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
《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精簡本)》係臺灣迄今探討非營利組織最為全面而深入的教學,研究和參考書籍之一。本書為集結二十四位長期致力和專注此一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協力所完成的重要學術作品。內容共五大部分,二十一章,從臺灣非營利組織發展過程、治理與管理模式、跨部門關係、法律與稅法之制度、主要類型與具體實踐形式以及跨國比較等面向一一加以深入淺出的剖析和論述。
織資源,提升工作效率,達到組織目標,對於非營利組織'同時需要使用創新管理方式'亦必須要衡量本身組織的任務和能力以及所欲達成的目標'探取較合宜且較簡化的方式來運用。非營利組織應否行銷曾經受爭議,在 1969 年至 1973 年之間獲得釋疑。
公設財團法人之研究
在现代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权责划分不清,政出多门,互相扯皮;领导班子不团结;干部素质上的差异,导致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的不一致;决策失误、计划不周,导致执行的困难;客观情况的重大变化,导致原来的工作计划无法继续实施;单位、部门之间的本位 ...
「治理」是指統理一個組織的過程,以確保管理與策略的指引朝向對的方向邁進,進而實踐組織的宗旨與使命。社會企業具有「社會目標」及「營利需求」的雙重目標,該如何達到上述兩者,必須深究其治理的方法與策略。 本書內容包括社會企業治理的組織結構與功能、領導階層的組成與角色功能、治理與社會影響,以及與營利部門跨界合作等相關議題。最後以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社區型社會企業、社會合作社三種類型,列舉數個臺港社會企業,比較治理上的異同,藉由不斷深化的探索與研究,為瞭解社會企業的存在樣貌或營運特性,開闢一條新道路。
青輔會致力於非營利組織人才培訓的工作,其研習課程內容豐富,因此編印此書,讓有關非營利組織的知識,得以傳承累積,並協助機構組織的成長。
本書以臺灣的社區治理為探討主軸,輔以非營利組織、地方治理以及國外治理個案比較等研究,充分體現臺灣公民社會及地方治理實踐的現況。社區作為人民自治最基礎的單位,是公民社會組成的一環,也是培養公民及共同體意識最佳的範圍,更是人民直接參與公共事務及自我治理的場域。臺灣的公民社會,透過對安全社區、醫療照護與社會福利服務、文化產業與節慶、地方教育政策、宗教治理,以及非營利組織治理網絡等地方治理議題的關心與投入,展現了臺灣的民主生機。
聯合推薦 蘇彩足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 彭俊亨 元智大學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博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孫煒 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特聘教授 陳慧珊 臺藝大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 藝術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可以昇華人民的文化涵養,可以是改變世界的力量,可以讓不同文化間有更多交流與包容。對藝術的瞭解、尊重與投資是個值得深思的課題,而這一切都將轉化為國家社會的重要推進力與文化底蘊。 本書由廣而精,深入淺出,闡述政府資助表演藝術團隊之正當性、必要性與重要性。書中以文化部「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和「臺灣品牌團隊計畫」為例,探討政府近三十年來,長期給予演藝團隊高度支持與實質經費資助,而獲補助團隊是否妥善運用公共資源,發揮藝文公共性?對音樂、舞蹈、傳統戲曲、現代戲劇等四個表演藝術領域的藝文生態環境發展是否產生正向影響?
蕭新煌、魏樂伯、關信基、呂大樂、陳健民、丘海雄、楊國槙、黃順力, 2004,〈台北、香港、廣州、廈門的民間社會組織:發展特色之比較〉,《第三部門學刊》,第一期,頁 1-60。蕭新煌、官有垣、陸宛蘋編,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二版),台北:巨流。
【20週年紀念版特別推薦】朱平(生意人、悅日人、漣漪人)李永豐(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張明正(趨勢科技董事長,若水國際董事長)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召集人)【好評推薦】 胡忠信(歷史學者、政治評論者)許士軍(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詹文明(彼得‧杜拉克的入門弟子)鄧佩瑜(群我倫理促進會祕書長)(以上依姓名筆劃排序)為什麼非營利組織不支薪的志工工作會吸引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參與?為什麼愈來愈多人或企業願意將自己的使命與理想發展為社會企業?無論是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在今天的社會已成為日益重要的力量。「非營利組織」一詞最早由彼得‧杜拉克提出,本書為杜拉克有關非營利組織成功管理的經典作品(原書名為《彼得‧杜拉克:使命與領導》)。他認為,非營利組織因為沒有傳統的商業底線,他們的管理不是靠「利潤動機」的驅使,而是藉由「使命」的凝聚力和引導,透過管理的理念架構和技巧,制定具體可行的目標、計畫和策略,俾使造福人群的使命能順利達成。然而無論有多神聖的使命感、多崇高的理想、多熱血的奉獻心,都必須具備「機會」、「能力」「認同與投入感」才能落實。因此,杜拉克在書中提出了五大課題,包括「領袖的角色」、「行銷和發展的有效策略」、「經營績效與評估」、「人力資源與人際關係」、「自我發展」,並收錄與美國九大非營利組織管理者的訪談,引導已投入非營利組織和社會企業的人或即將加入其中的人,具體落實使命與自我發展。朱平(生意人、悅日人、漣漪人):彼得‧杜拉克常問這個問題:「你希望別人怎麼記得你?」這個問題會引導你先改變自己、看到自己可以變成什麼樣的人。……相信未來會有一群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優秀人才參與非營利組織,他們並不認為金錢是唯一能激發工作熱情的條件;他們將是少數能改變世界的一群人,知道自己可以改變成什麼樣的人。胡忠信(政治評論者):在企業管理的叢林裡,杜拉克就是雄獅,他的威儀與遠景,塑造了企業文化的走向;正如西方思想界的教父們,杜拉克是管理學界的首席教父,是第一流的趨勢大師,有著深厚的人文素養與宗教關懷,杜拉克才會提出「使命與領導」,強調「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方法,使「志工、社區、願景」三位一體合一,深化政府、企業以外「社會部門」(第三部門)的重要與趨向。張明正(若水國際董事長):《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管理聖經》涵蓋的層面很完整而且全面,不單單是一本企管書,更是一部管理經典。……可以說,《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這本書著實讓我獲益良多,更讓我屢屢從挫折中警醒。許士軍(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杜拉克心目中的管理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並非將管理視為一種營利機構的工具,而是視為一種社會機構中的核心功能。……他認為,只有從這種觀點,人們才能了解,為什麼「非營利組織」──而非如他早期所寄望的企業──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以及為什麼即使是企業,也要向「非營利組織」學習如何管理之根本道理所在。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召集人):一如《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書中所提到的:「你必須具備三樣條件:機會、能力、認同與投入感!」原來不是只有熱情就好,還要有能力。經過整理之後才發現,有理念和熱情是重要的,更關鍵的是有能力和實踐力!詹文明(彼得‧杜拉克的入門弟子):杜拉克點出「你對世人的貢獻是什麼?」正是本書的核心概念。……不論是針對非營利組織、政府部門,甚至是企業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也是各位主管必修的工具書。鄧佩瑜(群我倫理促進會祕書長):我覺得這本書內容扎實,編寫風格特殊,字裡行間處處蘊涵著非營利組織應秉持的價值觀和倫理觀,仍然具有高度的啟發性和參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