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為蕭蕭論述周夢蝶詩作之專著。杜忠誥題字,曾進豐作序。
內容簡介 二○一五年──王白淵逝世後的五十周年,明道大學國學研究中心協同中國文學系暨國學研究所於二○一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假王白淵的故鄉二水鄉為他舉辦「王白淵逝世五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連結了周益忠、林良雅、唐顥芸、劉怡臻、林水福、蕭水順、余境熹、李盈賢、蔡佩臻、謝瑞隆、王文仁、李桂媚等諸位學者專家從其生命情意、文藝淵源、思想與信仰、詩藝美學等面向詮釋其文學成就。會後,匯整、收錄關於王白淵的研究論文選,名為《踏破荊棘,締造桂冠──王白淵文學研究論集》,透過文學、文化、藝術多面向的探討,藉以闡釋王白淵在台灣文壇的歷史光影與時代意義,一窺王白淵如何穿越荊棘之道,締造詩人的桂冠。
蕭蕭是一位執著的詩人,他在詩歌、文化與教育上,奉獻他畢生的心力。他是較早系統性推動現代詩創作與評論的詩人,是中生代詩人群的領頭羊。他擘劃國際詩人交流,推動兩岸交流活動,致力詩的境教和發展,重視孩童的閱讀與培養。勇於承擔責任,樂於提攜後進。其畢生所致力的文化工作,如同以純真、以詩喚醒萬物、喚醒太陽。二○二一年詩人蕭蕭喜獲有「臺灣諾貝爾獎」美譽的「第四十二屆吳三連獎文學獎」,海內外眾多詩人、友朋、後學,共同撰文為蕭蕭慶賀,輯成本書,期待讓更多的美好,分享讀者,溫潤世界。
「心遊萬仞」傳達出創作者不受現實所拘,馳騁幻想,超越時空限制的精神境界。而創作者究竟是以何種觀看角度、模式看待物色,又如何觀物取象,再現意識想像的文學空間呢?本書透過詩人洛夫、周夢蝶、楊牧、梁秉鈞、鯨向海的空間寫作,以及女性妊娠書寫的肉身空間,從語言層的譬喻類,觀察創作者如何觀物取象、類比認知,連結周遭物類、人事、相互組織的空間部署,並涉及作者存在情境與實存的社會文化。
內容簡介 不同的空間影響詩人的成長,不同的文化背景影響詩人的空間選擇,本書就在審視現代詩人詩作中所追求的空間與視角,會有什麼特殊的景觀呈現,空間與情意之間又如何相互激發。由空間的討論,進而觀察詩人寫作視角、切入點的選擇,新詩論述天地將有更新的空間。詩意空間研究,其實可以深入個人靈魂的隱蔽處、隱匿處、隱密處,從詩中不自覺詳述的空間去索隱觀秘,窺幽探玄,深入於現象學、心理學的領域而優游自如。從具體的實物、實境,進入想像的天地、虛擬的幻境、心靈的廣遠與深邃處,因而成為迷人的顯學。
分類論述散文詩、圖象詩、小詩截句,給予初學者基礎性建議;透過中學國文教材,提供教師新詩教學設計的具體方法論;剖析好詩特質,指引新詩閱讀與創作教學的各種津梁,度人金針!詩人如何達成「散文詩」的小說企圖、悚慄效應?圖象詩如何變化文字、創造空間,激生後現代主義各類型的拼貼技巧?截句,如何成為一種新興而引人的詩體?如何在一行、兩行間燦然點放?如何在三行、四行外舒布詩境?新詩教學如何導引學生從現實生活情境中學得由觀察而生靈感、覓得意象,而後創作出好的詩篇?如何利用系統性教學方法,將六冊教材串聯歸納,提升教學效益?耙梳西洋文學主義流派,可歸納出哪六項寫作理念?新詩「創作教學」有哪十種可能?哪五種或然?好詩的基本特質是什麼?如何看出詩人與讀者之間的心物交感互動?學者詩人蕭蕭,以學術論文格式、就新詩創作方法論,為大學新詩教學提供實際創作、逐步達成的穩固階梯!全面解決中學國文教師第一線教學的實務困境!
目 次權德輿與唐代贈序文體之確立 蔣 寅 一李觀的古文及其對韓愈的影響 葉國良 三五韓愈走進潮州方志──以《永樂大典》所載潮州方志的記事為範圍的考察 陳金木 七一再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 何沛雄 一○五略論柳宗元「永州八記」之修辭技巧 韋金滿 一二五「制從長慶辭高古」──論元白制誥文之「駢體散文化」 陳鍾琇 一八一
閉眼之前還在醫院,睜開眼人卻在一間庫房,江芷靈只覺自己作夢,但接下來發生的事讓她驚覺一切不是夢,而是穿越時空──她變了個人、穿了奇怪的衣物,然後一群黑衣人衝進房裡,捉她當人質,她莫名其妙被帶出去,立刻遇上兩方人馬對峙,還差點死在箭雨下,她僥倖逃過一劫保住小命,可更大的劫難卻緊接而來──她落到壞脾氣的屠莫手裡!他是「富貴錢莊」大當家,性子冷厲剛硬,一雙眼看著她和看牛馬豬羊沒什麼兩樣,擺明不喜歡她,不過她也不需要他多熱情體貼,只要願意相信她來自其他時空,不小心進入別人的身體,稍稍好心點幫助她「回去」,她當然也願回報他;可他好難伺候啊,硬的軟的都不吃,好說歹說都不信,究竟怎樣才能收拾這大男人,難道非要跟他慢慢磨嗎……
这本《散文卷下册》为首届方修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之一种,收有木焱的《两岸》和胡建弟的《久别了的郡望》两部散文集。 《两岸》乃书写由台北返 回家乡新山的心灵点滴,以不同成长年代的视角去回顾儿时的记忆与成长过程的体悟,为出生地新山招魂,亦整理多年来对新加坡又爱又恨的复杂 情感。用真实事件和对生活的理解烘托出心中家乡的面貌,有写及少年理想、背井离乡、生老病死、人生现实,也有当下对于故乡的寄情展望。最后一辑则书写台北, 对应内心想要保存"家园"的样貌,投射在第二个家乡,台北。有描写温州街、生活趣事、社会动向以及创作
在我的论文集《漫漫求索》和联袂的《西厢记集解·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出版之后,还有创作的一些散文、杂文、报告文学、儿童电视短剧等文字,想出一个集子,但是质量实在无法称为上乘,想借用古人一个书名,叫《鸡肋集》,以示这些文字都是一些“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东西。想来出这样的集子实在没有多大意思。
★詩人蕭蕭、蘇紹連專文推薦!「林煥彰一直在他的生活中尋找詩。怎麼尋找到詩,一切取決於詩人他自己的態度和對詩的認知。……他喜歡和哲學交往,在晢學裡找到詩……柏拉圖、蘇格拉底等人,這些哲學家影響他一再思考人生問題,進而在詩中有了一些辯證式的反思,敢懷疑、敢否定、他也能坦誠的寫出想法,例如:生死問題、戰爭問題、寫詩問題等等。 林煥彰的詩,其本質就是思考。他給我們豐富的詩作饗宴,端上桌的,就是一道道思考。」──蘇紹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