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崛起、但在美國貿易制裁下似乎顯得是隻紙老虎的中國,
然而來自西方的主流分析工具,如現實主義、
本書作者王飛凌試圖引領讀者回到西元前三世紀的秦漢時期,
本書的第一部分,描述和分析了中華秩序的來源、性質、
中華秩序的歷史表現是好的嗎?作者從政治治理、社會經濟發展、
然而,它在社會經濟發展上的記錄卻不甚優秀,甚至十分低劣。
作者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實際上是「中華秩序」
作者用單獨一章分析了宋代的「中華秩序之停頓」。他認為,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作者分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和古代的政權不同,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政權本身也有放棄世界革命,不再追求「
在美國學者王飛凌看來,習近平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然而它會成功嗎?它有哪幾種可能的結局?
作者簡介
王飛凌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
聯繫電郵:[email protected].
留美回国的国际关系学者阎学通建构了基于中国古代的“仁、义、礼”等智慧的一种“道义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去超越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价值观,从而建设一个“公平、正义、与文明的世界”。这个中国理论据说优于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
本书通过对中国宏观历史的全面性重新解读,提出了一个简明的分析框架,揭示崛起的中国力量的本质及其对现行世界秩序的影响。它试图回答两个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的 ...
★繼《中華秩序》之後 當代中國研究學者 王飛凌 「中國三部曲」最新續作! 首次以大量詳實的紀錄和數據, 全面評估中共黨國的治理方式與社會代價—— 何以中共付出世界級的治理成本,治理紀錄卻非常平庸? ◆ 「中共最優化」、「中國次優化」是理解中共黨國運作之道的密鑰! 當中國的財富掌控在極少數不受監管、但自信放縱的寡頭手中, 「中共最優化」會輸出到全球, 把「世界次優化」帶給我們嗎? 隨著中國的經濟及軍事力量雙雙往世界第一衝刺,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政治體系,將益發影響全人類,遠不只是僅僅塑造中國人民的命運及未來。在如此發展之下,評議這個另類的政治體系和獨特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型,以及理解中國社會內部的實際發展情況,對全世界來說都是迫切之舉。 ▋「中共最優化」是什麼?「中國次優化」又是什麼? 延續2017年出版的《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對古代中國秦漢政體和天下秩序的精闢解讀,王飛凌帶領讀者聚焦於現代中國,即「中共暨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政治治理、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文化及環境保育等四個領域,展開全面性的評估。 ...
中國社會的轉型關鍵,在於清教徒的觀念秩序近代中國正因錯失宗教改革,現代化屢遭挫折,最終淪為無神論的共產極權國家!華語世界第一部綜論清教徒歷史及英美保守主義思想的宏觀史著深入分析西方基督教文明,如何影響近代世界歷史發展********** ◎為什麼「秦漢秩序」會成為中國歷史二千年來的主流觀念秩序? ◎「秦漢秩序」的大一統體制,如何塑造中國社會及政治文化? ◎近代以來,許多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如何影響中國文化? ◎近代中國經歷了數次「現代化」的政治及社會轉型,為何總以失敗收場? ◎馬列共產主義與「秦漢秩序」的大一統文化,如何形塑現代共產專制的中國? 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改革何以總是失敗?中國為何一方面嚮往西方的文化及科技,但另一方面又排斥西方基督教的信仰及道德?最終,中國為何又淪為無神論的共產國家,縱使在近代改革開放後,其文化及社會依然充滿許多問題? 本書主要探究中國發展與西方現代化諸模式之關係,並回溯中國歷史的根源,剖析所謂「中華文化」的內在缺陷。最終明確指出,清教徒的信仰文化與英美政治傳統是西方文明之精髓,應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以及政治上邁向自由民主的最終出路。 █中華文化的缺陷根源,就是秦漢秩序的大一統專制文化! 今天所謂「中華文化」,肇始於二千餘年前的秦漢之際,秦始皇兼併六國後建立的皇帝獨裁制度,由漢王朝承接,開啟了天下一統的「秦漢秩序」,成為中國歷史的真正開端。「秦漢秩序」主要由五個要素組成: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編戶齊民的戶籍制度、鹽鐵國營的國家經濟,小農為主體的農業文化,與以「天朝」為中心的朝貢模式。在大一統文化的影響下,中國社會發展為農業內陸文明,人民普遍缺乏冒險性格與精神自主性。 歐洲自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包括利瑪竇、馬禮遜等許多傳教士來到中國,成為中西文化溝通的橋樑,既帶來西方的基督教思想與理性文化,也試圖理解中國文化的本質。他們雖然成功傳播許多新知如數學、天文學,以及實用的科學技術,也推動廢除纏足與抽鴉片等社會陋習,但受限於文化差異,始終無法真正促使舊中國轉型為真正的現代化社會。 █近代中國改革失敗,最終通往共產專制的奴役之路 十九世紀以降,清代中國在鴉片戰爭後,面臨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西方勢力先進的軍事科技及優勢經濟上的威脅下,中國前後以四波政治、經濟、文化運動,試圖應對現代化之挑戰,分別是:物質層面,追求船堅炮利的「自強運動」;政治層面,追求君主立憲的「維新運動」與自由共和的辛亥革命;以及思想文化層面,追求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五四」運動,但這些嘗試最後都遭到挫敗。 因此,近代中國在清末民初之際,雖然已經接受了大量西方文化,但社會始終無法獲得真正的轉變。最終,在蘇聯與馬列共產主義的影響下,一九二七年國民黨軍北伐顛覆正統的中華民國(北京政府),以及一九四九年中共擊敗國民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中華文化最終還是回歸「秦漢秩序」,結合無神論的共產主義,成為極權主義的專制國家。 本書認為,近代中國改革失敗、墜入極權的歷史,對於歷經長期戒嚴及民主轉型的台灣社會而言,更有其特殊的歷史情感與意義,因此,相信本書能帶給台灣及華語讀者,一個有別於傳統史觀的全新歷史圖像。 ================================ 【套書介紹】 《大光:宗教改革、觀念對決與國族興衰》是華語世界第一部綜論清教徒歷史,及英美保守主義思想的宏觀史著。系列作品一共三卷,深入探討英美、歐洲與東亞三個地區,從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來的五百年歷史變化,其實與基督宗教文化及清教徒的觀念秩序有著密切聯繫。三卷主題分別如下: ●第一卷:《清教秩序五百年》── 宗教改革孕育的基督新教精神,如何推動荷蘭、日內瓦、英國及美國等清教國家的獨立,並且在這些地方催生法治社會及憲政國家,奠定現代文明的基礎? ●第二卷:《歐洲的歧路》── 法國、德國、俄國與義大利等歐陸國家以及東亞的日本,為何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持續引發暴力革命與民族衝突,紛紛陷入極權主義的災難? ●第三卷:《華夏轉型二百年》── 從晚清到民國的近代中國,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多次推動「西化」改革,為何總是以失敗收場,最終淪為無神論的共產專制國家? 「大光」一詞出自聖經,象徵了世人在黑暗中追求光明、在絕望中祈求希望的時刻。相信本書能帶給臺灣及使用華語的讀者,一個有別於傳統史觀的全新歷史圖像。
大分流、大革命、大變局 從歐洲到新世界,再到華夏大陸,清教徒締造了現代世界的形成! 清教徒不只信仰虔誠,更富於創新與反抗,更善於組織社區、建立社會, 契約精神、法治社會及憲政國家,皆來自於清教徒追求自由的歷史! 不了解清教徒文化,就無法真正了解歷史的變化與文明秩序的核心價值! ★★華語世界第一部綜論清教徒歷史及英美保守主義思想的宏觀史著★★ ★★深入分析西方基督教文明,如何影響近代世界歷史發展★★ ********** 【套書焦點】 ◎宗教改革運動孕育的基督新教精神與清教徒文化, 如何催生法治社會及憲政國家,奠定現代文明的秩序基礎? ◎歷經啟蒙運動,追求自由、平等普世價值的歐陸國家, 為何會在近代發生一系列大革命,最終陷入極權主義的災難? ◎近代中國面對「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多次推動「西化」改革, 為何總是以失敗收場,最終淪為無神論的共產專制國家? ********** 《大光:宗教改革、觀念對決與國族興衰》全書分為三卷,以宏觀的視野描繪了英美、歐陸及東亞(中國及日本)三地,自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來的五百年歷史變化。 這些歷史變化包括了:宗教改革之後,日內瓦、荷蘭等小國的獨立,與英國與美國「清教徒秩序」的建立;啟蒙運動後的歐洲大陸,歷經法國大革命到俄國大革命的百年動亂,如何引發世界大戰,並最終催生了極權主義的災難;還有近代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所面臨的西力入侵,與相應而生的社會轉型。 本書雖分為獨立的三卷,但以一個相同的主題使三卷得以連貫為完整的長篇史詩,即——清教徒的觀念秩序及追求自由的保守主義思想,如何影響歷史走向,最終推動了法治社會及憲政國家的建立,奠定了現代世界秩序的基礎。 ...
《習近平:喪屍治國》是余杰繼《中國教父習近平》、《走向帝制:習近平與他的中國夢》之後,習近平三部曲之終結篇。 四面楚歌之下,中共正進入一個不可遏制的衰退期。 親自駕駛喪屍列車奪路狂奔的習近平,即將迎來車毀人亡的那一刻。 本書近30萬字,共分為9章,依序是「中國夢」裡沒有「法治國」、黨魁變臉成皇帝、厲害了,腐的國、從毛主義到習思想:痞子是怎樣煉成的?論習近平的文學修養、博士帽下半文盲、偏向醬缸求智慧、如何豢養十三億奴隸、打鄧小平的燈,走毛澤東的路到「從全球治理到天下姓習」。隨著習近平的統治愈發暴虐,余杰對習近平和習近平政權的批判愈發尖銳。 作者說:「這位中共開明派元老李銳所說的『小學生』,原本不值得我在八年間用三本書、一百萬字、一千五百頁篇幅來分析和解剖,但是我卻不得不在他身上耗費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與中共耗費數百億美金的『大外宣』抗衡,才能一雪與習近平同處一個時代的恥辱。」 香港資深中國事務評論員林和立將「習近平修憲」形容爲「政變」,他指出:「從政治道德和政治倫理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說是一個政變。怎麼政變呢?習近平實際上是騎劫(劫持)了整個黨中央,騎劫了全黨也包括了國務院、軍隊等等,因為整個黨只服從一個人的指示。」但余杰卻有不同的想法,言明自己不反對習近平修憲,在第八章「我為什麼不反對習近平修憲?」中有相當精彩的論述。 余杰一路從「反腐」、「集權」、「鎮壓」、「爭霸」四個面向切入,一步步逼進習近平政權的本質,並抽絲剝繭地發掘習近平的三大野心或目標。他認為,中國是一個比小說和神話還要離奇的國家,尤其是習近平時代的中國,值得您用時間反思及閱讀! 習近平的航母計畫和「以太平洋之大,足以容納中美兩個大國」的豪言壯語,讓美國朝野兩黨、三大權力機構(行政、立法和司法)全都意識到一個比納粹德國、軍國主義日本和蘇俄更邪惡的敵人已站在門口,於是不僅限於貿易的中美貿易戰硝煙四起,「屠龍」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感謝(按姓氏筆劃序) 王世勛/作家、前立法委員、1986民進黨圓山組黨發起人 汪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自由撰稿人 范世平/師大政治學研究所東亞學系教授、政治學者 誠摯推薦
在本書中,作者介紹了譚松的《血紅的土地:中共土改採訪錄》、楊顯惠的《定西孤兒院》、汪春劼的《文革風暴中的九位大學校長》和馮克的《文化大革命》等著作,這些著作揭示了毛時代的中國,幾乎每個階層和族群都成為中共暴政的受害者:地主死於土改,農民死於大饑荒,知識分子死於反右和文革,與國民黨只要沾一點邊的民眾統統成為歷次政治運動的犧牲品、成為生不如死的賤民。連戰、洪秀柱、宋楚瑜以及柯文哲、韓國瑜、陳文茜、趙少康、朱雲漢、黃安、歐陽娜娜等各界名流,看不到前車之鑒,自願為奴,以為中共兵臨城下時會對他們網開一面。不讀書才會心存僥倖,我推薦他們好好讀一讀這些書,他們就會明白,無論如何山呼萬歲,到時候照樣難逃中共之清算。 書中還挑選了王永寬的《中國古代的酷刑》、黃文雄的《儒禍》、毛姆的《在中國屏風上》、何偉亞的《英國的課業:十九世紀中國的帝國主義教程》、羅威廉的《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衝突和社區(一七九六至一八九五)》以及馬暘、葉文斌的《匱乏:中國到底還缺什麽?》等著作,作出介紹和評說。這些著作,或呈現中國文化之「醬缸」本色,或諷刺士大夫之偽善虛驕,或研究中國近代化「出三峽」何以挫敗,從不同角度論證了中國文化是一種有毒的文化。包括台灣在內的華人世界,必須刮骨去毒,剔除中國文化之毒素。 徹底否定中國文化,方能如胡適和劉曉波所說的那樣「全盤西化」(全盤英美化、全盤基督化),方能如聖經所說的那樣「因真理、得自由」。 本書中也介紹了余英時、方勵之、管惟炎、趙紫陽、哈金和嘉樂頓珠(達賴喇嘛的二哥)的故事(他們的回憶錄、傳記或文學作品)。他們當中,有的人以中國人的身份去世,有的人早已在國籍上擺脫了中國公民的束縛,有的人在種族上與子虛烏有的中華民族一刀兩斷。無論如何,他們都是愛自由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奔向自由,並成為黑暗時代的持燈人。讓我們讀他們的書,讓我們與他們一道前行。
東北亞各地區如何從各自的傳統踏入近代化的進程?本書嘗試超越由西方創造的「亞洲」概念,再從世界性的視角重新把握亞洲的諸問題,書中收錄24位第一線學者的專論,圍繞「東北亞」此一主題,聚焦於西歐「近代」與東北亞在地理上和思想上「接觸空間」(contact zone)裡的各種「接觸/碰撞」(contact),呈現屬於東北亞的「近代」特徵。作者群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切入,書分三部: 第一部「從胚胎期到近代前夜的東北亞」,內容包括:飯山知保和岡洋樹兩位學者揭示元朝與清朝多層次靈活的統治構造,展現西方「近代」東漸以前東北亞的多樣性及其特徵;S. 楚倫從蒙古角度解讀涅爾琴斯克(尼布楚)條約中的「蒙古要素」;中村篤志考察漠北蒙古的「接觸空間」──驛站;韓東育從清國統治者的滿族角度思考「大中華」思想特質;澤井啟一與井上厚史從「心學」和「愛民」角度出發,呈現以儒學為中心的「中華」內部傳統亦具有多樣性;劉建輝以清朝至近代滿洲的生態、移民、鐵路為中心,考察滿洲國「近代」誕生的前提條件。 第二部「對『近代』的接受、重組與再詮釋」,內容包括:石田徹與柳澤明以條約為事例,細緻描述東西方不同邏輯交錯的實際狀況;茂木敏夫探討近現代中國在近代化過程中支撐「中國式秩序」的理念,及其與傳統的關係;井上治與黃克武關注蒙古和中國在追求近代國家建構過程中,知識人圍繞民族、歷史、認同等問題的思考和努力;張寅性、李曉東與山本健三分別以俞吉濬和福澤諭吉、梁啟超和穗積陳重、申采浩和克魯泡特金為例,闡明東北亞知識人對蘇格蘭啟蒙思想、近代自然法思想、無政府主義的接納及其「再詮釋」的特徵;李正吉溯及朝鮮末期,考察韓國民主主義形成的歷史過程。 第三部為「『接觸』的『光』與『影』」,其中,波平恒男、松田利彥、王中忱與Eduard Baryshev分別從琉球(沖繩)、大韓帝國、「蒙疆」和薩哈林州的角度出發,聚焦近代的殖民地統治,深入探討在「近代」背景下形成的「中心-周邊」構造所產生的歧視與壓迫問題,可視為近代化衝擊造成的「影」;另一方面,我們由森永貴子關於近代俄羅斯與中國間茶葉貿易的研究、趙誠倫關於濟州島民的移動歷史及其跨國認同的考察,以及娜荷芽關於民國時期蒙古族有識之士為保存民族文化付出的努力等文章,亦可看見在近代革命和殖民主義帶來的動蕩中,處於「接觸空間」裡始終頑強生活著的人們所透顯出的生命之光。
近年,雖然香港人熱衷本土,但深入了解香港歷史及文化的人卻少之又少。二十世紀的香港,於各方面都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文化方面,例如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建築風格,下半葉的流行文化,如歌曲、電影、漫畫等,大型的歷史事件包括香港保衛戰、經濟轉型等。本會秉承普及香港歷史文化知識,加強大眾對此之認知,故以「香港本科生史學論壇」招徠,吸引一眾本科生投身歷史文化研究。2019年共有11位年輕學人發表論文,分為香港歷史與文化、中華意識及中國史3類,最終共有論文7篇。
決戰美國的秘密方略遲浩田張萬年將軍支持恐怖可行,先下核為強防空識別區只是宣傳不是宣戰安倍發狠,習總發蠻,擦槍卻怕走火本期十萬字解讀三中全會政治局集體領導體制被顛覆紅色帝國三大機構拱衛元首習近平改革詔書只要黨在,一切可變未來10年又是各顯神通市場決定經濟 中共決定市場國安委:黨安民不安專訪中央權力越大,大動盪可能性越大財道全球最大個聚寶盆:中國互聯網投資者是比特幣大玩家