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貳: 小說卷
诺亚·霍利著《坠落之前/果然世界不错畅销小说大系》记录了一架私人飞机坠机,11名乘客中,只有2名幸存――一位默默无名的画家斯科特和传媒大亨的四岁儿子。遇难人员包括传媒 ...
◆全球暢銷1億冊古文明經典《上帝的指紋》最新續作 ◆21世紀最新科學及考古證據,解開失落文明存在之謎! ◆1995年《上帝的指紋》中揭示了這個失落文明的存在。 ...
融合文學懸疑、時代印記與成長追尋的動人故事 富蘭克林獎與國際都柏林文學獎入選 澳洲暢銷作家東妮.喬丹作品—— 傳奇作家的失落鉅作,痴狂書迷的愛與夢想 這是所有書蟲能想到最浪漫的文學解謎之旅! 到頭來,我們擁有的只有每日和每刻、每分和我們承受的方式⋯⋯ 茵嘉·卡爾森是二戰前紐約文學界的寵兒,出道作暢銷全球;但一場大火,將她、她的編輯,連同倉庫裡即將出版的第二本小說,付之一炬。 半個世紀過去,火災後僅存的手稿殘片在世界各地展覽,來到了澳洲布里斯本。熱愛卡爾森的學術圈逃兵、書店店員凱蒂,在參觀展覽時遇到一位老婦人,竟能完整說出殘片中只有前半段的一個句子⋯⋯ 這句子聽起來如此完美,彷彿出自原著。凱蒂不由自主地想找出解答,試圖從殘缺的資訊中拼湊出當年真相。她一步步蒐證推敲——當時的出版業樣貌、印刷排版的手法與工具、納粹勢力與歐洲移民的關係,當代女性生活的轉變⋯⋯而這一切也推動著原本人生停滯的凱蒂重新往前邁進。 她能否找出縱火案的新線索、老婦人與作家的關係,或是失落故事的一部分? 書迷讀者絕對能同理凱蒂希望解開這個文學懸案的心情。作者不只重現了二戰前美國緊繃的社會氛圍,以及80年代的迷人澳洲,也巧妙地藉由描寫身處不同年代、不同國家的兩位女性主角,帶給讀者一場虛實交錯的20世紀文學之旅,同時享受閱讀當代生活片段與抽絲剝繭的樂趣。 《推薦》 作家|許菁芳、作家|鍾文音 好評推薦 「我真的好愛超棒的東妮‧喬丹的《失落手稿》。這是部刺激、動人心弦、讓人難忘的故事。真捨不得讀完這本書。」 ——黎安‧莫瑞亞蒂 Liane Moriarty(HBO影集《美麗心計》原著小說作者) 「風靡墨爾本的小說家東妮‧喬丹的作品令人驚艷,真心難過這本出色小說最後仍得劃下句點。」...
這本「心的原點」,就是以人和這大自然關係為中心,將有心靈的人類——也就是靈長動物,作突出的刻劃,使人們知道,每天在物質生活中,過的竟是如此不安的生活。但為什麼這麼不安呢?又怎能獲得心靈上的平靜呢?在這本書裡,都會明確的告訴您。 體察本書的真義,領悟心靈的尊嚴,以本書當作每日精神生活的食糧,希望更多人們的心靈,都能達到平靜安適的境界。
從垃圾箱裡只能找到垃圾。我不是把這份請示書當作垃圾,而是指它就是垃圾。★創下平成年間民營電視劇的最高收視率紀錄,這次的舞臺背景是IT業界熾烈的併購戰爭!2020年1月前導SP「第0章」!【主演】吉澤亮【共演】今田美櫻、吉澤悠、井上芳雄、北村匠海、尾上松也、緒形直人2020年4月日劇第二季原班人馬回歸!★系列累計突破607萬冊!★日本亞馬遜四顆半星壓倒性好評推薦!★日本書評、媒體、讀者推薦「本次半澤直樹要面對的是隱藏在企業收購背後的陰謀,和前兩部作品中收回五億日圓貸款、或是重建虧損一百二十億日圓的老字號飯店相較,這次的挑戰更加艱難!」「失落一代的反擊》一針見血地指出前作較少著墨的代溝──包括外調者與公司內原生員工之間的代溝,以及世代之間的代溝。」「池井戶:潤清晰地描繪出個別的企業以及社長的個性,善用這些角色的特點,描繪出捲入銀行與東京中央證券半澤等人的謀略,並且設計出直到結尾才揭曉的機關,看完大呼過癮──」【故事簡介】半澤直樹被外調到子公司「東京中央證券」之後,接到一件收購IT企業的案子。原本預期能夠得到巨額收入,卻被母公司「東京中央銀行」以卑劣的手段奪走。在公司內處境艱難的半澤,夥同對泡沫世代反感的年輕下屬森山起身對抗,共同策畫「加倍奉還」!面對以人事權為盾牌的卑劣母公司,他們能找到大逆轉的方案嗎?
本書研究中國當代史上影響1,700萬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運動。全書共分五部分:一、分析當時中國領導為甚麼要發動上山下鄉運動;二、研究上山下鄉政策的歷史演變;三、講述知青在下鄉時的經歷;四、講述社會特別是知青自己如何對下鄉政策作出抵抗;最後總結這個運動在歷史上的功過。
這個故事,令世人迄今未曾停止追尋「香格里拉」因為,它重新定義了我們心中對於「美好」的嚮往。跨越世紀的動人傳說,烏托邦文學藝術五百年來的扛鼎之作! 資深科幻小說家 黃海 專文導讀〈烏托邦五百年與科幻〉 這是一場無法預測的冒險......1931年5月,一架被劫持的飛機,四名陌生男女,在完全不了解劫機者的身分與動機的情況下,竟被帶往了喜馬拉雅山深處的某處不知名村落。那裡閃耀著冰藍的月光,景色恍如仙境。只要留在那裡,就能擁有恆久的青春,以及無憂無慮的生活。 無論是「烏托邦」或是「桃花源」都無法形容香格里拉,因為它是如此地撲朔迷離,既迷幻又真實,並充滿著生命力...... 「有一天,人類會對於殺人的技巧沾沾自喜,在世界各地狂熱地肆虐,以致於所有珍貴的東西都變得岌岌可危,每一本書,每一張圖畫,每一種和諧,兩千年來所蒐集的每一種寶藏,無論是很小的,很精緻的,沒有設防的──全都會消失...... 而我們將永遠待在那兒,跟我們的書,我們的音樂,我們的冥思待在一起,保存一個將要消失的時代的脆弱高雅,追求人類在耗盡所有的熱情後所需要的智慧。」 名人推薦── 它正呼喚著,尋找你我心靈的故鄉──「摸索你心中的唯美樂土,探尋你心中的香格里拉;本書融會想像與真實,反思文明危機,是烏托邦小說的絕美經典之作。」──資深科幻作家 黃海 「香格里拉是地平線上最神迷的嚮往,遺憾往往是最美的句點,感謝那些無法駐留也帶不走的風景。」──《我在西藏曬靈魂:單車穿越喜馬拉雅的試煉之旅》作者 劉士銘
遺書無語,卻是我們僅有的少數材料。 讓我們重新尋回丟失在時間裡的細節,一同延續這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增訂版收錄政治受難者王文培與父親王大銘故事、遺書綜合分析〈死前的畫廊〉 丘延亮、季季、陳列、唐香燕、張則周 推薦 現在已是十二點多,再六時後,我就會變成鮮血淋漓之死物。 就是二十餘年,真如一場之夢消逝地乾淨了。但是你的兒興生這人,的確是存於二十世紀,死於一九五二年六月十七日,也有快樂的、苦痛的、努力的、最少是在世上有做事的人。 ──一九五二年,邱興生的遺書 我要走了,我毫不感到痛苦,倒很覺達觀。短促的人生,像閃爍倏然而逝的隕星,不足珍惜。然而我卻為將來留了些碩果,這一點足可慰藉。 ──一九五三年,王文培的遺書 沉寂幾十年的政治受難者遺書從冰冷的國家檔案重見天日,寫信的人被迫離開人世,收信的人來不及等到信,也走了。 二○○八年,一位政治受難者孫女意外在國家檔案中發現被槍決家人的遺書,開啟後續一連串「遺書歸還」運動,至少有一百七十七位受難者寫下的七百四十七頁文書,封存在政府機關裡,家人從不知道這些書信的存在,只知道他們的珍貴之人被迫提早從人世間離席了。「收信者」懷著疑惑、不解、悲傷、怨懟……在白色恐怖的肅殺之中踽踽獨行數十年。 這些「寫信者」是一九五○與七○年代遭槍決的青年,有些是懷抱社會主義理想的「地下黨」,有些是主張臺灣獨立建國的革命者,不同的思想,卻指向同樣的反抗之路與生命終結。他們是郭慶、黃溫恭、劉耀廷、曾錦堂、王文培,與泰源事件當事人鄭金河、陳良、詹天增、謝東榮、江炳興,他們不需由後世追捧為英雄,但能為後人點一盞直視與反省歷史的燭火。 五位寫作者透過家屬訪談、歷史考證、檔案研究等方式,重現遺書所承載的白色恐怖歷史,以及家族在其後的生命裡所留下的深刻影響。文字之外,本書也收錄珍貴的受難者遺書、信件、家庭相冊等影像。本次增訂版收錄學者林傳凱書寫一九五三年遭槍決的政治受難者王文培與父親王大銘的故事,以及對數十封遺書的綜合分析。
死亡與哀慟是人生的必經課題,勇敢傾訴,並慢慢走出來。不代表你選擇遺忘、或礙於他人眼光,而是繼續生活。 重新定義哀悼讓你面對喪親之痛時,不再無言以對! 為了不想干擾周遭的人,我們總是避免談論死亡、隱藏悲傷,但在網路發達的時代,你我他的死訊,可能會如病毒般地傳播;當臉書自動提醒逝世親友的生日,被強制隱藏的傷口又再度破裂。卸下面具吧!坦承面對傷痛,讓自己的心喘口氣。 現代失落網站的兩個創辦人歷經喪親之痛,難以重新生活,也得不到同理支持,共同創立可談論哀慟的網站,讓傷痛者暢所欲言,無論多久,都有人陪伴。本書集結40多位來自不同背景的成員,以獨特且幽默的口吻,又哭又笑地分享他們內心無法癒合的傷口,涉及的主題廣泛,祕密、收養、遺產、同性婚姻、身分認同等,但他們找到了與傷口共存、共榮的方式,繼續生活。幫助擁有類似經驗的你我,放肆大笑、崩潰大哭、整頓悲傷、獲得認同。 9個話題,失落的人同理分享 喪親後要面對的事,除了悲傷,還有一大籮筐!剛開始的第一個月,眼淚留個不停,看到人就想抓著他談論逝去的親人,最好能抱著一起哭,但總有事情把你拉回現實,像喪禮的安排、照顧別人的情緒、尋求真相……壓力山大啊!然後生理失調。 觸發傷痛的點多到令人吃驚!過了第一個月後,眼淚已經不會隨時隨地流不停,但周遭似乎少了什麼,過節心痛、約會心酸、看到美食放空、看電視也難受……因為這些都是想跟逝去的他分享的一切。 喪親後似乎不能再愛人了!又過了一段時間,親朋好友都覺得你看起來恢復、走出來了,但其實你仍舊在悲慟中,悲慟更甚最初,現在的你封閉自己的心,只想發洩、想找個替代品、想瘋狂讓自己忙起來,避免想起他。 原來親人的逝去,也會讓你的身分轉變。當我們結婚、生子甚至換工作,身分都會有所轉變,但喪親後,身分的改變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大,試想當你自我介紹「我是去世OOO的某某」,一定會讓場面立刻冷掉,但是時間會讓這個身分越來越珍貴,你會慶幸自己還跟他保有連結。 遺產不只是金錢、房產,更龐大的是回憶。他留下的每一項物品甚至名字都是獨一無二的回憶,你必須學習當個博物館長,讓這些東西發揮應有的價值,也讓自己的心得以慰藉。 網路是現代最棒的發明,也是最殘忍的。網路的普及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方便了,你我他不管相離多遠,總能即時聯繫;社群網站、數位遺產也成為懷念逝者的好媒介;但壞消息的傳遞也更顯迅速了,不想面對的事,反而因網路瘋傳,讓你再度受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祕密,你可能獨自嚥下,也可能最後一個知道。失去深愛的人,在談起他時總會不自覺地為他編造完美的形象,不願讓任何人知道他不好的一面;相對的,他生前或許也有隱藏的祕密,在去世後像多年沒發現的腫瘤爆發出來。無論是哪種情況,你不要懲罰自己,適時傾訴並放下。 試著走出舒適圈,做些沒試過的事,迎接新的自我。喪親帶給你巨大的悲傷,本來計畫一起去的旅行,或從沒想過去做的事,現在因只有你一人,反而有了能去冒險的可能性。即便還沒有準備接受別人,至少學著接納自己、發現自己,在這段與眾不同的旅程中跟自己對話。 他永遠活在你的心裡,你將繼續創造精彩人生。他留下的每個物品、每段回憶、每項觀念都一直存在,並不會隨著他的離開而消失,甚至傳承給下一代,你將永遠懷念他,並秉持他的精神與信念。 各界推薦 「喪親的話題令人恐懼,但本書並非如此。它讓你了解到即使長時間陷入深沉的哀傷,你的心也不會從此破碎不堪。這些故事出乎意料地有趣又真誠,重點不在於死亡,而是人生,以及在失去中獲得成長的力量。」——史蒂芬‧荷伯(Stephen Colbert),主持人、演員 「終於有一本書能夠毫不避諱地談論喪親,並在從未被踏足的領域中尋得啟發、幽默以及最可貴的光明面。《練習放手:你不需要忍住悲傷,與失落中的自己對話》是我們集體的『現代收穫』。」——戴蒙‧林道夫(Damon Lindelof),《LOST檔案》、《末世餘生》共同創作人 「《練習放手:你不需要忍住悲傷,與失落中的自己對話》在哀悼和死亡之中顯露生命的光輝。這部作品直率、強烈、迷人、詼諧、有趣又充滿驚喜,絕對不是一般的臨終書籍。」——大衛‧義賽(Dave Isay),StoryCorps創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