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两个分册,前者主要包括关于运动的诸项论点、景框与镜头、蒙太奇等内容;后者包括影像与符征的概述、自回忆到梦境、时间晶体等内容.
本书尝试对属于电影的影像与符征进行分类.在此对第一类型的影像----即运动--影像, 还有它的主要变化----感知--影像, 动情--影像与动作--影像, 以及构成上述影像特征的各种符征等进行思考.
看電影可沒你想像的這麼簡單 九場經典電影 九個哲學思考 ※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黃冠閔 推薦 這是一個影像豐沛的年代。 在這影像豐沛的年代,你的思考方式也被影像制約著;在影像的時代裡,更要警醒地考慮到影像的構成。 台灣近年來強調公民教育、希望培養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了哲學思考。要如何將哲學思考更貼近生活,不落入專技的範圍,卻又不失哲學特質的挑戰並不小。 而看電影即是生活中再普遍不過的日常行為。 電影不只是電影,它投射出一個影像運動的平面,糾集了不同時間流,就連公共生活或私人空間也被此類異樣的時空所穿透,有多到不行的層次可以挖掘,甚至在想像力中撐開極大的張力。 此書特殊之處在於,作者並不刻意將電影哲學化或是哲學電影化,而是把它清楚分為兩件單一的主題作討論。因此,各章節將以影片資訊、鏡頭畫面、鏡頭、場景、敘事或故事、主旨、問題的順序作呈現,讓讀者跟隨作者的敘述,小心翼翼地進入電影,穿破視覺直觀,再深入哲學。當了解哲學語言的運作,知道怎麼讀電影,也就會理解到影像「要說什麼,不說什麼、什麼留白」,這時,要插入哲學思考的發問,就會有合理性。反過來,有較為豐厚的哲學知識,更是有助於提煉出一些問題設定,借用影像運動來進行推理。 《楚門的世界》 我們為什麼會認為楚門離開被安排的人生後, 就獲得真正的「快樂自由」了呢? 《關鍵報告》 有犯罪意圖的人,就可被構成罪犯嗎? 《刺激一九九五》 為何主角不惜被關禁閉,也要播放音樂呢? 「希望」之於生活到底代表了什麼?...
偶像團體成長蛻變為七個藝術家 BTS防彈少年團是撼動當今社會結構、媒體藝術結構的巨大存在,固有的社會規律及權力中心因他們而改變了! 防彈的粉絲不是盲目的崇拜追逐,而是與他們併肩聯手改變世界的「夥伴」。 他們因為掌握住「這件事」,而點燃了連鎖性的傳播效應和影響力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藝術革命! ★本書榮獲韓國文化運動觀光部頒發的「年度優良好書獎」。 ★繼尼采、赫塞、榮格之後,防彈少年團與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德勒茲相遇了! ★哲學、藝術、文學、經營管理、行銷企劃⋯⋯各領域專家學者最想探究的一個偶像團體。 ★中文版專屬!精心企劃隨書別冊--《我與防彈的祕密手帳 Connect BTS, Connect Me.》,精美的手帳式設計可書寫你與防彈之間值得紀念的事,加深你與防彈的連結,不僅守護七年來的回憶,也能成為追尋夢想的動力。 BTS防彈少年團,很紅很火,這大家都知道。 歌唱得好,舞跳得棒,人長得帥,個性真誠又親切,這些都是他們風靡全世界的原因。 但看在專家學者的眼裡,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憑什麼一個偶像團體能夠獲得無國界群眾的喜愛與擁戴?而擁有千萬粉絲之後又造成什麼樣不容小覷的影響力? 從偶然的、符合現代趨勢的「水平式傳播」,邁向必然的成功高峰,推翻許多既有的社會規則,改變許多人的人生。 一個不斷成長更新的有機團體,伸出無數觸角持續連結著,這樣的防彈少年團,難道不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嗎? 【誰適合看這本書】 (1)喜愛防彈的ARMY(BTS的粉絲名) 當我們追逐的偶像不斷地成長進化,身為粉絲也該提昇鑒賞能力,能理解他們在做的事、想傳達的訊息。 你該清楚是什麼原因讓你走入防彈世界;現在的「追彈」有什麼意義?未來又可以與防彈一起做些什麼?重點是,你要曉得你對防彈有多重要! (2)Youtuber、直播主、FB、IG使用者 本書能讓您更加了解新世代媒體的傳播特性,將有助於您掌握先機,抓住製作內容時的要訣,與防彈少年團一樣成功行銷自己。當然,先決條件是您得放下把粉絲當客戶當收入的心態,而是要和防彈一樣,擁有一顆如同家人或朋友般真誠溝通的心! (3)藝術愛好者、影像傳播工作者 真的,這七個當代藝術家值得你用心品味。 ...
內容簡介 視覺文化是當今文化研究的重要議題,從電影的文本意義及歷史環境等不同角度,切入探討視覺文化的議題,更是發展出相當多元的論述。本書共收錄十二位優秀的文化研究學者的文章,分別從「歷史」、「觀看」、「都市」、「慾望」四個主題,試圖從另一種角度探討我們一般人習以為常的觀看實踐,闡述影像下的現代這個複雜而迷人的議題。 第一輯聚焦回顧美國影視歷史的一頁,談麥卡錫主義對美國影界的衝擊;第二輯討論觀看的辯證關係;第三輯探索影像中現代性與都市文化的結合;第四輯收納慾望及其再現模式的文章。
德勒茲曾說過,科學家、藝術家和哲學家之間是沒有分別的,因為他們的工作都是創造觀念。「對德勒茲而言,科學、藝術和哲學各自都不是獨立自存的事物,而是互相變向改造的分離綜合;它們之間沒有主幹,也沒有中心,純粹是歧路網絡的交接匯流、是根莖的散播。」——羅貴祥德勒茲(1925—1995)是法國戰後最重要的思想理論家之一。傅柯曾經說過,這一個世紀將是德勒茲的世紀。有別於傳統的哲學家,德勒茲關心的不是典型的形而上學的問題,他視哲學為觀念的創造,任務是創作新思想,引外來的新鮮空氣,因此他同樣關注科學與文藝,並平等地把它們看作是創造新觀念的領域。本書分為五章,分別探討德勒茲與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他怎樣在舊語言中找出新意義、如何運用精神分析去解剖資本主義制度、在不同的藝術中發掘新動力,以及他對歷史運動趨向的獨特理解。德勒茲儘管是法國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但在國內仍未被一般人所熟悉,本書藉此機會希望向讀者提供德勒茲的思想脈絡。
本书共十二章,内容包括:视觉文化的转向、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视觉的文化意义、消费社会中的视觉消费、视觉技术与虚拟现实等。
本書為國內少有之電影美學著作,由中國電影出版社二○一三年出版。除序論之外,含「總論 電影美學再出發」,主要討論電影美學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上篇 中斷與連續」,主要討論本書提出的一對新的美學理論範疇;「下篇 關係範疇」,主要討論「中斷與連續」這個新範疇與電影美學其他傳統範疇之間的關係。本次出版繁體字版,內容基本沒有變化,除了簡體字和繁體字的轉換之外,也涉及譯名、用語習慣等方面的調整和統一,以方便閱讀。
蔡明亮將電影視為手工藝術品,在膠片上雕刻出緩慢電影。本書透過他的作品,論其影像美學,及當代電影裡的「緩慢」從何而來,重新體會時間的變動與流逝。蔡明亮不僅是臺灣新電影運動以降最重要的電影作者,也是全球藝術電影的最新風潮──緩慢電影──的代表人物。通過對時間性、物質性與美學各方面的思考,本書以蔡明亮的電影作品為視角,檢視作者論、電影迷以及懷舊等觀念與緩慢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何界定電影中的緩慢?緩慢電影與社會文化中更廣泛的慢活運動,其關係如何?本書細緻地分析了電影中的靜止與沈默,從而展現電影文本運用什麼策略來建構緩慢,呼籲讀者重新給予電影影像更專注的凝視,並體驗時間於其間的流動。本書可謂第一本探討緩慢電影概念、並論述當代電影文化中此一現象的著作,不僅從時間性來理解臺灣新電影的美學風格,更希望思考現實生活中對於時間的理解和態度,探索人類於二十一世紀如何生活的可能。【名家推薦】林松輝的這本學術著作,可以說集電影理論、作品分析和跨文化研究的大成。它不但是一本研究蔡明亮「緩慢」美學的專著,而且展現了一個宏闊的世界電影視野,向主流電影的時間觀念挑戰。論述條理井然,給我這個電影愛好者(但不是專家)上了一堂寶貴的課。 ──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與其認為《蔡明亮與緩慢電影》是一本在論述與作品、理論與闡述之間致力表現出高度嚴謹與縝密的學術著作,不妨可大膽地將它視為一件──在情感上、智力上和創意上──對論證與引用、闡釋與比較進行冒險和對峙的實踐之作。換言之,博學、說服力和分析性當然是《蔡明亮與緩慢電影》難能可貴的成就,但絕對不要忘了,啟發性與創造性的連結、思辨及書寫,才是林松輝教授這本禮讚緩慢的專書帶給臺灣電影乃至華語電影研究最彌足珍貴的訓誡。 ──孫松榮(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教授)
本书分为八章, 内容包括:运动的叙事:体育电影的类别与功能, 运动之美与影像之流, 体育影像与国家形象传播, 历史之光:旧中国的体育影像等.
概念運作一直是德勒茲思想重之又重的主課題。德勒茲的外部理論,主訴求就在於擺脫西歐哲學開拓內在思維的傳統,實驗一種意識之外的理論方式。 本書所研究的對象《培根:感官感覺邏輯》,堪稱是德勒茲外部理論一系列發展的巔峰之作。從《培根:感官感覺邏輯》的概念創制方式及其網絡,考查這個繪畫理論背後的方針,就是本研究的重心。這樣的考查,構成本書十五章的內容,依序為影像問題性、繪畫、運動、不可辨識的區域、共存、感官感覺、歇斯底里、無器官身體、力量、作品觀念、減法、圖表、類比、作品認識論與色彩社會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