智疾病的科学理论及其两个批评方向——心理分析和现象学;第二部分探讨其历史和社会面向。

  • 古典时代疯狂史
    By 傅柯

    古典时代疯狂史

  • 古典时代疯狂史
    By Michel Foucault, 福柯, 福柯米歇尔

    本书是对西方古典时期(主要是17,18世纪,又称理性时代)疯狂史的知识考古式的重建与批判.

  • 性史:第一卷 知識的意志
    By 米歇爾.傅柯

    法國思想大師──米歇爾.傅柯重磅級經典作品 首次台灣繁中版法文直譯 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性史》原出版時分為三卷(《知識的意志》、《快感的使用》、《自我的關懷》),後經增補(《肉身的告白》),共有四卷。它們延伸前作《知識考古學》與《監視與懲罰》所開啟之研究。傅柯將其分析集中於我們以「性」(sexe)和性本質(sexualité)所指稱的現象組合。此一龐大計劃的主軸,並不在於起身反抗性的「壓抑」以求將之解放,而是在於顯示性生活如何啟動了一種想要知曉與性相關一切的系統性意志,而它亦系統化成為──「性的科學」,此一科學後又接續地打開了一通往對社會中與性相關的生活進行治理的道路,而後者在我們的生存中有越來越多的影響。 傅柯對於談論性的論述進行考古學研究(包括情色文學、告解的實行、醫學、人類學、精神分析、政治理論、法律等),而此一論述自從17世紀開始,一直延伸尤其是到19世紀,而我們晚近的「性解放」姿態,仍將其繼承。檢查封鎖和自由解放,這兩種態度,最後仍相遇於同一類型的預設:性乃是我們生命中所有現象的原因,正如同它支配著社會存在的整體。

  • 傅柯關於性事論述的十二堂課
    By 米歇爾.傅柯

    傅柯(Michel Foucault)在1960年代開始了對性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曾先後在克雷蒙-費洪大學(Université de Clermont-Ferrand)和凡仙大學(Université de Vincennes )開設講授兩門課程。1964年在克雷蒙-費洪大學開設的課程訂為「性」(La Sexualité)﹐1969年在凡仙大學開設的課程則訂為「性事論述」(Le Discours de la sexualité)。《傅柯關於性事論述的十二堂課》(La sexualité, suivi de Le discours de la sexualité)便是將這二部份的課程內容整理編輯而成。 第一部份的「性」是傅柯於1964年在克雷蒙-費洪大學的普通心理學授課內容,它質疑西方出現問題意識和性的悲劇體驗的條件,以及以它為對象的知識。本課程從反思婦女地位的演變和婚姻法開始,涵蓋從生物學或行為學到精神分析的所有性知識。這份親筆手稿的頁數由傅柯親自編號,共有121頁,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第78號箱匣內。 第二份的「性事論述」則是傅柯於1969年在凡仙大學的哲學授課內容,他更進一步談論了婚姻的法律形式、性事的知識論化、性特質的生物學等主題。這份親筆手稿共有103頁,部分頁碼由傅柯親自編號,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第51號箱匣內。與第一份不同的是,這份手稿由較為零散的註解組成,許多片段被刪去,還有諸多修改之處,所以進行了特別的編輯工作。為了彌補手稿有時未加以整理的特性,法文原書編輯團隊也有系統地解釋傅柯的參考文獻,力圖在文本的評註中盡可能向讀者提供最多的資訊。 本書雖是傅柯授課講稿,但經過傅柯遺稿修訂團隊去蕪存菁的梳理,並加上深入且專業的註解,對於想要了解傅柯在進入法蘭西學院之後的研究以及出版四卷「性史」(L'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之前的形成過程,極具參考價值。

  • 傅柯
    By 迪迪耶.艾希邦

    「艾希邦不只為一個曖昧難解的神祕人物提供了生動而詳細的圖像,同時也完整精確描繪出戰後的法國知識界,包含它的各種儀式和拜物癖。這本書的吸引力就像一本好小說。」──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一九八四年初夏,延宕已久的《性史》終於出版第二、三卷,僅剩關鍵的最後一卷正在進行最後修訂,再「一到兩個月」就能結束,但傅柯卻在此時住進了醫院,不久即因愛滋併發症過世,未完成的遺作留下許多待解的謎團。 傅柯是人文學科全球被引用最多的知識分子,頂著光頭手拿擴音器在街上抗爭的形象無比鮮明。他對精神醫學及人文科學,對監獄、權力、性、管治等主題的歷史性探究,一再衝擊人的自我理解以及反抗的思索與實踐。 此書是第一部問世的傅柯傳記,作者艾希邦不但在傅柯生前跟他有密切往來,對法國學界也有相當深入的瞭解。 這個在二○一一年大幅修訂擴充的新版本,基於初版面世後不斷出土的文獻,增加更多傅柯與其他知識分子之間的來往互動,同時也觸及他與性及藥物的關係。除了多達數百處共數萬字的增補之外,亦添加了五篇重要文獻作為附錄,例如傅柯申請法蘭西公學院教席的研究計畫書,以及布迪厄談傅柯的文章。   作者簡介 迪迪耶.艾希邦 Didier Eribon 曾擔任文化記者,以及亞米恩大學(Université d'Amiens)哲學、人文暨社會科學系教授,經常替《新觀察家》週刊(Le Nouvel Observateur)供稿,著有《杜梅齊勒訪談錄》(Entretiens avec Didier Eribon)、《咫尺天涯:李維史陀對話錄》(De près et de loin)、《我們該燒死杜梅齊勒嗎?》(Faut-il...

  • 厚土在下: 當代中國鄉土小說研究論集

    中國鄉土小說研究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不管是狹義或廣義,在中國學界都累積了非常多的論文,南京大學中文系丁帆教授曾在2001 年編撰了一部《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討論了五四以降到千禧年為止的兩岸鄉土小說創作,那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鄉土」是一個龐大的概念,田園、農村、原鄉、傷痕、尋根、先鋒、寫實,乃至後現代小說的局部內容,都可能被它吸納或收編進來。毫無疑問,它是中國小說的大宗,也是寫得最精彩的部分,尤其長篇的原鄉寫作。相較之下,台灣鄉土小說就不是那麼迷人,研究者往往看中台灣鄉土小說的議題性,而不是藝術價值,問題意識的研究導向,很容易忽略對作品在審美層次的評價。此外,台灣學界對中國鄉土文學研究的興趣不大,尤其對當代小說的涉獵不足,沒有辦法根據現有研究成果編選出一部兩岸鄉土小說比較研究的書。所以,我們並沒有打算「再次」推動一項兩岸鄉土小說的比較研究,反而想單純一些,只聚焦在當代中國的鄉土小說。這本《厚土在下:當代中國鄉土小說研究論集》收錄了十二篇學術研究論文,十一篇來自中國大陸,只有一篇來自台灣。此書以兩篇鄉土文學和尋根小說的宏觀論述掀開序幕,緊接其後的十篇論文,集中討論了韓少功、莫言、余華、閻連科、陳忠實、阿來、徐則臣的小說,這七位小說家用不同的視角和技巧塑造了自己的原鄉、鄉土、城鄉故事,也引發了很多的討論。所有入選的論文皆保留其原本的論文格式,只作簡繁體的轉換。這十二篇論文,有一篇發表於1993 年,其餘十一篇論文都是2005 年以後的論述,對中國鄉土小說的歷史回顧與發展態勢,都能達到理想的論述深度和廣度。我們希望透過這本書,梳理出一個小規模的當代中國鄉土小說史輪廓,作為文學史或小說課程的教材。

  • 閱讀生命政治
    By 黃涵榆

    生命政治(Biopolitics) 一門跨越政治學與人類生物學的學門,觸及的領域包括經濟學、醫學、哲學、法學、社會學甚至神學。 主要關懷為對實質生命的保護、管理、排除與界線維護。 隔離時代的思想指南 「生命政治」一詞看似抽象,發展路徑也顯得廣博多元,往往較難給予一個清晰、簡單的定義。不過,由於生命政治涉及了各種界線(健全╱病態、公民╱非公民、安全╱威脅……)的劃分與維護,以及政府(主權)以捍衛國家或群體安全之名,對於人們身體、行動、心靈意識與生命的實際介入;當代許多重大或具爭議性的議題,都是生命政治討論的範圍。 鉅觀如全球共同經歷的COVID-19防疫困境、針對打擊恐怖主義或「維穩」所進行的政治監控、跨國移工、難民潮與新疆再教育營;或是日常生活中的食安、疫苗施打與否、風險社會等,都可以看到個體生命與國家力量不間斷的倫理爭議,甚至是拉扯與衝突,也因此開啟了思想家們多面向的爭論。 本書將亞里斯多德、霍布斯、鄂蘭、傅柯、巴迪烏、阿岡本、艾斯波西多、桑特納等作者涵蓋西方政治哲學、政治神學到當代生命政治論述的十一部著作,區分成城邦與政體、極權主義與集中營、裸命與見證、精神病院、經濟與治理、神學救贖七個主題,希望透過主題間的相互引導,看見「生命」與「政治」間的關連有什麼樣的演變,又有什麼樣的緊張關係,並幫助讀者進入當代生命政治的脈絡,導讀多位思想家原典的精髓。     作者簡介 黃涵榆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研究興趣包括生命政治、恐怖文學、當代歐陸哲學、精神分析等。近期著有《跨界思考》(南方家園,二○一七)與《附魔、疾病、不死生命》(書林,二○一七)。

  • 尼采到底有多後現代?
    By 李晏佐

    「聽我說!我是這樣的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要把我跟其他人混淆!」 —— 尼采,《瞧這個人》     「尼采」是誰?   只是個胡言亂語、啟發法西斯主義、主張一切虛無的瘋狂之人?     什麼是「後現代」?   是某種主張什麼都行、否定一切、自相矛盾、嘲諷戲謔、胡說八道的過時思潮?     「尼采」與「後現代」兩者之間的關聯又是什麼?   破除刻板印象之迷思,從「尼采到底有多後現代?」做為提問開展,追索現代與後現代論爭中的種種關鍵議題,凸顯辨析尼采思想的當代意義。透過與「現代性捍衛者」哈伯馬斯對於尼采與後現代的經典批判,重新梳理後現代的概念,並確認尼采及法國新尼采學者之間的思想繼受,展開一次理論與思想史的系譜考察。     後現代不是現代的終結與取代,而是對於現代之侷限與僵化永不停止的後設批判。   專文推薦     黃厚銘/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特別推薦     張義東/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湯志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婉儀/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兼代所長   裴元領/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劉滄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 雙聲.雙身: 當代電影中的分裂主體研究
    By 黃資婷

    「分裂主體」是電影理論界所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就電影本身具備傳統文學作品的敘事特質,同時具備鏡頭(包括蒙太奇)敘事的特殊性。本書從電影敘事美學的特殊性入手,以「分裂主體」為主論,闡述了不同電影對於人類社會大時代的反映。針對1999年以來在世界影壇飽受爭議的三部電影——戴倫‧艾洛諾夫斯基《黑天鵝》、馬丁‧史柯西斯《隔離島》與大衛‧芬奇《鬥陣俱樂部》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