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帝國回到家: 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

當帝國回到家: 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
ISBN-10
957863014X
ISBN-13
9789578630147
Category
History / Asia / Japan
Pages
264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8-01-30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遠足文化
Author
華樂瑞

Description

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在海外漸次取得殖民地,其中多半是對外戰爭的戰利品。取得這些領土之後,數百萬日本人參與了帝國計畫,對殖民地進行鎮壓、管理與墾殖。他們以服役士兵、殖民地管理者與企業家的身分零星前往海外。到了戰爭末期,海外日本人的數量已十分可觀。

 

二次大戰結束後,同盟國從亞洲各殖民地與戰場遣返六百多萬日本國民回到日本,並且從日本遣送一百多萬殖民地人民回到他們的祖國。當新亞洲地圖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突然生效時,海外日本人與日本本土的殖民地居民因此一下子成了外國人,並且立即面臨遣返與重新確定國籍的問題。隨著朝鮮半島、台灣、中國東北與其他殖民地轉變成新國家,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每個人回到自己所屬的國家空間。

 

當時,這場人口轉移被視為戰後讓戰敗日軍復員而採取的措施,但它也是對日本帝國進行人口拆解的核心要素,而且呼應了二十世紀其他後殖民與後帝國時期的人口遷徙。

 

返國的艱辛開始於日本投降後殖民地變為非日本領土的那一刻,散布在各個殖民地的日本人便因此暴露在外,如同退潮後擱淺在沙灘上的魚兒。盟國限制遣返者可以帶回日本的金額,剝奪了他們的財產和以前生活的榮景。而當蘇聯同年八月八日向日本宣戰,在滿洲的日本便開拓移民開始逃離,最後幾日的故事更是由一連串惡夢拼貼而成,結合了逃亡、饑餓、恐怖、疾病與死亡。

 

當他們好不容易回到日本國內,本土日本人卻用「引揚者」(遣返者)這個新詞來稱呼他們,認為他們不同於「日本同胞」,而且某種程度上質疑他們是否真能算是「純正的」日本國民。因為這些遣返者不帶有地方口音,與日本故鄉的連結較弱或根本不存在,再加上明顯的行為差異,這些都使殖民地居民不符合純正日本民族性的標準。被懷疑攜帶疾病和參與黑市並從事其他犯罪活動的遣返者,更被排除在「純正日本人」的範疇之外。

 

引き揚げる(hikiageru)是「遣返」的動詞,字面上的意思是抬起來放到地上,就像把貨物搬到碼頭上一樣,這是個普遍的慣用語。但hikiagesha(引揚者)是遣返的名詞,在動詞語尾加上sha或mono(「人」)之後就只能用在戰敗後從前殖民地遣返的日本人身上。「引揚者」與其他語言的「殖民地返國者」與「遣返者」意思不完全相同。如「黑腳」這個用來稱呼法裔阿爾及利亞人的輕蔑語,在殖民地普遍使用,但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直到一九六二年回到法國之後才聽到這種稱呼。而英文的遣返「repatriate」含有字根「patria」(指祖國),蘊含返國者與故國之間的關係。與此相對,日文的遣返特別強調返國這個行為,忽略返國者的殖民者身分或返國者與國家之間的紐帶關係。

 

許多殖民地日本人寧可回憶殖民地的生活,有時還帶有鄉愁的情感,但他們戰後被貼上的標籤,卻是根據他們戰後返回祖國那一刻所做的分類。他們就像琥珀裡的蒼蠅,永遠凍結在戰後時刻。他們被標記成帝國與戰時日本終結的一部分,讓其他人得以在戰敗後重獲新生。就像日本對於殘存的帝國有各種委婉說法,「引揚者」一詞同樣不會讓人產生帝國的聯想。大島渚一九七一年的電影《儀式》中滿洲男的這句話,極其簡要地表達出遣返者的整體感受:「我們平安逃離俄國人、滿洲人與韓國人的掌握。最終,我們卻落入日本人的手裡。」

 

在本書中,華樂瑞分析這些帝國的殘餘者如何成為拋棄殖民計畫與在日本建立新民族認同這段過程的轉折點。透過探討政治、社會與文化領域中遣返者形象的創造與運用,本書試圖處理帝國回到家的多樣問題。她運用日文和英文資料,包括官方資料和歷史文獻、回憶錄、訪談、報紙、歌曲、海報、漫畫、電視紀錄片、電影、歌曲和小說,並仔細解釋日本政府和盟國的法律規定,而這些規定創造了遣返的範疇。本書前三章以拆解帝國的向度,增加我們對於同盟國當時佔領日本情況的了解。在後兩章中,華樂瑞則追溯了1958年遣返過程正式結束之後的流行文化和歷史回歸的形象。她將第四章引用流行歌曲和小說,包括五味川純平山、崎豐子、谷崎潤一郎、安部公房和村上春樹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其他不知名作家刊登於當時期刊上的遣返故事。

 

 

本書特色

 

■本書英文版為哈佛大學亞洲專題(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系列選書。

封面圖片選自1945年藝術家山名文夫為資生堂公司繪製的遣返者救濟經典海報。

■第一部以英文書寫並深度探索關於日本遣返者主題的專書,並且以文學的手法廣泛而生動地鋪陳戰後日本遣返與社會重整過程的多種問題的各個面向。

■不同於以往研究者著重於被困在海外的日本軍人,本書特別探討女性遣返者的形象,尤其是從滿州國被遣返的日本婦女。

■本書大量運用日文與英文資料,包括官方資料和歷史文獻、回憶錄、訪談、報紙、歌曲、海報、漫畫、電視紀錄片、電影、流行歌曲和小說,如五味川純平山、崎豐子、谷崎潤一郎、安部公房和村上春樹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其他不知名作家刊登於當時期刊上的遣返故事。

作者簡介 |

華樂瑞Lori Watt),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歷史系與國際及區域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二十世紀日本政治社會史、帝國主義與去殖民化、戰後/後殖民移民、軍事文化、飲食文化等,著有《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

譯者簡介 |

黃煜文,專職譯者,譯有《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北韓非請勿入區:北韓綁架計畫的真實故事》、《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西西里人》、《教父》、《耶路撒冷三千年》等書。

Similar books

  • 日本!日本!中國歷史上的歷次死磕
    By 王浩著

    這是一本寫中日古代歷史的閒書。中國和日本的古代交往史,其實就是部「對掐史」。中國自古重陸地輕海洋,而島國日本則長期借勢海洋竊掠,到明清時期更甚。然而,手舞長刀的 ...

  • 小説米沢藩の経営学: 直江兼続・上杉鷹山・上杉茂憲??改革者の系譜
    By 童門冬二

    だからこそ、沖縄に県令として赴任する上杉茂憲に対して、本省のお偉えら方はがた、 「異国的な文化と生活・慣習を持つ沖縄県⺠を、一日も早く日本の習俗に従わせよう」政府の役人たちは、そういう見方をしていない。という姿勢で臨んでいる。

  • 菊与刀
    By , 北塔

    我还要感谢康拉德·阿仁斯伯格教授、玛格丽特·米德博士、格里高利·贝特森和E.H.诺曼,感谢他们所给予我的建议和帮助。 ... 麦克米伦公司允许我引用E·奥博林·斯坦尼尔伯所著《日本的佛教派别》和拉夫卡狄奥所著的《日本一解》;莱恩哈特公司允许我引用约翰·F· ...

  • 3.11: Disaster and Change in Japan
    By Richard J. Samuels

    In 3.11, Richard Samuels offers the first broad scholarly assessment of the disaster's impact on Japan's government and society.

  • 多元法律在地匯合(台灣史論叢 法律篇)
    By 王泰升, 鄭維中, 曾文亮

    位處多方勢力交集的台灣,承受多股法律文明洗禮。原住民族於17世紀先遭逢歐洲的荷蘭法律,漢人移民接著引進東亞漢字文化圈法律傳統,19世紀末新興海權日本,帶入源自近代西方的憲政體制、刑事法律、財產法制,乃至親屬繼承法制。戰後改行民國時代中國的法律,但1949年起作為事實上國家,自主繼受歐美法律學說及制度,並於1990年代民主化後,形成當今法秩序。本書依上述歷史脈絡收錄10篇論文,以顯現政權或國家的變動,如何主宰台灣的法律規範內涵,以及制法與執法階層的文化屬性,最終多元鑲嵌成當今台灣人法律生活。期待讀者將本書就特定議題、特定時代所為較細緻的論辯,置於整個台灣法律史的框架內,進而從各種視角,提出更多具有洞見的學術論述。

  • 去法院相告: 日治台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修訂版)
    By 王泰升

     台灣於1895年改由日本統治,過去「去衙門打官司」的台灣人,也開始改口稱「去法院相告」。面臨傳統中國式與近代西方式兩種國家法制的更替,人們的「司法正義觀」是否已被引導至新的方向,或仍延續著舊有觀念?這項法律觀的轉型,會因不同的社經階層、地域、性別等而有差別嗎? 本書先從制度面及其整體運作,指出「現代」的司法裁判相較於「傳統」的斷罪聽訟,存在著判調分立、審辯分立、審檢辯分立,以及行政司法分立等司法正義觀上的差異,但兩者在日治台灣國家法上卻不時相互交織。接著將《日治法院檔案》運用於法實證研究,收集日治時期台北地方法院數萬份民刑事判決所載個案資料(年代、案由、當事人特質〔性別、法律上屬性、住所地〕、訴訟代理人特質、訴訟結果等),當做變數而為編碼。再藉由上述變數交叉分析的結果,詮釋人們的司法正義觀可能已有怎樣的轉變。本研究發現,日治50年確實開啟了台灣人司法正義觀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路徑,但前進的步伐,亦即轉型的程度,猶相當有限,處處可見傳統司法正義觀的遺緒。 作為本書論述基礎的台灣法律史,讀者亦可參閱臺大開放式課程:「台灣法律史──從前不教的一門課」(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jIhZFq3QoFXnsE_LfLsDeRg0bgBmfrh) 名家推薦: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吳密察(國史館館長) 吳聰敏(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張永健(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書琴(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陳恭平(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曾文亮(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黃富三(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依姓氏筆劃排列) 司法正義觀反映了人民是否信賴司法,也是法律合法性的關鍵。學術討論多半集中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對立或轉變,很少有本土資料與研究指出人民司法意識轉變的社會過程。王泰升教授《去法院相告》這本書補足了這方面的缺憾,也指引了台灣本土學術分析自身社會、走向國際的可能。這本書將成為台灣法律社會學的經典著作,文字精準而淺顯易懂,開啟了以實證資料分析法律與社會互相建構的學術討論。──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王曉丹 相對於傳統中國式的衙門審判,日本殖民政府所建起來的法院之司法訴訟,不論在理念上,或是制度上,都立基於另一種正義觀。本書用司法檔案、統計書等資料,分析了「到法院相告」這種台灣人的新經驗。──國史館館長 吳密察 台灣在20世紀的百年當中,從一個落後的傳統農業社會,脫胎換骨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經濟,轉型速度之快,人類史上少見。台灣如何成就此一轉變?學者都同意,日治初期的基礎建設是關鍵。 台灣在20世紀初期的基礎建設涵蓋硬體與軟體建設,前者如縱貫鐵路與基隆高雄兩港之建設,後者包括司法制度與財產權制度變革等。 王泰升教授以研究台灣司法制度變革為終身志業。本書深論日治初期司法制度之變革,並以實際案例分析台灣人民如何因應調整。台灣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步伐雖然緩慢,但讀過本書之後,我相信讀者會引以為傲。──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吳聰敏 ...

  • Charisma and Community Formation in Medieval Japan: The Case of the Yugyō-ha (1300-1700)
    By Sybil Anne Thornton

    The Yugyo-ha achieved success by basing its religious authority on a combination of Pure Land mysticism and the practices of fundraising hijiri. Between 1300 and 1700, the Pure Land Buddhist...

  • Behind Japan's Surrender: The Secret Struggle that Ended an Empire
    By Lester Brooks

    Account of the tragic days between the explosion of the first A-bomb and the surrender of Japan. The author has drawn on captured documents, Allied interrogations, the Tokyo Trials, and...

  • 新编日本近代史
    By 宋成有著

    本书重点叙述了风云变幻的日本近代史。从幕府的崩溃、明治政权的建立到欧化时期的维新、民族化时期的维新一直到“大日本帝国”的武力崛起、太平洋战争与日本帝国的灭亡。其间穿插叙述了围绕社会变动发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各阶层的激变与分化。

  • 觉醒之书
    By 冈仓天心, 黄英

    本书是一本从文化角度讲述日本历史的著作。作者借助明治时期遗留下来的第一手资料,讲诉了日本从德川幕府时期到明治维新,再到近现代的政权更替和政治改革的历程;并从历史、政治、军事、宗教等各个方面回答了当今西方观察者心中最大的疑问:在一个握有实权的君王的统治下,当今日本究竟是如何以让人惊讶的速度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