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能承擔的,多過我們所能想像

我們所能承擔的,多過我們所能想像
ISBN-10
9571391840
ISBN-13
9789571391847
Category
Biography & Autobiography / Personal Memoirs
Pages
312
Language
English
Published
2021-08-06
Publisher
時報文化出版
Author
瑪雅.桑巴格.朗恩

Description

被人需要是一項禮物 混亂複雜的人生是美麗的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 《早安美國》母親節選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編輯選書 書評網站Book Riot必讀回憶錄 專文推薦 朱國珍|作家 真摯推薦 陳名?|作家 鍾文音|作家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從前,有個婦女要過河,她懷裡抱著她的兒子。她必須渡河,可是河水比預期還要深。水淹到她的胸膛時,她驚慌了。她明白自己必須選擇。她可以救自己,或是救小孩。他們倆人無法都安全過河。她要怎麼做?……我們不知道那名渡河的婦女做了什麼選擇。除非我們渡河,水淹到我們肩膀,除非我們身歷其境,否則我們無從得知答案。 我們告訴自己,我們會為了子女而犧牲自己,可是人的求生意志極為強烈……我們不可以隨便批判,這才是這個故事的真正寓意。無論女人做出什麼決定,都是不容易的。」 婚姻的快樂是什麼?幸福是什麼? 家庭必須完美無缺?母親必須任勞任怨? 如何才能說是稱職的母親? 這是關於女人如何自立自強、懂得放手的故事。 本書作者瑪雅(Maya Shanbhag Lang)是文學作家,其母親是從印度移民美國的醫生,在異鄉奮力生活的同時,她以印度傳統教育將兩個孩子拉拔長大。瑪雅和母親無話不談,話題小自瑪雅的生活點滴、母親病患的日常故事,到精神分裂症、神經傳導物質等自然科學知識,再至生涯發展及從未得到絕對解答,卻又好似存在單一圭臬的人母精神。母親的存在對瑪雅而言是指引,是一種被人捧在手心的安全感,時時提醒著她,無論如何都有人把自己放在心中第一順位。 然而,在瑪雅成為人母後不久,她和母親的連結開始出現磨損,失智症並未瞬間奪走母親,卻像水蛭一般,逐漸吞噬她的生命力,瑪雅心中的典範母親開始變得冷漠、難以信賴,時而無理取鬧,時而行徑荒謬。但是在回憶過去自己與母親互動的過程,瑪雅慢慢了解母親帶來的一切美好,並且讓她明白:生命的可能性,比自己花了將近四十年追逐的單一解答來得寬廣,同時也體會母親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自我救贖的能力。

Similar books

  • 我們所能承擔的, 多過我們所能想像
    By Lang Maya Shanbhag

    我們所能承擔的, 多過我們所能想像

  • 身體.意識.敘事: 現代詩九家論
    By 陳政彥

    詩意的特徵仍然必須建立在敘事的基礎結構上,讀者才能理解,讓詩的比興抒情得到更高的共鳴。從鯨向海詩中的青春討論何謂「kidult」的fu?如何從凌性傑詩中的孤獨,詮釋其螢火蟲之夢?自色悟空,你能否從陳克華的詩中讀出佛教思想呢?舉目空白始悟,如何探討蕭蕭現代禪詩中的禪趣?詩俠鄭愁予的詩中古典風格究竟為何?又從何而來?席慕蓉詩作敘事模式是如何轉變?前往故事的途中,如何探討嚴忠政詩中的敘事人稱?要怎麼理解賴和〈流離曲〉中的文學敘事與歷史敘事?余怒詩中的異常身體,你能感受傷病、畸形與死胎的意象嗎?每一首詩都有意象比興,讓閱讀者的意識隨著詩想跳躍。陳政彥闡釋現象學、詩學中身體與詩的論述,透過詩人們的詩作分析,思考敘事學運用在現代詩研究上的可能。

  • 為什麼夏天出生的孩子更容易得流感?:揭露隱藏在健康問題背後、各種千奇百怪的關鍵因素
    By 阿努帕姆.耶拿, 克里斯多弗.沃舍姆

    ◆◆◆ 健康版《蘋果橘子經濟學》 ◆◆◆ ── 《蘋果橘子經濟學》李維特、《雜訊》桑思汀等暢銷作家聯手推薦 ── ◆◆◆ 美國亞馬遜非文學類暢銷書 ◆◆◆ ◆【 】 當生病需要開刀時,你會比較傾向找以下哪位醫師? (A)執業超過30年,每年都在醫療期刊上發表論文的資深醫師 (B)前一年剛成為主治醫師、還沒有多少經驗的年輕醫師 ◆【 】 某天你突然覺得心臟不太舒服,請問在哪個時間點去醫院,醫生更有可能替你安排心臟病的相關檢查? (A)40歲之前...

  • 負利率時代:別讓銀行偷走你的錢
    By 劉華峰

    政府大撒幣,發現金,你有賺到了嗎? 你是正在被消失的中產階級嗎? 存一千萬一天給你的利息不夠吃一碗滷肉飯,一百萬不夠買一顆滷蛋 銀行告訴你:儲蓄會有孳息 但你知道那一點點孳息,根本抵銷不了儲蓄成本嗎? 再多的退休金被負利率後你還能持盈保泰嗎 ? 就讓我們從負利率下手,看看銀行究竟隱藏了什麼驚天騙局! 【通貨膨脹Q&A】 從以下兩秒小測驗看看,你真的了解通貨膨脹嗎? (A)通膨為控制「過多的貨幣」 (B)通膨為產出「過少的貨物」 答:自己去翻書,我才不會告訴你A是錯的。 我只告訴你,那些通膨上升的利息成本,將全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公債背後的障眼法】 很多人認定,公債是筆好買賣,因為國家一定會還錢,除非破產…… 醒醒好嗎!貨幣政策的障眼法,讓政府少還你錢,你還傻傻的! 【如果你在北宋存了100元】 負利率究竟影響生活多大? 如果你在北宋存了100元,年利率為1%。 一年後,你還剩下99元; 兩年後,你還剩下98.01元…… ……九百多年後的今天,你只剩下0.01元 !...

  • 象徵與夢的詮釋
    By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未知的自我》與《象徵與夢的詮釋》 這兩篇論文是榮格晚年所寫, 用以回應二戰時期破碎的經驗以及大眾社會的興起。 《未知的自我》是他對同代以及下一代人的呼求── 他請求人們繼續自我發現的個人工作,並對方便且短暫的大眾文化進行心理學的反思。 榮格告訴我們,只有同時對個人心靈的意識與無意識面向進行覺察, 才能使人類文化持續地繁榮發展。 在本篇中,榮格對人類的心靈探索、時代的精神潮流、 文學藝術與宗教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並對東西方的文化做出了許多精彩的論斷。   榮格對自我瞭解的反思以及對無意識的探索帶來了第二篇論文。 《象徵與夢的詮釋》完成於1961年他去世前不久。 榮格認為夢是無意識的溝通,他在文中解釋, 發生在夢裡的象徵是如何補償被壓抑的情緒與直覺。 這篇論文包含了他關於解夢最成熟的思想、以及如何療癒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裂口。   而這些觀念都是榮格心理學的核心, 也因此使本書成為榮格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本書特色   ◎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本人親著。 ◎榮格最後的作品,闡述其解夢最成熟的思想,以及療癒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裂口。 ◎收錄倫敦大學學院教授榮格史教授,索努‧山達薩尼序言。   作者簡介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 人類存在的意義【新版】: 一個生物學家對生命的思索
    By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人類是如何誕生的?為何地球上會出現像我們這樣的物種?我們在宇宙中是否有一個特殊的地位或命運?我們要往哪兒去?為什麼?(這是最難回答的問題)兩度獲得普立茲獎的當代科學大儒、眾所公認的全球生物學家及自然歷史學家翹楚,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從人類在非洲大草原上的起源開始,談及人類在地球及宇宙中定位的集大成之作。*入圍2014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紐約時報》、《出版週刊》、《自然》期刊、《華盛頓郵報》等重要媒體齊聲推薦苑舉正(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專文推薦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李家維(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邵廣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 熱忱推薦(按筆畫順序排列) 身為地球上唯一有思考能力的物種,幾乎所有人都曾詢問這樣一個終極問題。為什麼會有人類這麼特殊的物種存在?我們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全世界最重要的演化生物學家,社會生物學的創始者,愛德華•威爾森,從生物學的角度,提出了他對這些亙古疑問的回答。人類為什麼這麼特殊? 與許多人文科學學者對此問題回答的取徑完全不同。威爾森從演化來回答這個問題。萬物均來自演化,人類的與眾不同,也只是自然演化這部偉大史詩中的一個插曲。但也是演化,讓人類成為地球上唯一同時擁有自私與無私兩種基因的生物。這兩種基因的衝突與撞擊,讓我們時刻活在矛盾與衝突之中,因此創造出了人類璀燦的文明,也讓我們擁有重新定義自己的能力。那意識呢?人類的自由意志呢?靈性呢?這些是否也可能來自演化?威爾森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對科學尚不可解的事物,人類傾向用神秘力量來解釋,但從動物行為和人類文化的觀察中,卻總是能看到演化的擇汰力量不停地出現,但隨著科學的日益進步,我們是不是能以更理性的方式,讓對地球更有益的文化留存下來,而能汰除那些讓群體無法存活的自私的基因?人類要往哪裡去?我們該如何定義自己?即使人類在演化中曾有非凡的歷史機遇,但仍只是隨機事件造就了我們,如果人類要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與其他生命形式做個比較,甚至是與存在太陽系外的生物做個比較,這能讓我們更好地定義自己,肩負起人類被演化賦與的特殊責任。當AI機器人已能取代人類工作,人類登上太空也已指日可待,但我們所身處的地球物種滅絶、戰禍頻仍依然時時可聞,人類該如何跳出基因的窠臼?作者愛德華•威爾森以他當代科學大儒,頂尖的生物演化學家的身份,在書中討論了當前生物學界自《自私的基因》之後最受矚目的議題,並由此以科學的角度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猶如曖曖微光,為我們指點一個可能的未來。▶我很高興也很榮幸有此機會為愛德華•威爾森的這本書,具名推薦。《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他以從事螞蟻的研究及社會生物學的權威觀點來看,人類何以會造成「地球的第六次大滅絕」,以及相關的思索,值得一讀。──邵廣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 ▶威爾森的文字清晰、見解深刻,獨樹一幟。他分析了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我們與實體宇宙的關係,不僅具高度可讀性,也極有啟發性。他毫不費力的將哲學融入科學,鋪陳他對人類命運的理論,成就了一部大師級的作品。身為全球最傑出的演化生物學家,威爾森在書中跨越了科際的界限,針對人類的面貌和我們眼前所面臨的抉擇做了寶貴的分析。──美國前副總統高爾 ▶這本書雖然文字簡潔,卻非常有震撼力,尤其書中所提出的一個新穎論點更具說服力:人類若為了成為超人而改造自身的心智,將會是一個無比嚴重的錯誤。威爾森明白:人腦雖有其侷限,但卻足以構築我們所需的未來。這樣的「存在保守主義」使我們更有理由歡慶──人類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機械化時代保持人性》(Enough)一書的作者 ▶這是本告別之作……威爾森先生真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作者。兩度獲得普立茲非文學獎的他,在眾多生物學作家之中鶴立雞群,就像約翰‧勒卡雷超越其餘諜報小說作者般。他睿智、詼諧、生動又隱晦。──德瑞克.葛納(Dwight Garner),《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兩度普立茲獎得主威爾森以他一貫的優雅風格,精準且赤裸地探究人類存在的本質。——《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E.O.威爾森是達爾文最傑出的繼承人,身為科學家,他驚人的深度、廣度、經驗和才華帶給我們的,無異於對人類的全新認識……你將透過人類最偉大、最無畏的探險家之眼,看見人類存在的美好、神祕和無窮可能。──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 ▶這本書引導我們檢視人類物種的過去歷程和未來潛力,幾乎沒有寫得比它更好的書了……書中集結的專文文句優美、且足以引起論戰。──提姆.連登(Tim Lenton),《自然》雜誌(Nature) ▶沒有別的生物學家比威爾森更堅持不懈、雄辯滔滔地導正我們對人類起源的錯誤認知……我們應該感謝威爾森,他在自己輝煌生涯的晚期,仍訴諸理性和想像力,試圖開啟我們對自然的認識,啟發我們改變自己的自毀之路。──史考特.羅素.桑德斯(Scott Russell Sander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威爾森問:人類在宇宙中具有特別的地位嗎?我們往哪裡去,為什麼?他藉由告訴我們科學界最新的創世故事來回答這個問題,提供一個深具啟發性和可信度的未來願景,這是項艱鉅的任務……威爾森是個徹底的樂觀主義者,也是堅定的現實主義者。我們對於一個先知的期待莫過於此了。──約翰.霍根(John Horgan),《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

  • 受苦的力量: 當你真正看見了痛苦,才有力量放下它(三版)
    By 阿迪亞香提

    走出受苦的迷霧,找到解除痛苦的力量透過身體的痛及內心的苦,轉化為生命提昇的道路亞馬遜書店五顆星推薦!   對人類來說,痛苦像是生命的樂譜上從不休止的弦律,苦痛深深烙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讓一些人為之上癮。    但事實上,心裡上的痛苦,和身體的疼痛一樣,都是內在的呼求,要求我們去看見生命中、生活上需要被看見的部分,要求我們伸出願意和好的那雙手,迎接自己的內在。因而真正能療癒我們的,不是心理醫師、不是內外科醫師,而是我們自己願意被看見、被療癒所產生的治癒力量。  然而對於痛苦的執著、不願意放手,也同樣是使人一再受苦的根源之一。使人感受痛苦的事件早已逝去多年了,但記憶像是結了繭般深深地攫住頭腦,不斷重覆播放、不斷陷入苦痛之中。  《受苦的力量》(二版;初版書名:在生命的盛放處)現在邀請你,不用盤坐冥思、不透過各式的靜心法門,只要種下意願,靈性的曙光便會灌注其上。苦痛不需要去逃避、抗拒,逃避抗拒只會使痛苦更加強大;苦痛是生命的邀請、內在和解力量的源頭,生命的艱難處境其實最能夠開啟我們的心靈與思想。我們會費盡心機避開這樣的時刻,但事實上,這些深具挑戰性的時刻,正是自我成長與意識轉化的最佳契機。  本書的教導就是提供簡單的方法,讓我們得以向恩典敞開,向那神祕的、那能夠穿透隱微靜謐之時刻的光明元素敞開。這將為我們看待生命的方式點燃一場革命,而這場革命將能夠大大地幫助我們終結許多人日復一日的受苦與爭鬥。

  • 傻瓜哲學:人生很難,那是因為你不懂裝傻
    By 韓立儀

    我們都有這樣的朋友: 不管遇到什麼氣惱的事,他們都能體諒對方、包容疏失, 笑起來時就像個傻瓜…… 其實,善用傻瓜哲學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家── ◎告別無聊團體:想活得輕鬆,你必須先學會斷捨離 上大學時,身邊就會不斷有學長姊勸你加入系學會、社團、O友會……而最初的新鮮感,很快就會被參加定期沉悶聚會時的沮喪所代替。 你以為能藉此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結交一些活潑有趣的朋友,但到頭來卻什麼都沒做,不僅浪費了錢財和時間,還會有一大堆責任套在頭上,讓你喘不過氣來。 請果斷退出那些看似精彩、其實毫無意義的社交活動吧! ◎跟工作談一場戀愛:冷淡期來臨,該如何找回熱戀期的衝動? 就像戀情會逐漸退燒一樣,不久之後,即使你依然熱愛這份工作,但是當初它帶給你的新鮮感還是會消退。 這時你不妨問問自己,這份工作讓你學到了什麼?發生了什麼有趣或難忘的事?在團隊裡誰是最容易相處的人?工作的遠景在哪裡?如果發現這幾個問題你都答不出來,每天只是為了賺錢而工作,恐怕這份工作對你而言不太可能做得長久。 ◎你一點也不快樂?那是因為你不懂什麼叫「娛樂」 一名每天認真工作的人,娛樂時才會由衷地感到快樂;每天好吃懶做、沉溺於酒色之的人,自然無法從工作中獲得真正的快樂,只是過著行屍走肉的日子。 ...

  • 發現你的共感天賦: 同理心如何運作
    By 麥波姆(Heidi L. Maibom)

    本書的論點很有說服力,文筆生動,來自哲學和心理學理論的例子鞭辟入裡,甚至取經文化,諸如《仲夏夜之夢》、《白鯨記》和《魔法奇兵》。儘管我已經研究了各種形式的同理心四十餘年,還是從本書學到很多東西;本書讓我以一些全新的方式思考視角轉換。 ——戴維斯(Mark H. Davis),埃克德學院心理學榮譽教授,《同理心:一種社會心理學方法》作者麥波姆的新書相當全面,以敏銳的哲學觀細膩地分析心理學研究,並用有創意的方式來思考視角轉換在人際理解和我們自我概念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書精心從文學、電影和日常生活中挑選例子,藉此闡述抽象的觀點,讀起來相當愉悅。 ——史都博(Karsten R. Stueber),聖十字學院哲學教授,《重新發現同理心》作者到目前為止,我們對同理心的理解仍是少之又少。對於這種理解人類的複雜模式,本書首度在智識上提供令人滿意的描述,內容引人入勝、幽默且富有洞察力。麥波姆出色地說明了同理心為什麼仰賴情感,以及同理心如何使我們變得更公正和客觀。 ——傑克(Anthony I. Jack),凱斯西儲大學哲學副教授兼大腦、心智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將心比心、感同身受,容易嗎?本書將升級你的共感能力,讀懂對方意思 你是否遇過,規規矩矩開車時,親友卻對你的駕駛方式指指點點?你是否遇過,對事情發表意見的時候,被人要求須保持客觀?麥波姆說,同理心並沒有想像中容易,而且完全客觀根本做不到;畢竟我們看待世界時一定會有「視角」。麥波姆從我們熟悉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介紹,再轉換到第二、第三人稱視角,讓我們瞭解,事情的「真相」不見得只有一種。麥波姆更說,換位思考是有等級的:第一級是想像自己成為他人,見他人所見;第二級則是走入與他們相同的情境,感他人所感,在相同的心境之中,體會整體事件或行為。愈能換位思考,就愈能融入其他觀點,進而完整解讀事物的全貌,減少盲點產生。提升共感力,也增加宏觀看待事物的能力,不但可以改善人際關係,更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作者簡介麥波姆(Heidi L. Maibom)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巴斯克大學特聘教授、辛辛那提大學哲學教授。常以跨學科的角度撰寫同理心、羞恥心、精神疾病,以及責任感的分析文章。譯者簡介張嘉倫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畢業。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有《巨科技》(合譯)、《醫療大數據》(合譯)、《會說話,世界聽你的》、《可不可以不變老?》。相信語言與文字的力量,懇請賜教:[email protected]

  • 三好一生
    By 星雲大師, 高希均、王力行

      一九九八年四月,星雲大師在恭迎佛牙舍利來台祈福的法會上,發起「三好運動」。  「三好」就是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簡單說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即所謂的「三好運動」。一般人身、口、意容易造惡業。如身:殺、盜、邪、淫;如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如心:貪、瞋、愚癡、邪見。行三好就是讓身、口、意不要造惡業,得到人生的平安與幸福。  本書由星雲大師本身的「三好一生」,到推動三好走入校園、家庭、社會,從思想觀念層次遞進到實踐層次,提綱挈領、有序有物的匯整大師精采的三好寶典,供世人學習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